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途径与方式研究
间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再次,逐步实现由单一型积极财政政策向整体扩张型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转变。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战略性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当前出现的通货紧缩绝不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也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极可能将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长期矛盾。如果只是一味采取单一型积极财政政策而不注重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的配合,很可能事倍功半。因此,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实施适度宽松的金融政策,尤为重要。从长期看,必须采取有远见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消除通货紧缩的根源。当前,首先应着重解决基础货币投放和扩大货币供给问题。
因为从表面上看,1998-2001年四年间,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比1997年底增长了74%,货币供应增长比经济增长率与消费物价增长率之和平均每年约高出7.3个百分点,似乎通货较为宽松。其实,如果分析一下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运用结构就不难发现,在1998-2001年四年间,在货币供应量的运用结构中,平均每年的海外资产就占到14.7%,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每年提供的货币中有近15%并没有用于国内的实体经济活动,而是仅仅作为购买海外资产的外汇储备等在进行利息的增值。四年中,用于国外的资产一共增长了93.4%,年均增长17.9%,而用于国内的资产则仅增长了59.6%,年均增长12.4%。再从货币供应运用于财政与企业的结构与增长情况分析,我们又会发现,自1998年以来,在银行体系的净债权中,政府部门净债权以年均61.6%的增长速度在增长(累计增长581.4%),远远快于对企业债权年均10.4%的增长速度(累计仅增长48.6%)。企业信贷量占全社会信贷总量的比例已经从1997年底的84.69%持续下降到2001年底的72.35%,下降了12个百分点[5]。实体经济货币偏紧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此,需要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力争扩大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的流动性。这一方面可通过适当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对超额储备金实行零利率,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机制,以增强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的主动性,进而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再贷款需求。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扩大公开市场的交易规模,适当增加公开市场的交易品种,以吞吐基础货币。
当然,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企业、居民等微观经济主体能否作出积极反应,增加投资与消费;取决于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迫使商业金融机构作出积极反应,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股票市场发展的稳定。而所有这些,无不依赖于改革的整体推进和配套措施的逐步落实。
特别是应该在改革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上做好文章。把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民间投资和消费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积极探索促进民间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的有效增长支持方式。通过彻底放开国有商业银行的政府行政管制,大量容纳各种形式非政府资本的股份;可把实际上已经大量存在的灰色金融甚至是黑灰色的金融纳入新的市场金融体制的规范序列;应在政府规范管理下允许举办适度规模的民营银行,特别是中小规模的民营银行,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除此之外,应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保障构成GDP不断增长的工业产品在广大农村市场得以销售的畅通渠道;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商业银行面对的是一大批市场性的客户;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制度,促进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等。
【参考文献】
[1] 项怀诚.积极的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J].求是,2002,(6).
[2] 李荣融,充分发挥国债技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N].光明日报,2001.
[3] 杨晓林.加快启动民间投资[N].经济日报,2002-07-08.
[4] 王小广.消费增长为何乏力不振[N].中国证券报,2002-07-08.
[5] 夏斌.当前企业货币资金是紧是松[N].经济日报,2002-07-12.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517.html
再次,逐步实现由单一型积极财政政策向整体扩张型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转变。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战略性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当前出现的通货紧缩绝不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也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极可能将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长期矛盾。如果只是一味采取单一型积极财政政策而不注重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的配合,很可能事倍功半。因此,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实施适度宽松的金融政策,尤为重要。从长期看,必须采取有远见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消除通货紧缩的根源。当前,首先应着重解决基础货币投放和扩大货币供给问题。
因为从表面上看,1998-2001年四年间,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比1997年底增长了74%,货币供应增长比经济增长率与消费物价增长率之和平均每年约高出7.3个百分点,似乎通货较为宽松。其实,如果分析一下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运用结构就不难发现,在1998-2001年四年间,在货币供应量的运用结构中,平均每年的海外资产就占到14.7%,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每年提供的货币中有近15%并没有用于国内的实体经济活动,而是仅仅作为购买海外资产的外汇储备等在进行利息的增值。四年中,用于国外的资产一共增长了93.4%,年均增长17.9%,而用于国内的资产则仅增长了59.6%,年均增长12.4%。再从货币供应运用于财政与企业的结构与增长情况分析,我们又会发现,自1998年以来,在银行体系的净债权中,政府部门净债权以年均61.6%的增长速度在增长(累计增长581.4%),远远快于对企业债权年均10.4%的增长速度(累计仅增长48.6%)。企业信贷量占全社会信贷总量的比例已经从1997年底的84.69%持续下降到2001年底的72.35%,下降了12个百分点[5]。实体经济货币偏紧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此,需要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力争扩大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的流动性。这一方面可通过适当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对超额储备金实行零利率,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机制,以增强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的主动性,进而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再贷款需求。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扩大公开市场的交易规模,适当增加公开市场的交易品种,以吞吐基础货币。
当然,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企业、居民等微观经济主体能否作出积极反应,增加投资与消费;取决于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迫使商业金融机构作出积极反应,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股票市场发展的稳定。而所有这些,无不依赖于改革的整体推进和配套措施的逐步落实。
特别是应该在改革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上做好文章。把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民间投资和消费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积极探索促进民间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的有效增长支持方式。通过彻底放开国有商业银行的政府行政管制,大量容纳各种形式非政府资本的股份;可把实际上已经大量存在的灰色金融甚至是黑灰色的金融纳入新的市场金融体制的规范序列;应在政府规范管理下允许举办适度规模的民营银行,特别是中小规模的民营银行,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除此之外,应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保障构成GDP不断增长的工业产品在广大农村市场得以销售的畅通渠道;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商业银行面对的是一大批市场性的客户;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制度,促进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等。
【参考文献】
[1] 项怀诚.积极的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J].求是,2002,(6).
[2] 李荣融,充分发挥国债技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N].光明日报,2001.
[3] 杨晓林.加快启动民间投资[N].经济日报,2002-07-08.
[4] 王小广.消费增长为何乏力不振[N].中国证券报,2002-07-08.
[5] 夏斌.当前企业货币资金是紧是松[N].经济日报,200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