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移民与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发
已经相当平整。(注:参见《广东考古结硕果,岭南历史开新篇》,《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故推测其已用耙来平整稻田,农业生产进入精耕细作阶段。1963年底,考古工作者在广东连县西晋“永嘉六年”墓发现的陶水田犁耙模型可以为其佐证。(注:参见徐恒彬:《简谈广东连县出土的西晋犁田耙田模型》,《文物》1976年第3期。)晋人郭义恭《广志》介绍了南方在稻田种植苕草作为绿肥的情况,这比秦汉时期利用人蓄粪肥和野生绿肥有了进步。早在汉代,珠江三角洲等地已有籼稻、粳稻等品种。从六朝文献来看,又增加了糯稻。《南方草木状》(注:旧题(晋)嵇含撰。此书传本自清末以来有真伪之争,至今尚无定论。)即有以草曲“合糯为酒”的记载。《初学记》卷27引葛洪《抱朴子》曰:“南海、晋安有九熟之稻。”所谓“九熟之稻”,乃是指不同品种在不同时间内收获,而非一年九作。又引《广志》称,有虎掌稻、紫芒稻等多个品种,其耕作制度是一年三熟:“南方地气暑热,一岁田三熟,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
上述条件大大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三国吴时,苍梧、南海一带,“风气绝患,商旅平行,民无疾疫,田稼丰稔”。(注:《三国志》卷61《陆胤传》。)《水经·温水注》称其地“米不外散,恒为丰国”。梁末,陈霸先从始兴出兵北上讨侯景,曾预筹军粮50万石。(注:参见《陈书》卷1《高祖本纪上》。)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据《隋书·食货志》载,聚居140万人口的梁都建康,城内七大官仓贮粮总数也不过50万石。其后,陈霸先又以陈拟、胡颖等留守岭南,“共知后事,并应按军粮”。(注:《陈书》卷15《陈拟传》。)作为岭南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必定对此有重大贡献。
就经济作物而言,虽然其中有些品种早已被岭南百姓开发出来,但其在珠江三角洲得到推广普及当在六朝时期。因为六朝文献中对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已有相当明细的记载,这一方面与当时人口发展及由此引起的行政机构的增置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经济作物对于当地百姓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这些地区经济开发的特色。试举几例:吴人朱应《扶南异物志》云:“南海郡多荔支。”(注:转引自(清)吴应逵:《岭南荔支谱》。)江南洲,在番禺境内,沈怀远《南越志》载:“江南洲周回九十里,东有荔支洲,上有荔支,冬夏不凋。”(注:转引自(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广州南海县”条。)顾微《广州记》云:“荔支精者核如鸡舌香,甘美多汁。”可见当时已培育出许多优良荔枝品种。香蕉被列为今广东四大水果之一,其最集中的产地乃是珠江三角洲,六朝时可能已经大面积种植。《齐民要术》卷10引《南方异物志》曰:“甘蕉……一种子大如拇指,长而锐,有似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种子大如鸡卵,有似牛乳,味微减羊角蕉;一种蕉大如藕,长六七寸,形正方,名‘方蕉’,少甘,味最弱。”珠江三角洲所产甘蔗也比较有名。南朝齐梁间陶弘景所撰《名医别录》载:“蔗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据《南方草木状》记载,当时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特产还有五敛子、人面子等水果;榕、水松、越王竹等林木;jǔ@⑤酱、绰菜等菜蔬;kē@⑥藤、留求子、蕙草等药物。所有这些,无疑大大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亦不可低估。
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的手工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举凡造船、纺织、制瓷、食品加工诸业,与前代相比,均有一定发展。
吴主孙权很注意发展造船业。番禺是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船上的水手,也大多出自该地。左思《吴都赋》所谓“篙工楫师,选自闽、禺”是也。黄武五年(226),交州刺史吕岱“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注:《三国志》卷60《吕岱传》。)征讨交趾太守士徽,足见当时造船势力雄厚。晋末卢循自广州北伐建康时,“遣徐道覆逾岭至南康,装舰十二,艟楼十余丈”。(注:《太平广记》卷295引(梁)任fǎng@⑦《述异记》。)这种单舰起楼的技术,比西晋伐吴时“大船连舫”,“以木为城,起楼橹”(注:《晋书》卷42《王jùn@⑧传》。)的水平,又进了一步。
六朝时珠江三角洲一带以葛、麻、蚕丝等为原料的纺织业均有所发展。吴时,董督南海、交趾等七郡的交趾太守士燮,献给孙权“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注:《三国志》卷49《士燮传》。)其中一部分细葛可能来自珠江三角洲。《南史·宋武帝纪》载:“广州尝献入筒细布,一端八丈。武帝恶其精丽劳人,即付有司弹太守,以布还之,并制岭南禁作此布。”这种简细布是以苎麻细纱织成,长达八丈的一匹布,可以竹筒盛之,足见其精致。最早明确记载珠江三角洲植桑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①水注》,说是吴时交州刺史步骘到南海,观尉佗旧治处,“高则桑土,下则沃衍”。另外,在1988年4月清理的深圳宝安南朝墓等一些墓葬中,曾发现过随葬的滑石蚕。(注:参见深圳市博物馆:《广东深圳宝安南朝墓简报》,《文物》1990年第11期。)有了桑蚕,可能与此相联系的蚕丝纺织业也已出现。
珠江三角洲的六朝墓葬,无论随葬品多少,均有陶瓷器出土,反映了陶瓷器
就食品加工业而言,主要有制糖和酿酒。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的蔗糖制造始于三国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某一个时代,至少在后魏以前。”(注:季羡林:《蔗糖的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前引陶弘景《名医别录》言广州产甘蔗之后,便有“取汁为砂糖,甚益人”之语。《齐民要术》卷10引《异物志》曰:“甘蔗……迮(榨)取汁为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砖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以曝晒法制蔗糖,应该说是我国古代南方劳动人民的创造。至于酿酒,《南方草木状》载:“南海郡多美酒,不用曲蘖,但杵米粉,杂以众草叶、冶葛汁涤溲之,大如卵,置蓬篙中荫蔽之,经月而成,用此合糯为酒。”这是南方特有的一种制曲法。此外,珠江三角洲在六朝时曾是产盐区,珠江口东边有盐场。裴渊《广州记》曰:“东官郡煮盐,织竹为釜,以牡蛎屑泥之。烧用七夕一易。”(注:转引自(清)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
三
就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开发而言,人口数目的增加,郡县的设置,城镇的兴建与商贸的繁荣,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六朝时期,尽管珠江三角洲新设置的郡县不少,但关于城镇建设的史料却不多,仅以广州城的建设为例说明之。建安二十二年(217),步骘迁交州治番禺,始筑立城廓。(注:参见《水经·@①水注》。)三年以后,东汉亡。六朝时广州城虽未见扩展,但建设有之,且日益繁荣兴盛。《宋书·孙处传》载,孙处从海道袭广州时,“城池甚固”。吴时,陆胤凿甘溪引水入城北,《三国志·吴书·陆胤传》称:“州治临海,海流秋咸,胤又蓄水,民得甘食。”至于广州的城市人口,六朝均无明确记载。《晋书·吴隐之传》载,卢循攻广州时,“逾城放火,焚烧三千余家,死者万余人,城遂陷”。可见其时人口不少。
六朝珠江三角洲与中原和江南等地的交通路线,就陆路而言,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过韶关、南雄,越大庾岭到江西南康的道路;一条是过阳山、连县,越骑田岭到湖南郴州的道路。由于六朝都建康(今南京),故陆路交通线由建康到广州自然以五岭东端的大庾岭最为直接。重大的军事行动,朝廷官员的赴任替代,商贸的往来以及汉人的迁入等,多由此道。荆州是六朝另一经济政治中心,与广州的联系也相当密切,地处要冲的骑田岭路乃是联系荆、广两地的直接通道,其地位仅次于大庾岭路。海路交通更为方便,从珠江海湾出发的船只,可以抵达中国沿海任何一个港口,其中与闽、浙港口的往来最为频繁。循海路南迁的汉人,多沿江、淮至长江下游,经陆、水两路抵达闽、浙港口,再取道去珠江三角洲等地。珠江三角洲内部的水陆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425.html
上述条件大大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三国吴时,苍梧、南海一带,“风气绝患,商旅平行,民无疾疫,田稼丰稔”。(注:《三国志》卷61《陆胤传》。)《水经·温水注》称其地“米不外散,恒为丰国”。梁末,陈霸先从始兴出兵北上讨侯景,曾预筹军粮50万石。(注:参见《陈书》卷1《高祖本纪上》。)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据《隋书·食货志》载,聚居140万人口的梁都建康,城内七大官仓贮粮总数也不过50万石。其后,陈霸先又以陈拟、胡颖等留守岭南,“共知后事,并应按军粮”。(注:《陈书》卷15《陈拟传》。)作为岭南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必定对此有重大贡献。
就经济作物而言,虽然其中有些品种早已被岭南百姓开发出来,但其在珠江三角洲得到推广普及当在六朝时期。因为六朝文献中对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已有相当明细的记载,这一方面与当时人口发展及由此引起的行政机构的增置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经济作物对于当地百姓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这些地区经济开发的特色。试举几例:吴人朱应《扶南异物志》云:“南海郡多荔支。”(注:转引自(清)吴应逵:《岭南荔支谱》。)江南洲,在番禺境内,沈怀远《南越志》载:“江南洲周回九十里,东有荔支洲,上有荔支,冬夏不凋。”(注:转引自(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广州南海县”条。)顾微《广州记》云:“荔支精者核如鸡舌香,甘美多汁。”可见当时已培育出许多优良荔枝品种。香蕉被列为今广东四大水果之一,其最集中的产地乃是珠江三角洲,六朝时可能已经大面积种植。《齐民要术》卷10引《南方异物志》曰:“甘蕉……一种子大如拇指,长而锐,有似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种子大如鸡卵,有似牛乳,味微减羊角蕉;一种蕉大如藕,长六七寸,形正方,名‘方蕉’,少甘,味最弱。”珠江三角洲所产甘蔗也比较有名。南朝齐梁间陶弘景所撰《名医别录》载:“蔗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据《南方草木状》记载,当时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特产还有五敛子、人面子等水果;榕、水松、越王竹等林木;jǔ@⑤酱、绰菜等菜蔬;kē@⑥藤、留求子、蕙草等药物。所有这些,无疑大大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亦不可低估。
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的手工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举凡造船、纺织、制瓷、食品加工诸业,与前代相比,均有一定发展。
吴主孙权很注意发展造船业。番禺是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船上的水手,也大多出自该地。左思《吴都赋》所谓“篙工楫师,选自闽、禺”是也。黄武五年(226),交州刺史吕岱“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注:《三国志》卷60《吕岱传》。)征讨交趾太守士徽,足见当时造船势力雄厚。晋末卢循自广州北伐建康时,“遣徐道覆逾岭至南康,装舰十二,艟楼十余丈”。(注:《太平广记》卷295引(梁)任fǎng@⑦《述异记》。)这种单舰起楼的技术,比西晋伐吴时“大船连舫”,“以木为城,起楼橹”(注:《晋书》卷42《王jùn@⑧传》。)的水平,又进了一步。
六朝时珠江三角洲一带以葛、麻、蚕丝等为原料的纺织业均有所发展。吴时,董督南海、交趾等七郡的交趾太守士燮,献给孙权“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注:《三国志》卷49《士燮传》。)其中一部分细葛可能来自珠江三角洲。《南史·宋武帝纪》载:“广州尝献入筒细布,一端八丈。武帝恶其精丽劳人,即付有司弹太守,以布还之,并制岭南禁作此布。”这种简细布是以苎麻细纱织成,长达八丈的一匹布,可以竹筒盛之,足见其精致。最早明确记载珠江三角洲植桑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①水注》,说是吴时交州刺史步骘到南海,观尉佗旧治处,“高则桑土,下则沃衍”。另外,在1988年4月清理的深圳宝安南朝墓等一些墓葬中,曾发现过随葬的滑石蚕。(注:参见深圳市博物馆:《广东深圳宝安南朝墓简报》,《文物》1990年第11期。)有了桑蚕,可能与此相联系的蚕丝纺织业也已出现。
珠江三角洲的六朝墓葬,无论随葬品多少,均有陶瓷器出土,反映了陶瓷器
生产的普及。20世纪50年代清理的广州沙河狮子岗晋墓,(注:参见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沙河镇狮子岗晋墓》,《考古》1961年第5期。)1981年清理的广州沙河顶西晋墓,(注:参见广州市文管会考古组:《广州沙河顶西晋墓》,《考古》1985年第9期。)均出土了胎质细腻坚硬、胎色灰白、釉层青里透明、火候高、色泽好的青瓷器。其种类以日常生活用品居多,如鸡首壶、罐、碗、碟、杯、钵、果盒、勺、盂、唾壶、灯等。20世纪30年代,广州西村、增步等地还曾发现过六朝窑址。(注:参见李景康:《石湾陶业考》,《广东文物》卷10。)
就食品加工业而言,主要有制糖和酿酒。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的蔗糖制造始于三国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某一个时代,至少在后魏以前。”(注:季羡林:《蔗糖的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前引陶弘景《名医别录》言广州产甘蔗之后,便有“取汁为砂糖,甚益人”之语。《齐民要术》卷10引《异物志》曰:“甘蔗……迮(榨)取汁为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砖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以曝晒法制蔗糖,应该说是我国古代南方劳动人民的创造。至于酿酒,《南方草木状》载:“南海郡多美酒,不用曲蘖,但杵米粉,杂以众草叶、冶葛汁涤溲之,大如卵,置蓬篙中荫蔽之,经月而成,用此合糯为酒。”这是南方特有的一种制曲法。此外,珠江三角洲在六朝时曾是产盐区,珠江口东边有盐场。裴渊《广州记》曰:“东官郡煮盐,织竹为釜,以牡蛎屑泥之。烧用七夕一易。”(注:转引自(清)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
三
就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开发而言,人口数目的增加,郡县的设置,城镇的兴建与商贸的繁荣,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六朝时期,尽管珠江三角洲新设置的郡县不少,但关于城镇建设的史料却不多,仅以广州城的建设为例说明之。建安二十二年(217),步骘迁交州治番禺,始筑立城廓。(注:参见《水经·@①水注》。)三年以后,东汉亡。六朝时广州城虽未见扩展,但建设有之,且日益繁荣兴盛。《宋书·孙处传》载,孙处从海道袭广州时,“城池甚固”。吴时,陆胤凿甘溪引水入城北,《三国志·吴书·陆胤传》称:“州治临海,海流秋咸,胤又蓄水,民得甘食。”至于广州的城市人口,六朝均无明确记载。《晋书·吴隐之传》载,卢循攻广州时,“逾城放火,焚烧三千余家,死者万余人,城遂陷”。可见其时人口不少。
六朝珠江三角洲与中原和江南等地的交通路线,就陆路而言,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过韶关、南雄,越大庾岭到江西南康的道路;一条是过阳山、连县,越骑田岭到湖南郴州的道路。由于六朝都建康(今南京),故陆路交通线由建康到广州自然以五岭东端的大庾岭最为直接。重大的军事行动,朝廷官员的赴任替代,商贸的往来以及汉人的迁入等,多由此道。荆州是六朝另一经济政治中心,与广州的联系也相当密切,地处要冲的骑田岭路乃是联系荆、广两地的直接通道,其地位仅次于大庾岭路。海路交通更为方便,从珠江海湾出发的船只,可以抵达中国沿海任何一个港口,其中与闽、浙港口的往来最为频繁。循海路南迁的汉人,多沿江、淮至长江下游,经陆、水两路抵达闽、浙港口,再取道去珠江三角洲等地。珠江三角洲内部的水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