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证券论文 >> 正文

基金的角色定位和市场功能



   证券时报 全景网络 富兰克林坦伯顿基金集团合办—— “基金在线”第八期
  编者按
  2002年,基金面临转折:一方面,经过2001年和2002年初的重挫,元气有待恢复;政策优惠又不断减少监管收紧,基金公司利润迅速稀释;另一方面基金管理公司开始悄然增加,众多开放式、封闭式基金轮候发行。
  基金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也在变化中,那么基金在证券市场中该如何定位?“基金在线"第八期节目请来了专业人士对此进行研讨。
  主持人:唐  健
  嘉宾:
  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郑  毅
  申万证券研究所             康  伟
  银河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   胡立峰
  宝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陈茂仁
  基金还是不是风向标?
  主持人:2001年以来,基金在市场中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在过去,基金一度被视为大资金的风向标。但2001年基金在市场中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但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引领市场热点,在大市的判断上也与一般的投资者没有多大的区别。这种变化是市场因素造成的还是基金业发展的必然?
  胡立峰:过去基金引领市场热点有“人为"成分。部分基金通过频繁的交易,制造虚假的热点,吸引外围资金的入场,由于基金事实上的资金、帐户、信息优势及政策支持,使得基金主动性操作的能量大增,在重仓股的操作中占据优势地位。现在监管之剑高悬,交易所监控等级提高,基金交易行为中的灰色地带被杜绝,再加上舆论的监督,相对于过去频繁的主动性交易,现在基金明显“手脚被绑"。我觉得这是市场规范化进程演进的必然,也是证券市场的进步。
  陈茂仁:我觉得这两个原因都有,因为在一个发展中的证券市场里本身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期望基金有非常规范的发展以及明确的投资风格是不太现实的。市场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变化,是证券市场正逐渐走向规范过程中的一个结果。
  郑毅:2001年市场从6月份开始见顶回落,从基金三季度公布的投资组合情况看,大部分基金都在三季度对仓位进行了减持,这说明基金对大势的判断还是基本正确的。另外大部分基金将投资重点转到了传统行业,这与煤炭,运输等行业复苏相对应。基金在投资中主要依据各种研究报告,并不刻意的去追逐市场热点。
  康伟:关于这个问题较为复杂,首先基金被视为大资金风向标的作用依然存在,只是其他的大资金如券商、专业投资机构以及三类企业等机构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和分散了基金的引导作用。这一点从基金净值规模占市值的比例也可以看出,目前上述的比例还不到10%,如果扣除债券和现金的比例则大致在5%左右,即便要成为市场的主要坐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特别是净值规模还需要成倍的增长。至于大市判断影响的因素非常复杂,国外的统计也表明即便是如基金管理人这样的专业投资人与一般投资人相比,对于市场的判断也不占有明显的优势,如果仅仅从大市判断角度评价基金,基金管理人的作用并不大。
  主持人:康伟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国外的统计也表明即便是如基金管理人这样的专业投资人与一般投资人相比,对于市场的判断也不占有明显的优势,如果仅仅从大市判断角度评价基金,基金管理人的作用并不大。”各位对此如何看?
  郑毅:我本人没有见到过这种统计。根据目前基金运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基金对大势的判断还是基本准确的。这表现在基金对仓位的控制;在现金、股票和国债之间的分配,都会根据对大势的判断做出相应的调整。
  康伟:我想其中涉及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如果市场充分有效,机构投资的信息优势就会弱化甚至消失。第二,对于基金管理人庞大的资产管理规模而言,其对市场有限的前瞻性判断被其庞大的资金所束缚。例如基金在2245点看空要完成大规模的仓位调整至少需要10%空间的流动性损耗。而中小投资者即便在2000点附近才作出反应,两者的实际效果差别有限。
  胡立峰:我同意康伟的统计。我从来认为基金不应该叫“专家理财",应该叫“专业理财"。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基金管理人承担了一些没有时间和能力进行投资的公众的资产管理事务,这样也有利于降低社会对基金不切实际的期望。但我也认为,由于有专业的分工,加上较为严格的操作纪律和制度管投资的优势,从普遍意义上讲,通过基金理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如何评价 2001年基金表现?
  主持人:现在市场上有一种“基金无用论"的说法,理由是:2001年不少基金净值损失20%以上,而一个操作得稍好的散户也能做到这一点。请问各位对这种观点如何看?
  郑毅:我手中有一份去年50家上市基金的净值增长率。 去年全年,上证综指跌幅21.7%,深圳综指跌幅26.2%,以上证综指-21.7%为限,战胜上证综指的基金45只,占基金总数的88%。
  当然战胜指数仅是结果。我们运作的目的还是要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为投资人争取最大收益。比如鹏华基金管理的普惠基金三年已累积分红0.66元。
  康伟:基金是一种长期的金融投资工具,要客观的评价基金的业绩,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国外一般为5-7年,而我们目前最长运作的基金也没有达到这一水平,任何断章取义式的评价一段时间基金业绩都是缺乏依据的,同时在国外评价基金通常采取与相应指数相对照的方式,而如果以上证综指为参照2001年基金的表现还算差强人意。绝大部分的基金经理没有经历过大级别的市场调整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基金业依然年轻还需要付出较高的市场成本才能达到投资人的预期。
  胡立峰: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不排除个别散户操作绩效超过基金和大盘的事件,但那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个别散户的成功仅仅是小概率事件。基金是一种组合投资,拿小概率事件去验证评价基金操作绩效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不公平。
  基金评价的基准应是大盘或其他指标。2001年,基金正面临自1998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但我认为,2001年是基金运作“最好"的一年。因为过去三年基金业绩是不真实的。1998年基金分红实际上全部来自新股贡献,如果没有新股贡献,基金是亏损的。1999年基金披露政策性新股贡献值是49.82亿元,而分红是50亿元,而当年爆发“519"行情。2000年政策性新股贡献值是64亿元,如果加上广义的新股贡献值,则新股贡献值在100亿元,实际基金操作贡献60多亿元。2000年上证A股指数从1454点涨至2196点,涨幅51%,而2000年初22只基金净值中可用于股票投资的净值合计为419亿元,也即基金二级市

场股票投资收益率仅为14%左右。2001年基金运作表现终于实现了与大盘同步的目标。至于让基金超越大盘,在目前来看可能近乎为一种奢望。
  陈茂仁:根据我的了解,2001年大盘跌了30%,基金净值损失20%以上,这本身说明了经过基金管理公司的专家理财和风险控制有效的消除了很多市场风险,所说我并不认为基金无用。
  优惠政策要不要保留?
  主持人:刚才胡立峰也给了我们一系列新股申购给基金带来收益的数据。这些数据没包括2001年,但从第四季的投资组合和近期新股上市公告中的股东名册来看,新股申购仍然给基金带来较大的收益。勿庸置疑,优惠曾经是基金发展的助推力,但同时也招来了一些负面效果——基金不争气:享受那么多优惠政策,业绩却上不去。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看待基金所享有的优惠?从近期新股申购的政策来看,网下申购上基金受到的限制比其他的投资机构还多,那么,基金与券商、私募基金等其他机构投资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郑毅:基金在成立之初,确实享受了新股认购的优惠,这在当时对基金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基金在新股认购方面已经与其它投资者基本一致,基金的业绩就更加真实了。基金与券商、私募基金等其他机构在市场上是一样的,都是投资者。但基金是面向广大投资人的,所以受到更严格的监管,这一点与私募基金有所不同。
  康伟:记得以前全景网曾谈论过基金优惠政策的问题,当时的回答是如果管理层要赋予基金更多的市场责任,那么基金就需要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来作为补偿。
  至于基金与券商等其他机构投资者的本质区别则来自于两者的透明度,基金必须在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下为基金持有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前面有位网友提议应该将基金季度组合公布的工作日继续缩短,在如此透明的运作体制下基金所能依仗的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要远远的小于券商等机构投资者,两者在潜在收益率上的预期差异显而易见。
  胡立峰:基金不能也不应享有特权。但在终结基金特权的同时,也应正视一级市场网上申购中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现象。部分机构投资者利用监管松于基金的条件违规大量开户参与网上申购,事实上造成对基金的不公平,也间接损害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还需要指出来的是,现在基金的业绩越来越真实。基金没有义务承担其契约以外的职责,

《基金的角色定位和市场功能》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76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证券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