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财政、巨额负债与拉美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
197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普遍实施的“赤字财政—负债增长”战略使该地区的大部分国家比较轻松地避开了当时的世界经济衰退,该地区在1973~1980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5.5%,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水平。但是也正是赤字财政政策的实施导致了198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的普遍债务危机,使这一地区1980年代经济出现了极低的增长,从人均产值的角度看是负增长。1981~1990年拉丁美洲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1.0%,人均年增长率为-1.0%。人们习惯称1980年代是拉丁美洲“失去的10年”。进入1990年代,拉丁美洲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1991~1998年期间,拉丁美洲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3.5%。但是这种增长仍然没有摆脱巨额负债的特点,致使1990年代的经济增长先后两次被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打破。刚刚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阿根廷又爆发的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拉美国家危机频繁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仍然是长期的赤字财政所导致的巨额负债。
一、1970年代的“赤字财政”战略及其积极成效
1.“赤字财政”战略的背景。拉丁美洲国家实施“赤字财政”战略既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明显供给过剩,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衰退对资金需求减少。1973年“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解体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防止竞争地位恶化,普遍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同时,由于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原油价格暴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高通货膨胀。1974年和197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分别上涨13.4%和11.3%。其中美国1974到1975年的通货膨胀率也分别达到13.2%和11.2%。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来自成本上升,西方各国当时采取的以控制内需为主的对策不但未能有效抑制通胀,反而却引起了衰退和失业,形成“滞涨”局面。由于控制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发达国家对国际资本市场上资金的需求减少。但是与此同时,世界石油输出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回流国际资本市场,扩大了国际商业银行的资金供应。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明显供给过剩。
(二)国际资本市场看好拉丁美洲国家。1970年代初,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程度都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国际资本市场特别看好这些半工业化国家,尤其是国际私人银行资本。拉丁美洲国家的领导人也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形势,大量对外举债。1974~1981年是拉美地区对外举债的高峰期,外资流入量大幅上升,例如1974年的外资流入量比1973年增加50%;1975年的外资流入量(160亿美元)已相当于1973年的2倍;1987年已相当于1973年的3倍,1981年达到创纪录的483亿美元,相当于1973年的6倍。
(三)国际放款机构的干预。拉美主要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占本地区石油出口量的50%以上,虽然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而受到限产约束,但其石油出口收入从1972年的31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193亿美元。墨西哥、厄瓜多尔等国则不受限产约束,其中墨西哥石油产量由1973年占拉美总产量的9%增至1982年的44%。这些国家石油收入大量增加,外债也迅速增长。原因是国际放款机构向这些国家施加强大压力,要求它们放松信贷限制多贷款。
(四)石油进口国为了平衡贸易逆差。大多数拉美国家是石油进口国,且在长期得到廉价石油供应的环境下形成严重依赖石油的能源结构。这些国家的石油及其副产品进口从1973年的10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150亿美元。面对严重的外贸失衡,这些国家不是调整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转向负债发展。
2.“赤字财政”战略效果分析。“赤字财政”战略的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保了1970年代拉丁美洲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它也是这一地区1980年代债务危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对于这一战略的认识我们应该给出历史的、客观的评价。“赤字增长”战略的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外资的流入,使拉丁美洲国家成功地避开了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衰退,使该地区在1974年之后仍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1974~1980年,拉丁美洲整体的经济增长率高达5%以上(见表1)。尽管这个地区在1974~1980年的增长速度比1956~1973年期间要低,但却比同期工业化国家高得多。这一功绩不能不归于“负债增长”战略的实施。
(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均GDP上升。1980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950年的5倍。据美洲开发银行提供的25个拉美国家的统计,1980年拉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88美元,详见表2。
(三)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其它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截止1980年,拉丁美洲人口数为3.59亿,其中城市人口占65.5%,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同时,拉美国家的国民教育普遍有了很大的发展。拉美小学注册率到1980年达到82.3%,其中部分国家已达到或接近100%。中学教育发展速度实际上比小学更快,其中拉美所有大、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尤为明显。大学(18~23岁)注册变化更加引人注目。1980年,大学适龄青年入学率超过10%的国家已有20个,其中11国达到20%~45%。1980年,拉美15岁以上人口文盲比例已降为23%。[1]
表1 拉丁美洲国家1974到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国别 1974-1980 国别 1974-1980
拉丁美洲 5.1 海地 4.2
阿根廷 1.8 洪都拉斯 6.4
玻利维亚 4.2 墨西哥 6.3
巴西 6.1 尼加拉瓜 -3.1
智利 5.6 巴拿马 5.0
哥伦比亚 4.5 巴拉圭 10.2
哥斯达黎加 5.4 秘鲁 1.9
厄瓜多尔 6.7 多米尼加共和国 4.6
萨尔瓦多 2.4 乌拉圭 4.9
危地马拉 5.4 委内瑞拉 2.9
哥伦比亚 1277 巴拉圭 1964
哥斯达黎加 2149 秘鲁 1374
智利 2463 多米尼加共和国 1432
厄瓜多尔 1416 苏里南 3363
萨尔瓦多 1032 特立尼达多巴哥 3439
危地马拉 1613 乌拉圭 3085
圭亚那 974 委内瑞拉 3408
海地 387 拉丁美洲 2288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632.html
一、1970年代的“赤字财政”战略及其积极成效
1.“赤字财政”战略的背景。拉丁美洲国家实施“赤字财政”战略既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明显供给过剩,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衰退对资金需求减少。1973年“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解体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防止竞争地位恶化,普遍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同时,由于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原油价格暴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高通货膨胀。1974年和197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分别上涨13.4%和11.3%。其中美国1974到1975年的通货膨胀率也分别达到13.2%和11.2%。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来自成本上升,西方各国当时采取的以控制内需为主的对策不但未能有效抑制通胀,反而却引起了衰退和失业,形成“滞涨”局面。由于控制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发达国家对国际资本市场上资金的需求减少。但是与此同时,世界石油输出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回流国际资本市场,扩大了国际商业银行的资金供应。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明显供给过剩。
(二)国际资本市场看好拉丁美洲国家。1970年代初,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程度都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国际资本市场特别看好这些半工业化国家,尤其是国际私人银行资本。拉丁美洲国家的领导人也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形势,大量对外举债。1974~1981年是拉美地区对外举债的高峰期,外资流入量大幅上升,例如1974年的外资流入量比1973年增加50%;1975年的外资流入量(160亿美元)已相当于1973年的2倍;1987年已相当于1973年的3倍,1981年达到创纪录的483亿美元,相当于1973年的6倍。
(三)国际放款机构的干预。拉美主要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占本地区石油出口量的50%以上,虽然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而受到限产约束,但其石油出口收入从1972年的31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193亿美元。墨西哥、厄瓜多尔等国则不受限产约束,其中墨西哥石油产量由1973年占拉美总产量的9%增至1982年的44%。这些国家石油收入大量增加,外债也迅速增长。原因是国际放款机构向这些国家施加强大压力,要求它们放松信贷限制多贷款。
(四)石油进口国为了平衡贸易逆差。大多数拉美国家是石油进口国,且在长期得到廉价石油供应的环境下形成严重依赖石油的能源结构。这些国家的石油及其副产品进口从1973年的10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150亿美元。面对严重的外贸失衡,这些国家不是调整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转向负债发展。
2.“赤字财政”战略效果分析。“赤字财政”战略的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保了1970年代拉丁美洲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它也是这一地区1980年代债务危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对于这一战略的认识我们应该给出历史的、客观的评价。“赤字增长”战略的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外资的流入,使拉丁美洲国家成功地避开了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衰退,使该地区在1974年之后仍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1974~1980年,拉丁美洲整体的经济增长率高达5%以上(见表1)。尽管这个地区在1974~1980年的增长速度比1956~1973年期间要低,但却比同期工业化国家高得多。这一功绩不能不归于“负债增长”战略的实施。
(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均GDP上升。1980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950年的5倍。据美洲开发银行提供的25个拉美国家的统计,1980年拉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88美元,详见表2。
(三)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其它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截止1980年,拉丁美洲人口数为3.59亿,其中城市人口占65.5%,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同时,拉美国家的国民教育普遍有了很大的发展。拉美小学注册率到1980年达到82.3%,其中部分国家已达到或接近100%。中学教育发展速度实际上比小学更快,其中拉美所有大、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尤为明显。大学(18~23岁)注册变化更加引人注目。1980年,大学适龄青年入学率超过10%的国家已有20个,其中11国达到20%~45%。1980年,拉美15岁以上人口文盲比例已降为23%。[1]
表1 拉丁美洲国家1974到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国别 1974-1980 国别 1974-1980
拉丁美洲 5.1 海地 4.2
阿根廷 1.8 洪都拉斯 6.4
玻利维亚 4.2 墨西哥 6.3
巴西 6.1 尼加拉瓜 -3.1
智利 5.6 巴拿马 5.0
哥伦比亚 4.5 巴拉圭 10.2
哥斯达黎加 5.4 秘鲁 1.9
厄瓜多尔 6.7 多米尼加共和国 4.6
萨尔瓦多 2.4 乌拉圭 4.9
危地马拉 5.4 委内瑞拉 2.9
(资料来源:拉美经济委员会根据各国官方资料统计)
表2 1980年拉美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美元
国别 年份 1980 1980
阿根廷 2752 洪都拉斯 873
巴哈马 7941 牙买加 1999
巴巴多斯 3591 墨西哥 2734
玻利维亚 1268 尼加拉瓜 1025
巴西
2486 巴拿马 2434
哥伦比亚 1277 巴拉圭 1964
哥斯达黎加 2149 秘鲁 1374
智利 2463 多米尼加共和国 1432
厄瓜多尔 1416 苏里南 3363
萨尔瓦多 1032 特立尼达多巴哥 3439
危地马拉 1613 乌拉圭 3085
圭亚那 974 委内瑞拉 3408
海地 387 拉丁美洲 2288
(资料来源:美洲开发银行)
二、危机的频繁爆发及其原因
1.1980年代债务危机的全面爆发及原因分析。1982年8月,墨西哥因无力偿还到期外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