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西方经济学 >> 正文

俄罗斯外债:经济增长背景下的隐忧


 俄罗斯外债形成于推行经济改革的苏联时期,恶化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在近两年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仍是挥之不去的隐忧。如何缓解外债压力,将经济增长和出口盈余带来的有限资金用于投资和建设,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轨道,是俄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一般而言,外债作为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对于弥补投资与储蓄、进口与出口的缺口,打破由于资本不足造成的经济发展中的恶性循环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外债可以使发展中国家GDP增长率提高0.5~1个百分点(注:《1995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第64页。)。但外债是一种生息资本,到期还本付息是借入外债的基本条件。俄罗斯的问题在于举债过多、管理不当,尤其是外债投向不合理,使巨额外债沉淀成为总成本的一部分。2002年俄需偿还外债140亿美元左右,2003年需偿还外债数额仍不低于2002年的水平。在目前世界经济前景不明朗、能源市场行情存在很大变数的情况下,俄能否顺利渡过还债高峰期,是其经济是否已摆脱危机、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观察点之一。
    一  俄罗斯外债的形成
  据俄中央银行统计,截至2001年10月1日,俄主权外债和银行外债的总额合计为1342亿美元。其中,主权外债1193亿美元,银行外债149亿美元。在主权外债中,俄独立后借的新债为539亿美元,继承的原苏联债务为649亿美元,地方政府借债5亿美元。从以上数字看,俄外债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不高的。俄外债问题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衡量外债风险和偿还能力的各项指标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且其偿债能力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存在很大变数。
  俄外债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管理混乱,统计数字出入很大。
  首先,对外债的定义不清,各部门债务分类和统计方法差异较大,为准确确定债务规模造成很大困难。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CED)和世界银行(WB)等四家国际机构联合组成的国际外债统计工作组做出的定义,外债是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内,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负债。俄关于外债的定义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92年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内债法》规定,国家内债和外债按货币标准进行分类,即根据产生债务的货币划分为内债和外债。随着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化的发展,以及逐渐取消办理外汇业务的限制,1994年通过的《俄联邦政府对外借款和俄联邦向外国政府、法人和国际组织提供国家贷款法》做出规定,外债是指从国外借入的、产生国家财政义务的贷款。此后,随着经济情况的发展,俄罗斯内债和外债逐渐融合起来。由于在国内发行以外币标价的有价证券,一方面使非居民的资金大量流向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这类内债工具市场;另一方面产生了以“国内外币债券”形式存在的“国内外币债务”。随着欧洲债券的发行及其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配销以后,两种国债的融合过程进一步加快。
  目前使用的外债定义是:俄联邦政府从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私人公司借入、尚未清偿的或俄联邦政府和其他组织担保借入的、尚未清偿的全部贷款及利息总额(注:〔俄〕д.л.格洛瓦切夫:《国债理论及俄罗斯和国际外债实践》,莫斯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但在具体统计中,各部门仍各自为政,导致统计数字混乱,以至于财政部长库德林在杜马介绍外债情况时,议员们对外债规模提出了很多质疑(注:〔俄〕《独立报》2001年9月27日。)。
  其次,外债管理政出多门,职能分散,是导致外债规模失控的制度因素之一。俄罗斯独立以后,财政部、经济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都有权对外借贷,也都被赋予外债管理职能,没有统一的国债管理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外债规模控制无从谈起。直到1998年,俄才将外债管理职能统一到财政部。
  第三,债务政策缺乏战略目标,是导致债务规模失控的政策因素之一。从总体上看,俄罗斯外债政策存在的问题包括:外债政策与货币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脱节,缺乏应有的协调机制;外债管理着眼于短期目标,缺乏战略性安排;债务政策不透明;缺乏有效的国债风险管理程序等。上述问题不仅对外债规模控制产生了不利影响,也使外债难以合理使用,导致日后偿债困难,甚至引发了外债危机。
  (二)外债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苏联解体后,俄作为原苏联继承国,继承了其总额达649亿美元的巨额外债。现实原因是,独立后的俄罗斯又举借了大笔新债。基本情况是:1.俄对外举债按规模大小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以前,俄倾向于用发行货币的方式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但是,由于货币发行量过大以及实行价格自由化改革,导致通货膨胀恶性发展。1992年上半年,俄通货膨胀率已高达245.3%。在这种背景下,从1994年起对外借款数额急剧攀升,尽管通货膨胀压力得以减轻,但导致国家债务规模迅速膨胀(见表1)。2.外债规模增长迅猛。到1998年年初,俄外债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0%,其中俄自身所欠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6%。自1994年起,俄罗斯外债规模连年扩大,俄新借外债余额从1993年的9亿美元激增到1998年的550亿美元,增加了60多倍,平均每年递增47%。特别是1998年,债务余额增长更为迅猛,一年内增长了66%。3.衡量债务状况的各项指标严重恶化。首先,俄罗斯自独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一直不大,外债占GDP的比重1995年为35.7%,略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到1998年,由于卢布贬值,俄国内生产总值用美元估价仅2850亿美元,外债与GDP之比已达到64%。其次,俄出口产品过于单一,价格过分依赖世界市场,出口创汇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俄外债余额占商品和劳务出口之比1995年年初为137.5%,1998年年初达到166%。以上指标都远远超过了世界公认的警戒线。
  (三)尽管近两年俄GDP大幅增长,但衡量债务负担和偿债能力的各项指标仍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
  与1999年年初的1560亿美元相比,至2001年10月,俄外债规模减少了218亿美元,外债总额减少了14%,外债负担大大减轻。但据此认为俄外债负担不重的说法仍失之偏颇。据初步估算,至2001年年底,俄GDP没有超过3000亿美元,且其国际收支状况对世界市场价格依赖性较强。
  根据国际通行的外债监控系统,负债率、偿债率和债务率是衡量一国债务状况的主要指标。负债率是外债余额与GDP的比率。国际上通常认为负债率不应超过30%~35%。如负债率超过35%时,说明该国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过大,很难承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一旦国外资金供给出现困难,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会急剧衰退,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使经济恢复和振兴。偿债率是外债还本付息与出口外汇收入和劳务收入的比率。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比率不能超过25%。当偿债率超过25%时,说明该国在这一年内的对外付息负担过重,还款有出现危险的可能。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都将偿债率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偿债能力大小的最重要外债指标之一。债务率是外债余额与外汇收入的比率。一般认为,该比率不应超过100%。当超过这一指标时,说明

该国外债余额过大,外债负担过重,在现有外债余额到偿还期时,该国的外汇收入很难满足对外还款的需要。即使在未来几年内外汇收入有可能增长,但增长速度一般却很难赶上债务到期的速度。
    1992~1998年俄罗斯外债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年   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苏联债务  1049 1037 1086 1030 1008 978   950
俄罗斯债务   28    9  113   174   242 330   550

  
  资料来源:根据俄罗斯联邦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委员会资料编制。转引自对策基金网站(http://sihf.spb.ru)。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68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西方经济学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