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福利会建设看宋庆龄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三,宋庆龄坚持接受援助是为了自力自救的救济理念。她认为中国人民需要外援,但是绝不能单纯地依赖外援,要给予真正的、持久的、建设性的、民主的救济,就是要帮助中国人民具有积极自救的能力,发展自救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保卫中国同盟创建伊始,宋庆龄呼吁外国朋友“请援助中国,使之能够自助”。解放战争期间,宋庆龄将中国福利基金会的指导方针定为“创办和维持一些可以自给自足的工作计划”。抗日胜利,新中国建立起来后,宋庆龄认为,“以中国人民的力量为基础而建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已经有能力、有条件处理自己的问题。”过去,中国人民扮演“受援者”的角色,现在革命胜利了,中国有了自力更生的力量,无论是从物质与精神上都应当并且可以扮演“捐赠者”的角色,特别在被压迫国家的进步势力中间尤其如此。她强调,中国也乐于接受好心人士的捐赠,但是绝不会产生依赖性,并且这些捐赠不能附带任何条件,不能迫使中国人民感谢帝国主义,必须完全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第四,爱国的本质是“一切为了人民”。宋庆龄从事一切爱国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人民,本质是为中国人民服务。“中国福利基金会,自开办以来,便是一个人民的团体。保盟在成立之初便公开声明它是一个代表中国人民的组织,代表中国的人民与国际援助力量取得联系。宋庆龄认为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福利事业不过是为极少数人服务的陈列品,只有在真正独立的国家,福利事业才能被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中。中国是始终主张和平的国家,并且有力量保护自己,农民、工人在逐步变成自己的主人,因此中国的福利事业应当注重通过发动人民的力量来解决一切问题。中国福利会的工作人员甚至包括一些孩子都学着在困难和危险的条件下为人民服务。在致福利会工作人员的信中,宋庆龄多次提到,中国福利会的所有工作,都是一个共同的目的即“把我们经验所得结果,尽可能广泛地传播出去,为人民服务”。她对人民充满了热爱,始终关注贫苦劳动大众的疾苦,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宋庆龄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无论是在革命斗争实践还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期间,都在对如何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利益最大化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总结。从中国福利会的建设实践来看,宋庆龄的爱国主义思想随着时代变化在不断地成长发展,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始终把建设自由、民主、富强的中国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尚明轩等.宋庆龄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宋庆龄,宋庆龄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宋庆龄,宋庆龄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从中国福利会建设看宋庆龄的爱国主义思想(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