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马哲论文 >> 正文

大众的理论的大众化


理论深入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创新,形成解决新问题新矛盾,应对时代发展挑战的新理论。另一个重要的课题在于如何实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只有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课题,让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众所认识、所把握,并形成大众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信念,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前进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的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才可能具有统一的价值基础,中国社会才可能具有凝聚力,才可能具有强劲的思想动力。可以说,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普及化通俗化的教育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其关系到如何坚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党的意识形态资源,引领大众思想文化潮流,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大课题。
四、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新情况,面临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我们根据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必然要求。其基本的要求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大众,努力让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能力等方面。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要遵循政治思想信仰形成的基本规律,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围绕解决好大众的政治信仰问题而展开。政治信仰是人们应对危机,克服困难,寻求正确发展思路的精神支柱,是社会凝聚的精神力量。每当社会历史发展到了矛盾冲突的突出时期,社会发展面临着新问题新矛盾,社会就需要新的理论引导人们去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各种思潮便会涌现,力图争夺对社会发展引领的地位。在中国社会发展到了关键时期,改革到了攻坚阶段,面对各种不同思潮间的激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让大众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系统地学习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引导大众从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改革措施产生的社会成果和实际利益的正确认识,从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诉求满足的效果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引导大众明确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遵循思想理论政治信仰形成的基本规律。人们认识的过程是从认识身边最紧密的社会现象开始,从社会现象中逐步理解社会政策与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并从这种关系的理解中形成对社会特定政策的价值认同,进一步在对特定社会政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对政策形成与发展的理论认同,在对理论理解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对某种理论的价值信仰和追求。人们一旦形成政治信仰,就容易转化为一种自觉的社会行为。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努力改变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方面长期形成的理论研究西方化、表述纯学术化、领导讲话绝对化、宣传理想化、教育形式化、经典曲解化教育宣传模式的缺陷,根据大众的心理特点,思想形成轨迹,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从大众身边最经常发生的利益矛盾冲突,从大众最关心的事情,从大众的切身利益来引导大众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解答大众面对社会急剧发展中的困惑,回答大众最关心的社会现象,引导大众思想发展的轨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大众掌握理论的需要,锁定大众群体、立足大众视角、切准大众脉搏、把握大众诉求、熟悉大众语言,从大众最熟悉的事实分析人手,以大众现实利益关系的协调为切入点,努力使哲学抽象的一般原理能够触动大众的思想,震动大众的心灵,解答大众关心的现实问题。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要以大众现实利益关系为切入点。任何社会关系,其本质上都是利益关系。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中国社会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激烈变化,利益关系多元化,利益矛盾冲突出现公开化显性化对抗化的情况下,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努力引导大众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基本路线方针深入认识和理解,通过“六个为什么”、“四个坚持四个反对”、“七个怎么看”等问题的阐述和学习,为大众在分析研究、正确认识现实利益矛盾冲突,正确界定利益,形成对协调利益关系的共识,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完善解决利益矛盾冲突机制提供共同的价值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本质特征的实践性,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必须融洽在大众的日常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整理《资本论》第一卷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做了很多工作,力求做到让别人“不能说这本书难懂”。即使是一些特殊的、专门领域的文章,他们也力求做到通俗易懂。例如,马克思曾经建议恩格斯给普通报纸写的军事文章应更生动一些。而列宁则直接用一个公式,简洁而直观地强调通俗化的重要性:“最马克思主义:最通俗和朴实”。如艾思奇所言,“科学理论对于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就在于它不停止于抽象的理论,而要由理论具体化为各种术的方法规则,就在于通过‘术’而与实践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我们要努力学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结合大众熟悉的历史故事,身边的实际,深入浅出地阐明深刻的哲理,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并较快地为人民大众所掌握的重要方式。邓小平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他认为:“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去读,去研究的,要求广大干部和群众都读大本子,那办不到,因此,“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在宣传教育方式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区分不同的受众主体,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使我们的理论更具体生动,更容易为不同的大众所接受。应该指出的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干部培训工作及各种学习活动的不断发展,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理解的整体水平也在不断上升,大众的思想方式、思维方法也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也不能局限于一些通俗化普及性的宣传和学习,而应该在普及性、通俗化的基础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把握。
任何一种社会理论的价值,不

《大众的理论的大众化(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41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马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