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党的“八大悬案”
党的八大时发生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大会通过一个政治决议案。可是过不久,毛主席说不行,是错误的,他不能接受,说当时他是被强迫签字,临时匆忙签的字。于是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作出新的决议,实际上推翻了八大的决议。这个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怎样看法?也许可以叫做一个悬案。这里包括许多问题:这个决议到底是谁作的,谁的主意?决议主要就是讲当前的主要矛盾。毛主席反对,到底有什么理由反对,有没有道理?当时毛主席反对,大家也没有人辩护,一直到1981年写历史决议重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到底这里是非如何?很值得重新考虑。讨论这个问题本来可以搜集档案材料,我生病住在医院里没有能这样做,所以可能说得不完备。
第一个问题简单,八大决议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到底是谁的主意?去年我看到至少有两篇可以说是正式的党的文献,说刘少奇指出或是刘少奇说,甚至打了引号,“当前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矛盾,而是……”我可以说,这是错误的,不是刘少奇的主张。为什么后人有这样的误解呢?这个决议案是政治报告的决议案,报告是少奇做的,似乎可以说是他的主张。但报告里一点也没有讲主要矛盾问题,根本没有讲“已不是阶级矛盾,而是……”这样的话。说是刘少奇的主张这个说法不对。少奇在建国后几年,是有些问题和毛主席有不同意见,但毛主席说刘少奇不对了是到1962年七千人大会。至少在八大报告那段时间,根据我的观察,两人并没有什么矛盾。那么这个主意是谁出的呢?按我的经历,可能是胡乔木。
那时候搞党的文件的起草工作还不规范,不像后来,找几个秀才,搞一个房子住在那里,一起讨论起草,这样做还是60年代才开始的。有人问,说八大有一个起草委员会的名单,我说不清楚,好像没有开过什么起草文件的会。八大的报告,少奇同志亲自抓,自己动手修改,有重要问题他就去和毛主席商量。我查了一下日记,开始没有搞政治决议案。会议9月15日开幕,27日闭幕,先是搞少奇的报告,17日提出搞决议案,19日晚主席团会议讨论一稿,23日乔木重写一稿。参加搞政治决议案的主要是陈伯达、胡乔木、邓力群、田家英和我,可能还有一两个人,大概是搞经济的。开始并没有集中在一起,最初的稿子是我们几个人分头搞的,乔木、陈伯达还没有动手,后来被推翻了。23日乔木亲自动手重写,23日到26日连着几个晚上在中南海集中,乔木主持,几个人一起搞一夜到第二天早晨,各人回家睡觉。根本没有时间去请示,也没有听说毛主席或刘少奇主张写什么。那时会议很紧张,几乎天天开大会,代表自己报名发言,毛主席、刘少奇不好完全不听,又要听会,又要和外国人交往,所以非常紧张,根本顾不到。26日搞到夜里12点钟,最后有一个定稿,然后送毛主席等人看。从时间看,按我的回忆好像没有说请示过谁。提出一个所谓当前主要矛盾,我回想可能是胡乔木。但当时至少参加起草工作的人,都赞成这个说法,而且扩大一点说可能相当有代表性,代表党内的一般看法。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认识。胡乔木就是把这样一个意思变成一段文字说出来,大家也不奇怪。毛主席说,这有些强迫人,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他不知道,是临时的。但从法律上说,手续是完成了,交给你们看了,都画了圈,就是表示赞成。但这里可能有一个教训。党的、人大的、政协的会议,作为决议就是把原来报告主要的核心的内容说一下。本来也不应该这样:一个大会开了几天,到最后忽然向大会提出一个问题,提出一个主要矛盾,这样不但对领导者是突然袭击,对全体参加者也是突然袭击。时间也来不及,不可能讨论问题了。七大没有什么决议,就是通过了报告《论联合政府》。进城以前的七届二中全会,毛主席的讲话就是决议,没有另写什么决议。可能这里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教训,本来就不需要搞什么决议,是多余的。当时起草决议的同志,好像觉得要说点什么东西,说出个主要矛盾,也觉得大家恐伯都是这样想的,似乎不成问题。这是讲起草决议的经过,说明主要矛盾的说法不是刘少奇提出的。
第二个问题,毛主席反对主要矛盾的提法,有没有道理?毛主席会后不久出来反对这个说法,说这不对。毛主席怎么反对的呢?决议上说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说了三句话:“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然后说第三句话,“这个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毛主席主要反对、不满的是最后一句话。他说这不行,这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制度先进,什么叫做先进?先进的社会制度就是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说社会制度先进,生产力落后,这不行。我记得,陈伯达还维护这个说法。他对主席这样讲,列宁说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先进的,而生产力还落后。陈伯达告诉我说,毛主席回答说,列宁讲的是和外国比较,我们社会主义是先进的,这样比较是可以的,但决不能说本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这不行。我看到一个材料,有人引用毛主席1957年在八届三中全会讲话,主要批评八大决议没有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讲的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这种提法是不对的。毛主席在这里还是强调阶级矛盾。已经过去多少年了,现在我回忆也弄不大清楚了。胡乔木好像没有出来和毛主席辩论。可能胡乔木又病了,他在八大以前身体就不好,八大的确忙了一阵,起草了一个决议,毛主席又反对,搞得心情不好,病倒了。顺便讲陈伯达,他向来不佩服乔木,这时候,他为决议和主席辩解,什么原因呢?八大提升他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心情很好,很高兴。
现在回想,毛主席的看法是所谓先进与落后和外国比可以,自己比自己,无所谓先进落后,他的意思实际上是只有适合不适合。毛主席在这个问题上有马克思主义的敏感。马克思主义没有这样的提法。说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话等于说生产关系冒进了,而毛主席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有发展余地,还有可做的。后来又搞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生产关系还大有可为呢,你说我太先进了,他感觉到这不行。现在的确也应该说,生产关系先进,生产力落后,如果有这种矛盾的话,解决这种矛盾怎么办呢?不是简单地说生产力落后,就拼命把生产力赶上去,凑上去。有时候甚至要生产关系往后退一点。生产关系如果是先进,先进在什么地方呢?能够适合于生产力向前发展。如果不能适应,不能促进发展,就不叫先进。毛主席不承认在抽象的条件下讲什么先进落后。所以我认为,现在看毛主席这时候反对这样一个说法,恐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也包含一点他后来表现出来的另一种倾向,就是觉得生产关系还不够先进,还可以更先进,生产关系还远没有到头就说先进了,这不行。
我再提一个问题。在决议上主要矛盾提了三点。毛主席似乎主要攻最后一点,为什么不攻前面两点?可以说是攻其要害,因为第三点带点理论性。也还可以考虑,前两点说法好像并不一定完全违背毛主席的想法。前两点说什么呢?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要求建立工业国,而实际上生活于落后的农业国。要求?这变成了什么呢?把社会的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567.html
第一个问题简单,八大决议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到底是谁的主意?去年我看到至少有两篇可以说是正式的党的文献,说刘少奇指出或是刘少奇说,甚至打了引号,“当前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矛盾,而是……”我可以说,这是错误的,不是刘少奇的主张。为什么后人有这样的误解呢?这个决议案是政治报告的决议案,报告是少奇做的,似乎可以说是他的主张。但报告里一点也没有讲主要矛盾问题,根本没有讲“已不是阶级矛盾,而是……”这样的话。说是刘少奇的主张这个说法不对。少奇在建国后几年,是有些问题和毛主席有不同意见,但毛主席说刘少奇不对了是到1962年七千人大会。至少在八大报告那段时间,根据我的观察,两人并没有什么矛盾。那么这个主意是谁出的呢?按我的经历,可能是胡乔木。
那时候搞党的文件的起草工作还不规范,不像后来,找几个秀才,搞一个房子住在那里,一起讨论起草,这样做还是60年代才开始的。有人问,说八大有一个起草委员会的名单,我说不清楚,好像没有开过什么起草文件的会。八大的报告,少奇同志亲自抓,自己动手修改,有重要问题他就去和毛主席商量。我查了一下日记,开始没有搞政治决议案。会议9月15日开幕,27日闭幕,先是搞少奇的报告,17日提出搞决议案,19日晚主席团会议讨论一稿,23日乔木重写一稿。参加搞政治决议案的主要是陈伯达、胡乔木、邓力群、田家英和我,可能还有一两个人,大概是搞经济的。开始并没有集中在一起,最初的稿子是我们几个人分头搞的,乔木、陈伯达还没有动手,后来被推翻了。23日乔木亲自动手重写,23日到26日连着几个晚上在中南海集中,乔木主持,几个人一起搞一夜到第二天早晨,各人回家睡觉。根本没有时间去请示,也没有听说毛主席或刘少奇主张写什么。那时会议很紧张,几乎天天开大会,代表自己报名发言,毛主席、刘少奇不好完全不听,又要听会,又要和外国人交往,所以非常紧张,根本顾不到。26日搞到夜里12点钟,最后有一个定稿,然后送毛主席等人看。从时间看,按我的回忆好像没有说请示过谁。提出一个所谓当前主要矛盾,我回想可能是胡乔木。但当时至少参加起草工作的人,都赞成这个说法,而且扩大一点说可能相当有代表性,代表党内的一般看法。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认识。胡乔木就是把这样一个意思变成一段文字说出来,大家也不奇怪。毛主席说,这有些强迫人,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他不知道,是临时的。但从法律上说,手续是完成了,交给你们看了,都画了圈,就是表示赞成。但这里可能有一个教训。党的、人大的、政协的会议,作为决议就是把原来报告主要的核心的内容说一下。本来也不应该这样:一个大会开了几天,到最后忽然向大会提出一个问题,提出一个主要矛盾,这样不但对领导者是突然袭击,对全体参加者也是突然袭击。时间也来不及,不可能讨论问题了。七大没有什么决议,就是通过了报告《论联合政府》。进城以前的七届二中全会,毛主席的讲话就是决议,没有另写什么决议。可能这里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教训,本来就不需要搞什么决议,是多余的。当时起草决议的同志,好像觉得要说点什么东西,说出个主要矛盾,也觉得大家恐伯都是这样想的,似乎不成问题。这是讲起草决议的经过,说明主要矛盾的说法不是刘少奇提出的。
第二个问题,毛主席反对主要矛盾的提法,有没有道理?毛主席会后不久出来反对这个说法,说这不对。毛主席怎么反对的呢?决议上说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说了三句话:“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然后说第三句话,“这个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毛主席主要反对、不满的是最后一句话。他说这不行,这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制度先进,什么叫做先进?先进的社会制度就是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说社会制度先进,生产力落后,这不行。我记得,陈伯达还维护这个说法。他对主席这样讲,列宁说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先进的,而生产力还落后。陈伯达告诉我说,毛主席回答说,列宁讲的是和外国比较,我们社会主义是先进的,这样比较是可以的,但决不能说本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这不行。我看到一个材料,有人引用毛主席1957年在八届三中全会讲话,主要批评八大决议没有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讲的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这种提法是不对的。毛主席在这里还是强调阶级矛盾。已经过去多少年了,现在我回忆也弄不大清楚了。胡乔木好像没有出来和毛主席辩论。可能胡乔木又病了,他在八大以前身体就不好,八大的确忙了一阵,起草了一个决议,毛主席又反对,搞得心情不好,病倒了。顺便讲陈伯达,他向来不佩服乔木,这时候,他为决议和主席辩解,什么原因呢?八大提升他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心情很好,很高兴。
现在回想,毛主席的看法是所谓先进与落后和外国比可以,自己比自己,无所谓先进落后,他的意思实际上是只有适合不适合。毛主席在这个问题上有马克思主义的敏感。马克思主义没有这样的提法。说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话等于说生产关系冒进了,而毛主席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有发展余地,还有可做的。后来又搞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生产关系还大有可为呢,你说我太先进了,他感觉到这不行。现在的确也应该说,生产关系先进,生产力落后,如果有这种矛盾的话,解决这种矛盾怎么办呢?不是简单地说生产力落后,就拼命把生产力赶上去,凑上去。有时候甚至要生产关系往后退一点。生产关系如果是先进,先进在什么地方呢?能够适合于生产力向前发展。如果不能适应,不能促进发展,就不叫先进。毛主席不承认在抽象的条件下讲什么先进落后。所以我认为,现在看毛主席这时候反对这样一个说法,恐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也包含一点他后来表现出来的另一种倾向,就是觉得生产关系还不够先进,还可以更先进,生产关系还远没有到头就说先进了,这不行。
我再提一个问题。在决议上主要矛盾提了三点。毛主席似乎主要攻最后一点,为什么不攻前面两点?可以说是攻其要害,因为第三点带点理论性。也还可以考虑,前两点说法好像并不一定完全违背毛主席的想法。前两点说什么呢?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要求建立工业国,而实际上生活于落后的农业国。要求?这变成了什么呢?把社会的发展
最后简单地归结到人的要求上去。人要求跑得快,现实只能慢慢爬,结果就有车子、汽车、火车,社会就发展了,因为人有这种要求。把人的要求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说好像不大妥当。第二个说法,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现实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而现实不能满足,需要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个要求,一个需要,人的要求、人的需要变成矛盾的主要方面。现实人有什么要求和需要,于是就能发展什么,这恐怕不行。毛主席在这个时期就提出了总路线。总路线是什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总路线。陈伯达那时候为会议写报告,感觉到好难写。总路线要讲奋斗什么,为什么奋斗,怎样奋斗。这句话里只有一句稍微实在的就是“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很明确的,不是建设别的什么。鼓足干劲,无非是说大家努力吧。力争上游,力争站在前头。多快好省,也是抽象的。陈伯达尽量把毛主席论述十大关系的问题,农、轻、重啊,小土群啊,把这些东西搬进去。不然总路线就变成大家一齐努力,搞得好一点 《谈党的“八大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