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网络交往特征的探讨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技术的易传输、高保真、容量大、处理快等特点,使网络交往呈现出新的特征。李正风等人撰文指出,赛博空间不仅影响人类认知方式的变革和文化的演进,而且“意味着人类生活观念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与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相互促动”。它“将真正促进人类行为规则的创新,并由此推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1]。我国学者王雅林也曾指出:“网络技术的神奇功能将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最先进的手段,无限扩大人们的交往范围,把‘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从而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灵活性、快捷性和交往深度。”[2]史蒂夫·罗伯茨也认为,在网络空间中“物理位置是无关紧要的。真正的友谊不受条件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来自心心相应,而不是因为他们住在一个城镇。而且,通过网络,人们无需见面便可以交流关系。”[3]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也超越了阶级的限制。电脑网络作为架构人际关系的媒介,与电话有着极大的不同。它不仅可以当做私人间的通讯工具,也使得个人得以获取与传播有关公众事物的各种讯息。有的学者还认为,网络化的交往方式使个体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评价,扩大和提高了个体的社会认定范围和程度,由此个体之间的同质性减少,异质性增强[4]。由此可见,学者们在互联网空间的开放性与交互性、虚拟性与沉浸性的特质,无疑为人们的交往与沟通突破这些限制提供了技术支持进而使网络交往具有新的特征方面达成了共识,但是仅仅探讨了网络交往的一般性特征。换句话说,网络技术虽然为网络交往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人们究竟将网络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发挥得如何,还需实证研究加以检验,即从实证研究看,网络交往的特征还只是一个假设,而不是一个结论,或只能称之为一般性结论。因此,在网络迅速普及并成为人们另一种主要交往方式的今天,对网络交往进行全面研究,弄清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握网络交往的具体化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交往依托于不同的网络空间,如聊天室、电子邮箱、BBS等。在不同的网络空间中,其交往的方式也不同,因此,不能用网络交往的一般性特征加以概括。为此,从2000年初开始,笔者以哈尔滨工业大学BBS站为个案,对BBS电子空间中的网络交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BBS是高校校园局域网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每一个高校网站的重要版面,可以说只要有网站,就必有BBS。高校BBS的功能大体一致,一般支持分类讨论区、处理信件、上鹊桥、工具箱、系统资讯、精华公布栏等内容。其中分类讨论区、处理信件、上鹊桥是BBS提供的交流场所。分类讨论区是BBS交流功能的集中体现,其意义在于任何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将自己的想法和信息张帖(Post)到分类讨论区中,让其他人分享。同时也可以通过回复主帖(Re)的形式与他人进行探讨。在Post与Re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动关系——网上交往;处理信件是在该BBS范围内传递信件,其功能类似于E-mail;上鹊桥实际上是一个聊天场所,既可以支持双人密谈,也可以支持多人对谈。
本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网为依托。哈工大校园网于1997年建成。哈工大校园网络提供电子邮件、文件传送、WWW浏览、拨号接入、电子公告牌等服务。
哈工大紫丁香BBS站(简称哈工大BBS)设有系统讯息、工业大学、兄弟院校、电脑技术、休闲娱乐、文学艺术、科学研究、体育运动、谈天聊地、国内转信等10大类约140余个版面。自2000年5月30日起至目前为止,共有9282个注册用户,来访用户达189万人次,平均每天发信3000封左右。
1 研究设计
(1)理论假设及调查过程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基于BBS电子空间中的交往,在实现着网络交往的一般性特征的同时,具有新的特征。
研究资料的搜集工作是通过先后进行的两次网上调查完成的。第一次为试调查,时间为2000年12月15日。此次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把握哈工大BBS上的互动关系状态,因此,调查将10个分类讨论区(共138个版面)作为调查范围。在对当日发布的2046份帖子进行初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诸如系统讯息、站内服务等一些讨论区中,并没有通过回帖的形式建立起讨论关系,因此,这些讨论区可以排除在研究的范围之外。此外还发现,回帖和主帖的间隔时间不尽相同,有的主帖在发布后的几分钟内(甚至是1分钟)立刻就有回帖应对;而有的主帖却在几天后才有人回复,在这种情况下,只选择一天作为研究的时段显然不足以反映互动关系状态。因此,根据试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并本着“既要在内容上涵盖全面,又要体现出很强的互动关系”的原则,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研究方案后,进行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的时间为2001年3月5日—3年11月。调查的范围是“工大论坛”、“飞扬的梦”、“计算机学院”、“动画漫画”、“音乐天地”、“聚会生日祝福”、“网络技术与应用”及"CAD/CAM"等8个版面。这8个版分别代表了校园生活、院系资讯、体育运动、休闲、文学艺术、交往、网络、电脑等八大分类讨论区。在这七天8个讨论区中国共产党发帖4068份,有作者552人(包括回帖在七天内,而主帖却在七天外的作者),这552位作者就是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和样本。
(2)样本的矩阵表示
由于本研究使用社会关系矩阵法来研究BBS交往特征,因此,首先需要将通过回帖体现出的讨论关系在关系矩阵中标示出来。具体做法是:第一步,给样本编制1-552的序列号,并建立一个横行为主帖者,纵列为回帖者的552×552的关系矩阵图。第二步,将每一份帖子中反映出的讨论关系用作者编号进行矩阵的坐标表示,例如,2号回复给4号的帖子表示为(2,4);在这七天中无人回复的帖子,用(i,i)表示。例如,4号发布的某个帖子,七天中无一人回复,则此帖用(4,4)表示。第三步,将所有帖子的坐标点在552×552的关系矩阵图的相应位置标示出来,重复出现多次的坐标点按实际次数标明,没有讨论联系的记为0。以一个有4个样本构成的B网为例,如果其讨论关系如下:2号回帖给4号2个帖子,4号发布的其他3个帖子无人回复,3号所发的2个帖子无人回复,1号回帖给2号1个帖子,2号回帖给1号1个帖子,4号回复给1号1个帖子。那么,其所有帖子用坐标点依次标示为:(2,4),(2,4),(4,4),(4,4),(4,4),(3,3),(3,3),(1,2),(2,1),(4,1)。所有帖子在矩阵中的标示方法如表1所示。如此,4068份帖子中的每一份都可以在关系矩阵的相应位置标示出来,用这种方法进行标记的矩阵我们称其为矩阵A,亦是原始矩阵。由于每一个样本至少发帖一次,因此在A矩阵中,不存在其横行、纵行、对角线同时为0的情况。为了统计的方便和深入,我们矩阵A进行了转化,得到了矩阵B。具体做法是:不论讨论次数的多少,有回帖联系的记为1,无回帖联系的记为0,这实际上得到了一个0-1矩阵,也是社会网测量的标准矩阵。将表1关系转化为矩阵B,如表2所示。
(3)研究变量
规模 罗纳德·伯特认为,“网络的概念毫无疑问,也许就是其规模,规模是个人网
表1 矩阵A
附图
表2 矩阵B
附图
密度 指讨论网中实际有的连接线数与可能有的连接线数之比。它是一个从相互有直接关系的点是多还是少的意义上来说明网中关系的密切程度的相对指标。用公式表示为:Density=∑∑Zij/N2-N(N为样本数)。本文的实际连接线数用矩阵中坐标点的个数来度量,即实际有的连接线数是该网的连接矩阵中所有格值之和。以表2为例,其密度=4/42-4=0.333。
凝聚度 它是实际有的对偶关系数与可能有的对偶关系数之比,是通过计量对偶关系相对数量来测量网络凝聚力的指标。用公式表示为:G 《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623.html
网络交往依托于不同的网络空间,如聊天室、电子邮箱、BBS等。在不同的网络空间中,其交往的方式也不同,因此,不能用网络交往的一般性特征加以概括。为此,从2000年初开始,笔者以哈尔滨工业大学BBS站为个案,对BBS电子空间中的网络交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BBS是高校校园局域网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每一个高校网站的重要版面,可以说只要有网站,就必有BBS。高校BBS的功能大体一致,一般支持分类讨论区、处理信件、上鹊桥、工具箱、系统资讯、精华公布栏等内容。其中分类讨论区、处理信件、上鹊桥是BBS提供的交流场所。分类讨论区是BBS交流功能的集中体现,其意义在于任何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将自己的想法和信息张帖(Post)到分类讨论区中,让其他人分享。同时也可以通过回复主帖(Re)的形式与他人进行探讨。在Post与Re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动关系——网上交往;处理信件是在该BBS范围内传递信件,其功能类似于E-mail;上鹊桥实际上是一个聊天场所,既可以支持双人密谈,也可以支持多人对谈。
本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网为依托。哈工大校园网于1997年建成。哈工大校园网络提供电子邮件、文件传送、WWW浏览、拨号接入、电子公告牌等服务。
哈工大紫丁香BBS站(简称哈工大BBS)设有系统讯息、工业大学、兄弟院校、电脑技术、休闲娱乐、文学艺术、科学研究、体育运动、谈天聊地、国内转信等10大类约140余个版面。自2000年5月30日起至目前为止,共有9282个注册用户,来访用户达189万人次,平均每天发信3000封左右。
1 研究设计
(1)理论假设及调查过程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基于BBS电子空间中的交往,在实现着网络交往的一般性特征的同时,具有新的特征。
研究资料的搜集工作是通过先后进行的两次网上调查完成的。第一次为试调查,时间为2000年12月15日。此次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把握哈工大BBS上的互动关系状态,因此,调查将10个分类讨论区(共138个版面)作为调查范围。在对当日发布的2046份帖子进行初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诸如系统讯息、站内服务等一些讨论区中,并没有通过回帖的形式建立起讨论关系,因此,这些讨论区可以排除在研究的范围之外。此外还发现,回帖和主帖的间隔时间不尽相同,有的主帖在发布后的几分钟内(甚至是1分钟)立刻就有回帖应对;而有的主帖却在几天后才有人回复,在这种情况下,只选择一天作为研究的时段显然不足以反映互动关系状态。因此,根据试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并本着“既要在内容上涵盖全面,又要体现出很强的互动关系”的原则,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研究方案后,进行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的时间为2001年3月5日—3年11月。调查的范围是“工大论坛”、“飞扬的梦”、“计算机学院”、“动画漫画”、“音乐天地”、“聚会生日祝福”、“网络技术与应用”及"CAD/CAM"等8个版面。这8个版分别代表了校园生活、院系资讯、体育运动、休闲、文学艺术、交往、网络、电脑等八大分类讨论区。在这七天8个讨论区中国共产党发帖4068份,有作者552人(包括回帖在七天内,而主帖却在七天外的作者),这552位作者就是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和样本。
(2)样本的矩阵表示
由于本研究使用社会关系矩阵法来研究BBS交往特征,因此,首先需要将通过回帖体现出的讨论关系在关系矩阵中标示出来。具体做法是:第一步,给样本编制1-552的序列号,并建立一个横行为主帖者,纵列为回帖者的552×552的关系矩阵图。第二步,将每一份帖子中反映出的讨论关系用作者编号进行矩阵的坐标表示,例如,2号回复给4号的帖子表示为(2,4);在这七天中无人回复的帖子,用(i,i)表示。例如,4号发布的某个帖子,七天中无一人回复,则此帖用(4,4)表示。第三步,将所有帖子的坐标点在552×552的关系矩阵图的相应位置标示出来,重复出现多次的坐标点按实际次数标明,没有讨论联系的记为0。以一个有4个样本构成的B网为例,如果其讨论关系如下:2号回帖给4号2个帖子,4号发布的其他3个帖子无人回复,3号所发的2个帖子无人回复,1号回帖给2号1个帖子,2号回帖给1号1个帖子,4号回复给1号1个帖子。那么,其所有帖子用坐标点依次标示为:(2,4),(2,4),(4,4),(4,4),(4,4),(3,3),(3,3),(1,2),(2,1),(4,1)。所有帖子在矩阵中的标示方法如表1所示。如此,4068份帖子中的每一份都可以在关系矩阵的相应位置标示出来,用这种方法进行标记的矩阵我们称其为矩阵A,亦是原始矩阵。由于每一个样本至少发帖一次,因此在A矩阵中,不存在其横行、纵行、对角线同时为0的情况。为了统计的方便和深入,我们矩阵A进行了转化,得到了矩阵B。具体做法是:不论讨论次数的多少,有回帖联系的记为1,无回帖联系的记为0,这实际上得到了一个0-1矩阵,也是社会网测量的标准矩阵。将表1关系转化为矩阵B,如表2所示。
(3)研究变量
规模 罗纳德·伯特认为,“网络的概念毫无疑问,也许就是其规模,规模是个人网
络最具代表性的定义。对于特定的个人、群体或是法人和公司,其网络包括所有一起直接联系的个人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特定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他的网络规模”[5]。在表2中,与1号有讨论关系的是2人(2号和4号),因此,其规模为2。如果一个作者,他既不回复别人的帖子,其帖也不被别人回复,那么,他的交往规模为0。
表1 矩阵A
附图
表2 矩阵B
附图
密度 指讨论网中实际有的连接线数与可能有的连接线数之比。它是一个从相互有直接关系的点是多还是少的意义上来说明网中关系的密切程度的相对指标。用公式表示为:Density=∑∑Zij/N2-N(N为样本数)。本文的实际连接线数用矩阵中坐标点的个数来度量,即实际有的连接线数是该网的连接矩阵中所有格值之和。以表2为例,其密度=4/42-4=0.333。
凝聚度 它是实际有的对偶关系数与可能有的对偶关系数之比,是通过计量对偶关系相对数量来测量网络凝聚力的指标。用公式表示为:G 《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