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管理科学论文 >> 正文

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


社会学视角出发,对基于BBS电子空间的交往特征进行深层的分析和理论上的阐释。
    (1)BBS互动关系实质是一种新型的动态人际关系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大多被定义为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行为倾向。“个体之间的关系大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建立起来的,蕴涵着各种各样内容的关系。”[6]但是因特网的出现,为人们形成新型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工具性支持。根据人际关系的定义,在BBS电子空间中,由成员间的讨论所形成的互动关系结构,实质上是网络时代人际关系的一种新的形式——网上人际关系。从网上人际关系形成的前提看,它不同于现实社会中基于血缘、地缘、业源形成的网络式结构,而是通过网络互动产生和扩展出来的一种“网缘性”社会关系。网上人际关系的结构,随着作者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与现实社会相比,它是动态的,欠稳定的、弹性的结构。
    (2)交往对象的选择性: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网络技术的易传输、高保真、容量大、处理快等特点,协助人类超越时间、地理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交往的规模,增加了交往的频率,加快了交往的速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个人正通过网络逐步地走向全球化”,正如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在高度现代性的条件下,自我认同和全球化中的转型,是地方性和全球性的辩证法的两极……由高度现代性所导入的时空分延的层次如此广阔,以致‘自我’和‘社会’在人类历史中首次在全球性的背景下交互联结了。”[7]从人际交往研究的角度出发,网络技术为交往规模、点出度、点入度、连接度的最大化提供了可能和技术支持,亦即从技术理论上,每一个BBS电子空间中的规模、点出度、点入度的最大值都可以是N-1(N=样本数)。虽然本次调查数据中BBS电子空间中交往的规模、点出度、点入度的最大值(见表3、4)与技术提供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网络交往范围扩大的事实。
  实证调查数据还表明了网络交往范围的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从表3、4中还可以看出,60%以上的成员更倾向于在5人以内的范围里进行互动,可见,在网络空间中人们的实际交往范围并不象技术提供的那样无限大,而是在无限的范围内进行了选择和确定,即是说,网络交往范围在最大化的同时亦具有可选择性。所谓可选择性,是个体可以有选择地与他人建立人际交往,有选择的投入情感,有选择的与他人保持行为等方面的一致性[8]。关系的这种可选择性,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社会都是存在的。所不同的是,在互联网空间中,可选择的范围扩大了。究其原因,人们交往对象范围的确定,可能与现实中社会互动的日常惯例和网络成员的讨论话题的吸引力等因素不无关系。
    (3)讨论关系形成的环节和过程
  虽然网上讨论关系与现实社会中的讨论关系都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但是,讨论关系形成的环节和过程却是不同的。在现实社会中,讨论关系的形成过程是:问题者选择讨论对象。所谓问题者,是需要与他人建立讨论关系的人,是讨论关系形成的始发者。而讨论对象则是讨论关系中的被选择者。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者有权选择与哪个人建立讨论关系,对问题者而言,讨论对象是明确的、可选择的。但在BBS中,讨论关系的确立过程则是:主帖者提出话题,其他的BBS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是对此话题进行讨论。这里的主帖者既包括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者,也包括主观上仅仅是为了发布某些信息,并不需要与他人建立讨论关系的人。主帖者能否成为问题者,关键在于讨论对象的选择与否。在此过程的正向环节中,无论是那种意义上的主帖者在提出供讨论的话题后,并不能确定哪一个他人可以与其建立讨论关系,对问题者而言,讨论对象是广泛而又不确定的。实际上,在这个环节中并没有建立起讨论关系。但是,对于原来意义上的讨论对象而言,却可以在众多的供讨论的话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回复,进而与发帖者建立起了讨论关系,显然,现实社会意义上的讨论对象成为了关系形成的始发者,进而被选择的发帖者成为了问题者。可见,在BBS中,讨论关系形成的过程和方向与现实社会是完全不同的。
    表5 BBS讨论区的点出度、点入度与连接度
  附图
    (4)交往的独立性、主观性与被动性
  毋庸讳言,随着网络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个人交往的独立性亦大大增强了。这是由于全球化客观上增加了个体认同的选择机会,这便使个人主观上的自主性较之以往更加突出了”[9],当代社会哲学大师吉登斯曾作如是说。网络交往不再受到年龄、性别等身份地位限制,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需要,自由地建立起交往的网络,因此,在线交往可达致对为了功利性目的而进行的“虚假交往”的消解,易于实现交往理性的最高境地——心灵沟通。但是,通过上面对网上人际关系的形成环节和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基于BBS的网上交往在独立性与主观性大大增强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被动性的特点。其被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作为仅仅是为了发布信息的主帖者,主观上并没有于他人进行讨论的需要,但是却被动地成为了他人的讨论对象。其二,在现实社会中拥有建立讨论关系主动权的问题者却成为了被讨论关系中的被选择者,而现实社会意义上的被选择

者却成为讨论关系建立的主导和关键。实际上,BBS中大多数成员的点出度大于点入度的统计数据也支持了这个结论。
  虽然从总体而言,一个人的选择意味着另一个人的被选择,即个体的主动性意味着他人的被动性,但是,从交往的始点——问题者在讨论关系中的地位看,无疑,其被动性的特点更为突出。基于BBS的网上交往的独立性、主观性与被动性的特征表明,个体可以更加主动、独立地与人进行交往,但是能否成为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却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网络行为的认可。而网络虚拟形式网络中的行为带有鲜明的符号色彩,这对交往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人际互动的时空特征
  BBS电子空间中的人际互动符号化为帖子与帖子间的“帖际”互动的特征,使我们不得不审视其间所呈现出的时空特征。从空间上看,此时的人际互动跨越了地理的界限,可以实现不在同一物理场景中的人际互动,吉登斯早已将这个特征阐释得淋漓尽致。吉登斯在捕捉现代人日常的生活经验时,使用了“时空的分隔”的概念。他认为,在前现代社会,人类的活动是被“到场”所支配,即对事物及人物之掌握要受制于当事人是否在场这一因素。现代性的出现及科技之日新月异,改变了空间与人类的关系,人的互动已不再受制于必然在场这个条件,当事人与“不在场之存在者”的联系变得习以为常。“地方”这个字汇已被冠上了一个奇异的含义,因为在一个特定场所进行的活动可随时受远方的人和事所影响。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抽离”的概念,抽离泛指一个脱离了社交关系建构及人际互动需要必然在场这个先决条件,反而在无限的时空中再将二者整合的过程[10]。从时间上看,人际互动具有异步性特征。在对帖子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某些回帖与主帖的间隔时间非常短,仅仅在几分钟(甚至是1分钟内)就完成了一次讨论,互动的即时性很强。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某些帖子回复的是1天、甚至是更长时间之前他人发布的帖子,互动具有滞后性。在回复之时,也许发布者早已退出了交流的场景,此时的人际互动变成了人——帖子(符号)的互动,可以说,人际互动的异步性特征更形象地表述了“缺席”的含义,此时与之互动的他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存在。
  根据BBS电子空间中人际互动的同步性与异步性特征,我们可以将吉登斯的“当事人与‘不在场之存在者’的联系也是平常的”论断加以改换,提出一个与此相补充的观点——“当事人与‘不在场(缺席之不存在者’的联系也是可能的”的。这样看来,吉登斯所说的“缺席”,既可以表现为“他人”物理空间中的不存在,亦可以表现为他人时间上的异步性,或是时间上的不存在。这样,“缺席”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空间上看,网络技术弥合了在场与不在场的界限,使空间与在场分离,它创造了一种面对的是没有“他人”存在的情境,身体的空间性已不再成为互动的制约因素。从

《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62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管理科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