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的扩大引起生产的扩大和生产方式的进化,生产方式的进化引起生产社会化的变革和生产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转变。积极的海外贸易极有可能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如15-16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西岸的沿海城市一样发展起地区性的市场经济。与16-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相反,中国明清封建政府的对内抑商、对外抑贸的政策使这一时期有限的商品经济始终无力催发新的经济变革——生产的社会化发展。
3.人口与资源关系失衡,内向化模式只能造成内部周期性震荡,大规模农民战争的爆发导致大规模的社会经济破坏
明清农业的精耕细作,商品流量扩大,商路增辟,手工业的发展都是在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增长,是生产力水平基本依旧状况下的一种外延式增长。这种增长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当人口增长与资源增长、生产力发展不协调而严重失衡时,社会危机就到来了。明清时期随着人口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与资源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日趋突出。内向化演进的模式一方面使农民起义、农民造反发生的频率增加,另一方面农民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周期性的王朝变更对工农业生产的破坏也越来越大。明末的李自成起义、清中期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后期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其参加的人数、战争涉及的地区都是空前的,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也是空前的。
4.失去了吸收西方工业革命成果,追赶发达国家的有利时机
17世纪西方近代科学诞生,17-18世纪,欧洲已有不少先进的生产机械。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英国等欧美国家纷纷进行了生产技术革命,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新动力的生产机械、生产设备,生产率大大提高。这200年间俄国、德国等国家在千方百计地学习和引进英国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历史的自然现象,落后国家积极主动地与先进国家交往、向其学习是追赶先进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中国,由于闭关自守,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丝毫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西方的先进科技扩散被愚蠢地阻隔于中国大地之外,失去了缩小中西差距、追赶发达国家的有利时机。煌煌的乾隆盛世正是中国落伍于世界最后的转折点。
5.内向化发展使古老的中国渐丧失了民族的世界竞争能力
在自我封闭中,中国国家和社会丧失了可贵的外部压力,民族国家意识萌生困难,更遑论国家竞争意识。正是这种懈怠,使古老的“神州”日趋颟顸迟钝,退化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机能——民族的世界竞争的能力。西方的扩张使“海水”不断升温,隔缘的王朝仍在“酣睡”,待到“水沸”卷上岸来,已是万难应付。世界万物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就要衰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这是“自然的法则”。
6.丧失了极宝贵的全球化发轫中参与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合作的机会
16世纪上叶经济全球化发轫,意味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的形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不再如中世纪式依靠孤立的时间渐进积累的方式进行。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互动、与世界市场联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进化的“空间”不仅是时间,经济活动空间的扩大、资源配置范围的扩大成为经济发展的“名副其实的空间”。16世纪上半叶至18世纪下半叶全球化发轫时期,中西方的生产水平的差距并不如后来大,国力强弱也不悬殊。世界市场还在发育之中,西方国家还没有垄断世界市场,其竞争优势还未完全形成。这300年间如果中国能积极地参与世界市场和国际经济互动,那么在西方经济的第一轮发展中,中国也有可能利用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和后发优势,与西方分庭抗礼,在世界市场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明清时期经济的内向化发展使中国在全球化发轫时没有抓住这千年难逢的良机。这一机会一去而不复返了。
与物理现象越近看得越清楚不同,历史运动越远越清晰。我们今天回眸明清历史,清楚地看到了这段历史走向的巨大偏差,它严重地延宕、蹇慢了中国生产力的更新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轫,错过了中国融入世界的一段绝佳的时期。
收稿日期:2002-01-28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343.html
3.人口与资源关系失衡,内向化模式只能造成内部周期性震荡,大规模农民战争的爆发导致大规模的社会经济破坏
明清农业的精耕细作,商品流量扩大,商路增辟,手工业的发展都是在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增长,是生产力水平基本依旧状况下的一种外延式增长。这种增长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当人口增长与资源增长、生产力发展不协调而严重失衡时,社会危机就到来了。明清时期随着人口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与资源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日趋突出。内向化演进的模式一方面使农民起义、农民造反发生的频率增加,另一方面农民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周期性的王朝变更对工农业生产的破坏也越来越大。明末的李自成起义、清中期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后期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其参加的人数、战争涉及的地区都是空前的,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也是空前的。
4.失去了吸收西方工业革命成果,追赶发达国家的有利时机
17世纪西方近代科学诞生,17-18世纪,欧洲已有不少先进的生产机械。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英国等欧美国家纷纷进行了生产技术革命,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新动力的生产机械、生产设备,生产率大大提高。这200年间俄国、德国等国家在千方百计地学习和引进英国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历史的自然现象,落后国家积极主动地与先进国家交往、向其学习是追赶先进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中国,由于闭关自守,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丝毫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西方的先进科技扩散被愚蠢地阻隔于中国大地之外,失去了缩小中西差距、追赶发达国家的有利时机。煌煌的乾隆盛世正是中国落伍于世界最后的转折点。
5.内向化发展使古老的中国渐丧失了民族的世界竞争能力
在自我封闭中,中国国家和社会丧失了可贵的外部压力,民族国家意识萌生困难,更遑论国家竞争意识。正是这种懈怠,使古老的“神州”日趋颟顸迟钝,退化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机能——民族的世界竞争的能力。西方的扩张使“海水”不断升温,隔缘的王朝仍在“酣睡”,待到“水沸”卷上岸来,已是万难应付。世界万物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就要衰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这是“自然的法则”。
6.丧失了极宝贵的全球化发轫中参与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合作的机会
16世纪上叶经济全球化发轫,意味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的形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不再如中世纪式依靠孤立的时间渐进积累的方式进行。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互动、与世界市场联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进化的“空间”不仅是时间,经济活动空间的扩大、资源配置范围的扩大成为经济发展的“名副其实的空间”。16世纪上半叶至18世纪下半叶全球化发轫时期,中西方的生产水平的差距并不如后来大,国力强弱也不悬殊。世界市场还在发育之中,西方国家还没有垄断世界市场,其竞争优势还未完全形成。这300年间如果中国能积极地参与世界市场和国际经济互动,那么在西方经济的第一轮发展中,中国也有可能利用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和后发优势,与西方分庭抗礼,在世界市场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明清时期经济的内向化发展使中国在全球化发轫时没有抓住这千年难逢的良机。这一机会一去而不复返了。
与物理现象越近看得越清楚不同,历史运动越远越清晰。我们今天回眸明清历史,清楚地看到了这段历史走向的巨大偏差,它严重地延宕、蹇慢了中国生产力的更新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轫,错过了中国融入世界的一段绝佳的时期。
收稿日期:200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