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财政学论文 >> 正文

入世对中国金融的挑战


——中国入世研究系列之七

    (一) 误判对误判


    在中国申请加入WTO过程中,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贸易问题上。中国代表龙永图,石广生,吴仪等人都是经贸方面的专家。在每一个贸易关税细节上,他们和美国贸易代表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反复谈判,确实维护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功不可没。但是在金融问题上,中国人却表现得异常大度,非常干脆地答应了外国提出的条件:自中国加入WTO之时起,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外币业务的限制;两年之后,允许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经营人民币业务;五年之后,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没有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

    如果不是专业人才,很难理解这些条件意味着什么?

    也许参加谈判的中方代表觉得中国的金融体系固如金汤,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中都巍然不动,加入WTO自然也不成问题。最好笑的是,那些外国谈判代表也被我们的慷慨给“镇”住了。似乎双方都没有对金融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也许谈判双方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过高估计了中国的金融实力。

    什么是中国面临的潜在的危险?自然环境保护问题?台湾问题?美中关系问题?也许我们可以列出一张单子出来。在近期内,这些问题好也好不到哪里,坏也坏不到哪里。在加入WTO之后,就是在汽车、通讯、电影行业出现一些问题,也都是局部的问题。有点麻烦,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至于产生颠覆性的冲击。惟独在金融业,不出问题则已,一旦遭遇危机就要命。

    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外国人就发现了一个要害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在对外开放金融上表现得如此大方?这个问题外国人不明白,我们中国人也不明白。某些学者发出的警告信号基本上没有得到官方和媒体的重视。


    (二) WTO对中国金融的冲击


    究竟中国入世以后对金融的冲击有多么严重?

    (1) 优质客户改换门庭,导致国有银行严重亏损。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资银行的种种限制将逐步取消,国有银行将随之丧失其传统的垄断地位。和国际上著名的银行相比,国有银行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世界上最大的20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1.52%。可是,按照2000年9月统计,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4.57%,农业银行为1.44%,建设银行为3.79%,只有中国银行达到标准,为8.5%。在2000年世界前20家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为3.2%,中国四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都超过了20%。除了在资产质量和信誉上的差距之外,外资银行的商业服务功能也全面超过国有银行。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集商业银行、投资、证券、保险于一身。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它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要求。由于外资银行在信誉和服务质量上都比国有银行高出一筹,一旦允许他们经营人民币业务必然会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争夺战。中资银行将眼睁睁看着许多优质客户被外资银行拉了过去。 

    有人说,外资银行根本没有能力到内地去设营业网点。四大银行有几十万个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就是让给外资银行几百个也无碍大局。实际上,即使请外资银行到内地去设立营业网点,它们也不一定去。并不是它们慈悲大方,而是在这些经济尚欠发达的地区没有多少油水。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优质客户。从利润的角度来讲,一个优质客户没准可以顶几百、上千个小客户。中国大部分金融业务和绝大部分优质客户都集中在沿海地区。只要外资银行把北京、上海、广州的优质客户拉过去一些,就会大大降低国有银行的利润,导致金融行业全线亏损的局面。最后,别人“吃肥肉”,我们“啃骨头”。 

    (2) 存款分流导致信用危机。

    有人认为,我国的银行存款总额高达九万多亿元人民币,就是有些存款转移到外资银行去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毫无疑问,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之后,肯定会分流走一部分存款。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一部分存款从本地银行转移到外资银行去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了不起。问题在于中国银行体系内部存在着巨额不良贷款,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特别脆弱。我们要研究分流走多少会引起我国金融体制的危机?这个临界点究竟在哪里?

    维持目前金融稳定的最关键的要素是连年的存差。只要存入银行的钱比贷出去的钱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就没有问题。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在1996年为38520亿,1997年为46279亿,1998年为53408亿,平均每年上升8000亿元左右。老百姓看到银行里的钱越来越多,心里就非常踏实。可是,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居民储蓄的去向逐渐多元化,居民的节余不仅可以存入银行也可以投入股市或者房地产。再加上国庆和五一放假七天的旅游消费,老百姓花钱多了,银行存差逐步减少。1999年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为59621亿,比前一年增加了6212亿。[1]这个增长速度在2000年继续下降,银行城乡储蓄存款只增加了3900亿元左右。到2001年8月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了7万亿大关。[2]存款增长6500亿左右,增速比1999年有所增加,但是远远不如1978~1996年期间的高速增长。居民存款的增长趋势并不稳定。

    如果在这个时候有一部分城乡储蓄存款从国有银行转移到外资银行去,就可以改变银行存款总额的大趋势,贷出的钱多于存入的钱。由存差变为贷差只需要转移10%左右的银行城乡居民存款。换言之,只要有10%的居民存款从国有银行转移到外资银行去,就可能跨过一个心理上的临界点。按照一般金融理论计算,影响中国金融系统流动性的警戒点要大大高于这个心理临界点。绝不能低估这一临界点对民心的影响。一旦出现这个临界点,就有可能触发对国有银行的信用危机。

    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在中国的银行系统中的不良贷款已经超过了28%。也就是说,民众存款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被国有企业给亏掉了。最近戴相龙行长宣布在2001年不良贷款下降了

200亿。央行的目标是每年降低600亿。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世界著名的金融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在2001年10月9日说,中国的不良贷款总额在30000亿左右。也许标准普尔的估计不是那么准确,就是往少里说,不良贷款只有20000亿,(还不包括已经被剥离出去的14000亿),请问,降低的不良贷款幅度只有1%左右,值得高兴吗?在最近20年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好像只要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不再增加就已经是功德无量了。扪心而问,凭这样的竞技状态就能参加国际竞争吗?

    一旦存进银行的钱少于贷出的钱,银行存款总额就开始下降,于是,马上有人就会很理性地考虑,是不是应当趁早把自己的血汗钱转移到更为安全的外资银行去。只要有几个人开始这样做,就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甚至爆发挤兑风暴。倘若如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78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财政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