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战后日本对非洲的外交政策
的11%。日本对非援助的战略目标也已超出了获取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料和扩大出口市场 的层面,更多地着眼于利用欧、美大国冷战后一度冷落非洲的难得机遇,加大对非渗透 力度,从根本上主导非洲的发展权益。
其三,日本还积极谋求充当亚非合作的领袖。日本充分利用自身作为“非白人国家” 的身份及在非洲无殖民历史的特殊条件,积极倡导在南北合作之外加强南南合作的力度 。日本主张,亚洲和非洲都有遭受殖民统治的历史,都面临着相似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 务,因此彼此应学习对方的经验,非洲国家尤其应学习和借鉴亚洲国家在发展中的经验 教训。
不过,日本有关“亚非合作”的主张和努力也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诸多质疑。有学者认 为,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威权模式可能被部分非洲国家领导人借以作为维持专制统治的 借口,其结果是可能延误非洲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也有学者认为,亚非经济发展中的相 似性多是表面的或人为预设的,双方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存在根本上的差异。 就国内发展程度而言,非洲国家大多仍面临着文化整合和民族国家建构的艰巨任务,这 使非洲国家缺乏亚洲国家所具备的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不仅如此,非洲国家的国内生 产总值过低,国内市场狭窄,劳动力素质不高以及时有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政治不稳定, 使非洲在吸引外资方面远不具备世界其他地区所具有的优势。1995年,南部非洲发展共 同体(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简称南共体,由南部非洲国家在1992年创建而成。在南 非于1994年加入该组织后,其成员国总数已达14国。)14国总计吸收境外投资9000万美 元,而同期仅新加坡一国就吸引外资90亿美元。(注:Stephen Wright,“The Changing Context of African Politics”,see Stephen Wright(ed.),African ForeignPolitics,Westview Press,1999,p.12.)就国际环境而言,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都是利用1 970年代前后的发展机遇而迅速崛起的,而当前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边缘化的非洲国家 已错过了这一发展的黄金时机。(注:相关争论见Peter J.Schraeder,“Japan's Quest for Influence in Africa”,Current History,May 1999,p.233.)
2.扩大在非洲的政治影响力
首先,日本对非洲大陆的内部冲突予以了高度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进一步 显示其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和作用。1995年10月,日本在东京召开了“关于冲突对 非洲发展影响的国际会议”。会上,日本就非洲的和平与稳定问题提出了两点主张,一 是多边解决非洲冲突,二是以非武力方式解决冲突。1998年初,日本再次在东京召开了 “关于预防争端战略国际会议”,邀请了17个非洲国家及非洲区域组织和联合国有关人 士出席会议。
在参与解决非洲内部冲突问题上,日本不仅通过主持召开国际会议来介入,而且还身 体力行地直接参与了非洲的一些维和行动,并积极为非洲维和事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
其次,将对非援助纳入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虑之中。冷战期间,日本向非洲国家提供 援助时只附加一些经济条件,并极力反对美国在对非援助中以意识形态划线的生硬做法 。但冷战后,日本开始根据非洲国家的民主和人权状况,在提供援助时采取奖励和惩罚 的措施,即对那些遵守民主和人权原则的国家给予增加援助的奖励,对那些违反民主和 人权原则的国家给予暂停、减少或停止援助的惩罚。日本的政治考虑是,通过对非援助 将非洲纳入西方的战略轨道,以便将来日本更有效地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和影响力。
三、日本对非政策调整的基本动因
1.“政治大国”权欲的膨胀是日本调整对非政策的内在原因。冷战时期日本经济的快 速发展使其成为可与欧美并列的三极中的一极,但日本的国际地位或影响力远不及美欧 。为了改变这种“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局面,从80年代起,日本的对外战略就 有意识地加强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虑。不过,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对峙及美苏争霸的格 局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政治诉求。冷战后,由于国际局势的巨大变化及日本经济 地位的进一步巩固,日本实施“大国外交”的欲望迅速增强,充当与其经济大国地位相 称的政治大国图谋日益昭显。早在90年代初,日本外务次官粟山孝和在阐述90年代日本 外交战略时就明确指出:“今天的日本,由于有了经济实力,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建立 世界新秩序,以此来确保自己的繁荣和安全。在这个意义上,日本的外交应从中小国家 的外交向大国外交转变。”(注:Deinhard Drifte,Japan'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21st Century:Form Economic Superpower to What Power?Macmillan Press LTD,1998 ,p.114.)他认为,过去日本的外交是中小国家的外交。而对中小国家来说,国际秩序是 一个由大国给定的框架,中小国家不是改变国际秩序,而是适应这种秩序,以最大限度 地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国家利益。战后的日本,就是运用这种被动外交,最大限度地利用 美
首先,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日本既定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 开非洲国家的广泛支持。早在1993年,日本就首次明确表达了希望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的愿望,并将此作为最主要的外交政策目标之一。非洲拥有联合国选票的1/4强,是 发展中国家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因而成为各大国在外交上争夺的重要对象。非洲所拥 有的潜在的政治价值对政治目标尚未实现的日本来说决非可有可无。日本两次举办东京 国际会议,森喜朗首相于2001年访问非洲等重大行动,恐怕均不能用单纯的经济动机来 理解,而是包含着更为深刻的政治图谋。(注:钟伟云:《日本对非援助的战略图谋》 ,载《西亚非洲》2001年第6期,第17页。)
其次,在国际上树立大国形象也是日本对非外交的目标之一。整个90年代,由于冷战 期间长期被掩盖的部族、种族和宗教矛盾的爆炸性释放及民主化进程中出现的政治动荡 ,非洲局部冲突与战乱一直持续不断。不仅如此,非洲也是南北矛盾、贫困问题、粮食 问题和艾滋病问题等世界难题错综交织的地区。如何有效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就成为大国 显示自身实力和政治意愿的最佳场所。在美英法等大国加强在非洲的角逐以图掌握非洲 事务之主导权时,日本自然也不甘落后。
再次,在国际社会推销日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模式,也是日本扩大国际影响力的 一个有效途径。冷战后,日本一改对非外交较少考虑意识形态因素的做法,逐渐把政治 民主化确定为对非援助的一个考量因素,1997年,日本确立了批准援非项目的4个基本 条件,即有利于环保、不用作军费、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政治民主。不过,相对欧美国 家而言,日本对非外交的意识形态相对温和且手段更趋灵活,这表明日本的矛盾心理和 手段的两面性,即一方面试图将非洲国家拉入自身战略轨道中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小 心翼翼以免得罪非洲国家。
2.扩大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权是日本对非外交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说冷战时期日本 以“新重商主义”为 《论冷战后日本对非洲的外交政策(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768.html
其三,日本还积极谋求充当亚非合作的领袖。日本充分利用自身作为“非白人国家” 的身份及在非洲无殖民历史的特殊条件,积极倡导在南北合作之外加强南南合作的力度 。日本主张,亚洲和非洲都有遭受殖民统治的历史,都面临着相似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 务,因此彼此应学习对方的经验,非洲国家尤其应学习和借鉴亚洲国家在发展中的经验 教训。
不过,日本有关“亚非合作”的主张和努力也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诸多质疑。有学者认 为,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威权模式可能被部分非洲国家领导人借以作为维持专制统治的 借口,其结果是可能延误非洲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也有学者认为,亚非经济发展中的相 似性多是表面的或人为预设的,双方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存在根本上的差异。 就国内发展程度而言,非洲国家大多仍面临着文化整合和民族国家建构的艰巨任务,这 使非洲国家缺乏亚洲国家所具备的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不仅如此,非洲国家的国内生 产总值过低,国内市场狭窄,劳动力素质不高以及时有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政治不稳定, 使非洲在吸引外资方面远不具备世界其他地区所具有的优势。1995年,南部非洲发展共 同体(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简称南共体,由南部非洲国家在1992年创建而成。在南 非于1994年加入该组织后,其成员国总数已达14国。)14国总计吸收境外投资9000万美 元,而同期仅新加坡一国就吸引外资90亿美元。(注:Stephen Wright,“The Changing Context of African Politics”,see Stephen Wright(ed.),African ForeignPolitics,Westview Press,1999,p.12.)就国际环境而言,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都是利用1 970年代前后的发展机遇而迅速崛起的,而当前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边缘化的非洲国家 已错过了这一发展的黄金时机。(注:相关争论见Peter J.Schraeder,“Japan's Quest for Influence in Africa”,Current History,May 1999,p.233.)
2.扩大在非洲的政治影响力
首先,日本对非洲大陆的内部冲突予以了高度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进一步 显示其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和作用。1995年10月,日本在东京召开了“关于冲突对 非洲发展影响的国际会议”。会上,日本就非洲的和平与稳定问题提出了两点主张,一 是多边解决非洲冲突,二是以非武力方式解决冲突。1998年初,日本再次在东京召开了 “关于预防争端战略国际会议”,邀请了17个非洲国家及非洲区域组织和联合国有关人 士出席会议。
在参与解决非洲内部冲突问题上,日本不仅通过主持召开国际会议来介入,而且还身 体力行地直接参与了非洲的一些维和行动,并积极为非洲维和事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
其次,将对非援助纳入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虑之中。冷战期间,日本向非洲国家提供 援助时只附加一些经济条件,并极力反对美国在对非援助中以意识形态划线的生硬做法 。但冷战后,日本开始根据非洲国家的民主和人权状况,在提供援助时采取奖励和惩罚 的措施,即对那些遵守民主和人权原则的国家给予增加援助的奖励,对那些违反民主和 人权原则的国家给予暂停、减少或停止援助的惩罚。日本的政治考虑是,通过对非援助 将非洲纳入西方的战略轨道,以便将来日本更有效地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和影响力。
三、日本对非政策调整的基本动因
1.“政治大国”权欲的膨胀是日本调整对非政策的内在原因。冷战时期日本经济的快 速发展使其成为可与欧美并列的三极中的一极,但日本的国际地位或影响力远不及美欧 。为了改变这种“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局面,从80年代起,日本的对外战略就 有意识地加强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虑。不过,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对峙及美苏争霸的格 局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政治诉求。冷战后,由于国际局势的巨大变化及日本经济 地位的进一步巩固,日本实施“大国外交”的欲望迅速增强,充当与其经济大国地位相 称的政治大国图谋日益昭显。早在90年代初,日本外务次官粟山孝和在阐述90年代日本 外交战略时就明确指出:“今天的日本,由于有了经济实力,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建立 世界新秩序,以此来确保自己的繁荣和安全。在这个意义上,日本的外交应从中小国家 的外交向大国外交转变。”(注:Deinhard Drifte,Japan'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21st Century:Form Economic Superpower to What Power?Macmillan Press LTD,1998 ,p.114.)他认为,过去日本的外交是中小国家的外交。而对中小国家来说,国际秩序是 一个由大国给定的框架,中小国家不是改变国际秩序,而是适应这种秩序,以最大限度 地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国家利益。战后的日本,就是运用这种被动外交,最大限度地利用 美
国支持的国际秩序,因此享有和平与繁荣。冷战后,日本试图实施“大国外交”以超 越冷战期间的外交框架,因而对非外交也被纳入了日本充当全球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中 。
首先,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日本既定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 开非洲国家的广泛支持。早在1993年,日本就首次明确表达了希望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的愿望,并将此作为最主要的外交政策目标之一。非洲拥有联合国选票的1/4强,是 发展中国家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因而成为各大国在外交上争夺的重要对象。非洲所拥 有的潜在的政治价值对政治目标尚未实现的日本来说决非可有可无。日本两次举办东京 国际会议,森喜朗首相于2001年访问非洲等重大行动,恐怕均不能用单纯的经济动机来 理解,而是包含着更为深刻的政治图谋。(注:钟伟云:《日本对非援助的战略图谋》 ,载《西亚非洲》2001年第6期,第17页。)
其次,在国际上树立大国形象也是日本对非外交的目标之一。整个90年代,由于冷战 期间长期被掩盖的部族、种族和宗教矛盾的爆炸性释放及民主化进程中出现的政治动荡 ,非洲局部冲突与战乱一直持续不断。不仅如此,非洲也是南北矛盾、贫困问题、粮食 问题和艾滋病问题等世界难题错综交织的地区。如何有效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就成为大国 显示自身实力和政治意愿的最佳场所。在美英法等大国加强在非洲的角逐以图掌握非洲 事务之主导权时,日本自然也不甘落后。
再次,在国际社会推销日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模式,也是日本扩大国际影响力的 一个有效途径。冷战后,日本一改对非外交较少考虑意识形态因素的做法,逐渐把政治 民主化确定为对非援助的一个考量因素,1997年,日本确立了批准援非项目的4个基本 条件,即有利于环保、不用作军费、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政治民主。不过,相对欧美国 家而言,日本对非外交的意识形态相对温和且手段更趋灵活,这表明日本的矛盾心理和 手段的两面性,即一方面试图将非洲国家拉入自身战略轨道中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小 心翼翼以免得罪非洲国家。
2.扩大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权是日本对非外交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说冷战时期日本 以“新重商主义”为 《论冷战后日本对非洲的外交政策(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