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存在着很多障碍。从国内来讲,有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从国际来讲,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贸易条件的恶化、发达国家设置的种种障碍也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政治障碍,包括政府稳定性、政治独立和有效的经济政策。
帕金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政治障碍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1.政府稳定性。稳定的政府能够为现代企业创造和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发展中国家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国内政局的不稳定,长期的战乱,或是政府的更迭频繁,新的政策法规和其他限制不断替代原有的政策法规,投资风险性很大,从而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政治独立。发展中国家即使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但在殖民时期,宗主国在殖民地创造稳定的环境通常只是为了帮助那些来自殖民宗主国的商人和投资者们获取利益,而殖民地的大众却从中受益甚微。而且大多数殖民地政府只投入极为有限的资金,用于培训当地人民、开发电力资源或推动工业发展。所以,政治上的独立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经济政策。坏的经济政策,会阻碍经济的增长,使之无法进行,也可以使已经开始的增长停顿下来。经济发展本身,尤其在早期阶段,会造成社会与政治的高度紧张,从而削弱增长所必需的稳定基础。对政治环境的理解,是制定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要素。对政治环境的理解应始于一种认识,即政治是由政治家而非哲人领导的。哲人可以不管国内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在杰出的工程师和经济学家的帮助下,设计出使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计划。政治家则必须保证首先采取步骤,使那些选举他们当政的大众能继续支持他们,或者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各种政策产生新的对立派,或者是旧的对立派别活跃起来。不同势力的要求和目标造成了经济政策抉择上的困难。所以政治与政策揉在了一起,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国家能够有历史长久的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国家却不能。
二、经济障碍。
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H·辛格于1949年最早提出,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在其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作了更充分的说明。该理论认为,资本形成(即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纳克斯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由于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很低,生活贫困,教育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机器设备短缺,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循环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在供给方面,生产率低导致人均真实收入少,真实收入少意味着用于储蓄的部分低,储蓄率低导致投资率也低,从而导致资本品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得到提高。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循环的需求方面来讲,真实收入低导致国内购买力低下,市场狭小,对投资品的需求也不高,也导致资本不足,生产率低下。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这两个循环中,真实收入水平低是共同的因素,不论从供给方面,还是从需求方面,它都是造成投资水平低、资本不足的原因。但这也导致真实收入永远保持在低水平之上,即不发达国家之所以贫穷就是因它贫穷。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要说明: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2.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P·R·Nelson)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一文,利用数学模型分别考察了不发达国家人均资本、人口增长、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1)人均资本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当人均收入很低时,人们的消费大于收入,从而整个经济存在负储蓄和负投资。当人均收入刚好等于其消费,此时,没有储蓄,也没有投资,因而人均资本增长为零。若人均收入超过这一水平,收入大于消费,储蓄为正,并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此时,人均资本大于零且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增长。由此可见,资本形成是受人均收入水平制约的。
2)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当人均收入开始增长时,由于收入增加使营养、医疗卫生条件等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从而人口增长加快。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限度后,人口增长率达到最大值,这意味着人口死亡率下降到最低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人均收入的增加不会引起人口增长率的进一步上升。
3)国民收入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在人口增长率不变、由储蓄创造的人均资本增长为零,即劳动和资本都不变时,国民收入增长为零。随着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国民收入相应增加。在人均收入达到某一水平时,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达到最大。人均收入超过这一水平后,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自然资源和土地不变的假定下,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不断下降,因而,国民收入增长开始呈下降趋势。
因此,存在两种均衡:一种是低水平均衡——在人均收入处在很低的水平时,国民收入的增长会被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使人均收入退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并且是固定不变的。另一种是高水平均衡——人均收入大于某一水平时,国民收入的增加将超过人口的增长,人均收入相应增加,直到国民收入增长下降到等于人口增长为止。这种均衡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也是稳定的。
因此,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又在于资本形成不足。由此可见,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它实际上处于一种低水平均衡阶段。
4)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1957年,缪尔达尔出版了《富国与穷国》一书,1968年又出版了《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在这两本书中,缪尔达尔考察了一些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贫穷、制度落后等问题。在分析了产生贫困的原因时,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因收入低下而导致的愈来愈贫穷的困境。
他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并呈现出一种“循环积累”的发展态势,这种发展关系不是均衡的、守恒的,而是一种“累积性的循环”。在欠发达的国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医疗卫生状况恶化,健康受损,教育水平低下,从而使人口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困难;劳动力素质不高导致劳动生产力难以得到提高,生产效率低下;劳动生产率低使产出增长停滞或下降,最终,低产出导致低收入,低收入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贫困,使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与贫困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由此可见,收入水平过低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有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
5)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单一的经济结构,缺乏人力资源和适宜的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
3.社会和历史因素。
托达罗认为,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和社会力量都要对作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征的贫困、不平等和劳动生产率低下负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较长的殖民统治,使它们具有相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种族、部落和宗教冲突和紧张局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总是存在,一国在民族和宗教方面的差异越大,它的内部冲突和政治不稳定也就越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普遍较高,赡养负担沉重。
4.制度因素。
谭崇台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安排不足,政治和法律制度常常是不完整或落后的,各种寻租行为和腐败行为盛行。政治结构和权贵统治阶层(例如大土地所有者、城市的实业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812.html
一、政治障碍,包括政府稳定性、政治独立和有效的经济政策。
帕金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政治障碍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1.政府稳定性。稳定的政府能够为现代企业创造和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发展中国家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国内政局的不稳定,长期的战乱,或是政府的更迭频繁,新的政策法规和其他限制不断替代原有的政策法规,投资风险性很大,从而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政治独立。发展中国家即使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但在殖民时期,宗主国在殖民地创造稳定的环境通常只是为了帮助那些来自殖民宗主国的商人和投资者们获取利益,而殖民地的大众却从中受益甚微。而且大多数殖民地政府只投入极为有限的资金,用于培训当地人民、开发电力资源或推动工业发展。所以,政治上的独立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经济政策。坏的经济政策,会阻碍经济的增长,使之无法进行,也可以使已经开始的增长停顿下来。经济发展本身,尤其在早期阶段,会造成社会与政治的高度紧张,从而削弱增长所必需的稳定基础。对政治环境的理解,是制定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要素。对政治环境的理解应始于一种认识,即政治是由政治家而非哲人领导的。哲人可以不管国内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在杰出的工程师和经济学家的帮助下,设计出使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计划。政治家则必须保证首先采取步骤,使那些选举他们当政的大众能继续支持他们,或者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各种政策产生新的对立派,或者是旧的对立派别活跃起来。不同势力的要求和目标造成了经济政策抉择上的困难。所以政治与政策揉在了一起,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国家能够有历史长久的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国家却不能。
二、经济障碍。
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H·辛格于1949年最早提出,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在其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作了更充分的说明。该理论认为,资本形成(即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纳克斯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由于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很低,生活贫困,教育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机器设备短缺,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循环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在供给方面,生产率低导致人均真实收入少,真实收入少意味着用于储蓄的部分低,储蓄率低导致投资率也低,从而导致资本品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得到提高。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循环的需求方面来讲,真实收入低导致国内购买力低下,市场狭小,对投资品的需求也不高,也导致资本不足,生产率低下。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这两个循环中,真实收入水平低是共同的因素,不论从供给方面,还是从需求方面,它都是造成投资水平低、资本不足的原因。但这也导致真实收入永远保持在低水平之上,即不发达国家之所以贫穷就是因它贫穷。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要说明: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2.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P·R·Nelson)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一文,利用数学模型分别考察了不发达国家人均资本、人口增长、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1)人均资本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当人均收入很低时,人们的消费大于收入,从而整个经济存在负储蓄和负投资。当人均收入刚好等于其消费,此时,没有储蓄,也没有投资,因而人均资本增长为零。若人均收入超过这一水平,收入大于消费,储蓄为正,并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此时,人均资本大于零且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增长。由此可见,资本形成是受人均收入水平制约的。
2)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当人均收入开始增长时,由于收入增加使营养、医疗卫生条件等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从而人口增长加快。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限度后,人口增长率达到最大值,这意味着人口死亡率下降到最低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人均收入的增加不会引起人口增长率的进一步上升。
3)国民收入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在人口增长率不变、由储蓄创造的人均资本增长为零,即劳动和资本都不变时,国民收入增长为零。随着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国民收入相应增加。在人均收入达到某一水平时,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达到最大。人均收入超过这一水平后,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自然资源和土地不变的假定下,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不断下降,因而,国民收入增长开始呈下降趋势。
因此,存在两种均衡:一种是低水平均衡——在人均收入处在很低的水平时,国民收入的增长会被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使人均收入退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并且是固定不变的。另一种是高水平均衡——人均收入大于某一水平时,国民收入的增加将超过人口的增长,人均收入相应增加,直到国民收入增长下降到等于人口增长为止。这种均衡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也是稳定的。
因此,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又在于资本形成不足。由此可见,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它实际上处于一种低水平均衡阶段。
4)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1957年,缪尔达尔出版了《富国与穷国》一书,1968年又出版了《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在这两本书中,缪尔达尔考察了一些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贫穷、制度落后等问题。在分析了产生贫困的原因时,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因收入低下而导致的愈来愈贫穷的困境。
他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并呈现出一种“循环积累”的发展态势,这种发展关系不是均衡的、守恒的,而是一种“累积性的循环”。在欠发达的国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医疗卫生状况恶化,健康受损,教育水平低下,从而使人口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困难;劳动力素质不高导致劳动生产力难以得到提高,生产效率低下;劳动生产率低使产出增长停滞或下降,最终,低产出导致低收入,低收入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贫困,使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与贫困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由此可见,收入水平过低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有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
5)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单一的经济结构,缺乏人力资源和适宜的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
托达罗认为,虽然有些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在人力资源禀赋方面,人口的绝对数量较大,但教育水平较低,技术水平、文化素养、对工作的态度、获得信息的能力、创新的意愿以及自我完善的愿望、行政管理的技巧和水平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社会和历史因素。
托达罗认为,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和社会力量都要对作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征的贫困、不平等和劳动生产率低下负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较长的殖民统治,使它们具有相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种族、部落和宗教冲突和紧张局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总是存在,一国在民族和宗教方面的差异越大,它的内部冲突和政治不稳定也就越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普遍较高,赡养负担沉重。
4.制度因素。
谭崇台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安排不足,政治和法律制度常常是不完整或落后的,各种寻租行为和腐败行为盛行。政治结构和权贵统治阶层(例如大土地所有者、城市的实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