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党的“八大悬案”
。这是什么总路线啊?!什么时侯提出一个号召来,都是要大家努力来做。决议案中的说法,把人的要求、人的需要都当做发展的动力。鼓足干劲和这个意思有点相近。但是当时写八大决议,也不是抽象地说任何时候人都可以要求什么。决议的意思是说,我们社会主义已经建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已经基本上扫除了,因此这时候人要干什么都可以干成。过去在旧社会里,生产力发展有许多障碍,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于说现在社会障碍已经没有了,人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努力就能够干成,变成了这样一个东西,好像也有点说不过去。所以毛主席在这时候有些想法,和起草决议的人处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这个历史背景是什么呢?都是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但在这个前提下,毛主席还有点保留,就是阶级、阶级斗争还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后来他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还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这在决议中没看到。决议认为人的要求和需要可以带动一切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毫无疑问,写决议的同志的思想是在毛主席的思想的笼罩之下,也不可能不在其笼罩之下,甚至对社会主义达到的成就比毛主席估计得还高一点。
最后再说一点。因为毛主席反对,决议上所说的后来就不再提了。这里有好多曲折,八大二次会议又重提主要矛盾,一直到1981年写历史决议重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人们往往以为,1981年的历史决议是把1956年八大的决议重新申述一遍,但是我想恐怕不能这样说。1956年的决议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讲主要矛盾,它肯定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肯定这个前提,然后讲主要矛盾问题。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写历史决议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后来这一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的理论,但是显然不是从社会主义已经建成这个前提出发的。也就是说,一个是讲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在这个前提下来讲主要矛盾是什么;一个是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怎么能够完全照抄八大的决议呢?实际上也改变了。如果把历史决议和八大决议从文字上比较,首先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说法没有了,当时乔木也觉得不大妥当;也不说建立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因为工业国、农业国这个概念本来就不准确。那时候认为,工业生产在整个生产中的比重占多数了就是工业国。但农业非常落后,就是工业的比重大了,也很难说是工业国。所以这个说法也不要了。最后剩下的就是,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历史决议转述了这个论点,只剩下这一点也改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成这样一个说法,这个变化,好像还差不多。这里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只用“社会生产”,不是“生产力”。后来历史决议的注释本解释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对称的,需要和生产是对称的,落后的生产发展,也包括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这个解释并不一定搞清楚了,好像有点更搞不大清楚了。
所以我觉得,主要矛盾的问题在学术界,甚至于可以说主要是为中央起草文件的秀才们值得很好地研究一下。要把它理清楚,到底怎么说?最近有一个党的文献甚至于说,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直贯穿到最后,就是这个矛盾,行吗?我想恐怕不妥当,不能这样说,把问题说得也太绝对了。原来错误的说法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从头到尾都是阶级矛盾。现在这个说法呢?恐怕有点像用经济学解释社会主义社会是匮乏经济,缺东西,供不应求,那就始终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实际上现在好像又不那么匮乏了,已经发生了通货紧缩。
八大决议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看什么是主要矛盾。现在怎么说,能不能把要求和需要当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我想是不妥当的。那么,我们现在怎样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呢?我今天也只是提出问题,说不出一个结论来。
《谈党的“八大悬案”(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567.html
最后再说一点。因为毛主席反对,决议上所说的后来就不再提了。这里有好多曲折,八大二次会议又重提主要矛盾,一直到1981年写历史决议重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人们往往以为,1981年的历史决议是把1956年八大的决议重新申述一遍,但是我想恐怕不能这样说。1956年的决议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讲主要矛盾,它肯定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肯定这个前提,然后讲主要矛盾问题。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写历史决议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后来这一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的理论,但是显然不是从社会主义已经建成这个前提出发的。也就是说,一个是讲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在这个前提下来讲主要矛盾是什么;一个是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怎么能够完全照抄八大的决议呢?实际上也改变了。如果把历史决议和八大决议从文字上比较,首先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说法没有了,当时乔木也觉得不大妥当;也不说建立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因为工业国、农业国这个概念本来就不准确。那时候认为,工业生产在整个生产中的比重占多数了就是工业国。但农业非常落后,就是工业的比重大了,也很难说是工业国。所以这个说法也不要了。最后剩下的就是,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历史决议转述了这个论点,只剩下这一点也改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成这样一个说法,这个变化,好像还差不多。这里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只用“社会生产”,不是“生产力”。后来历史决议的注释本解释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对称的,需要和生产是对称的,落后的生产发展,也包括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这个解释并不一定搞清楚了,好像有点更搞不大清楚了。
所以我觉得,主要矛盾的问题在学术界,甚至于可以说主要是为中央起草文件的秀才们值得很好地研究一下。要把它理清楚,到底怎么说?最近有一个党的文献甚至于说,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直贯穿到最后,就是这个矛盾,行吗?我想恐怕不妥当,不能这样说,把问题说得也太绝对了。原来错误的说法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从头到尾都是阶级矛盾。现在这个说法呢?恐怕有点像用经济学解释社会主义社会是匮乏经济,缺东西,供不应求,那就始终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实际上现在好像又不那么匮乏了,已经发生了通货紧缩。
八大决议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看什么是主要矛盾。现在怎么说,能不能把要求和需要当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我想是不妥当的。那么,我们现在怎样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呢?我今天也只是提出问题,说不出一个结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