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到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
【 正 文 】
墨西哥《永久》周刊1999年9月9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尽管出现了‘全球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仍然适用”。作者夸特莫克·阿梅斯夸指出:在20世纪末的今天所出现的全球化是一种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并被人们所认知的现象的加速变化。早在150 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致力于研究这一问题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思想。我们想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这就是在世界越来越开放的大背景下来分析马克思的有关观点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这个开放的世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这个开放的世界从经济方面来说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二个阶段,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三个阶段,经济生活的全球化。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就是在这个开放世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
资本来到人间,一开始就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7页。 )这里说的世界市场是早期世界市场,它是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而形成的。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率先发动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发动了以这次技术革命为先导的工业革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最终形成了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世界市场。大工业加工的,已经不仅仅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大机器工业品的低廉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从而导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地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使这些国家变为工业国的原料产地。这样,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在这个基础上,历史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方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
正是在这个阶段,马克思提出了他的世界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这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114页。)“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276页。)这个世界历史观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分析对外开放的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为我们今天制定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提供了许多生长点:
马克思认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经济基础是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他说道:“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6页。)这就是说,对外开放在蒸汽时代就已经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随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已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6~87页。 )这里说的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这就是说,开放的世界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而社会主义只有开放才能存在。
社会主义不仅不应当破坏生产力普遍发展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而且应当自觉地驾驭和进一步发展这种全球的全面生产、全面的依存关系。因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9页。 )只有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各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最初形式,由于这种共产主义革命的转化为对下述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是迄今为止对他们来说都作为完全异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着他们。”(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89~90页。)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种解放的程度只能在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的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是同世界的开放度和向世界的开放度成正比的。
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必须放到世界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下,在世界的总体联系中进行考察。在考察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的命运时,他强调,它们要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为前提。
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以电力的发明和运用为中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领土完毕的同时,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在这一时期,世界市场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世界市场成了囊括全球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于轮船特别是钢体轮船取代帆船等等,国际交通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由于电报、电汇等等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国际贸易的支付,国际贸易的物质条件大为改善。随着国际贸易的加速发展,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支付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价格。这些都是促成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世界市场的内容有了进一步发展,由原来的商品销售市场为主,发展为兼有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这两个新内容。在这样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中,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换言之,世界更加开放。
世界经济形成了,更多的国家步入现代化的行列并参与竞争。但随着英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世界经济失去了中心,世界经济政治秩序陷入了极度的混乱;落后国家也卷入了世界经济,但这种卷入是以巨大的痛苦为代价的,有的国家处于毫无出路的境地;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了,但人们没有找到与此相应的体制。所有这
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在经济转变为世界经济的时期,对这些问题作了可贵的探索,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思想。
列宁认为,应当根据世界经济状况来观察经济相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因为个别国家和个别民族的经济已经不是独立自在的单位,已经变成世界经济的整个链条的环节,从而造成帝国主义战线的链条首先在它最薄弱的环节被突破。列宁在批驳那种认为俄国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的观点时说:“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那又该怎样办呢?”“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到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847.html
墨西哥《永久》周刊1999年9月9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尽管出现了‘全球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仍然适用”。作者夸特莫克·阿梅斯夸指出:在20世纪末的今天所出现的全球化是一种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并被人们所认知的现象的加速变化。早在150 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致力于研究这一问题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思想。我们想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这就是在世界越来越开放的大背景下来分析马克思的有关观点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这个开放的世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这个开放的世界从经济方面来说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二个阶段,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三个阶段,经济生活的全球化。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就是在这个开放世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
资本来到人间,一开始就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7页。 )这里说的世界市场是早期世界市场,它是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而形成的。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率先发动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发动了以这次技术革命为先导的工业革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最终形成了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世界市场。大工业加工的,已经不仅仅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大机器工业品的低廉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从而导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地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使这些国家变为工业国的原料产地。这样,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在这个基础上,历史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方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
正是在这个阶段,马克思提出了他的世界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这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114页。)“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276页。)这个世界历史观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分析对外开放的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为我们今天制定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提供了许多生长点:
马克思认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经济基础是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他说道:“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6页。)这就是说,对外开放在蒸汽时代就已经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随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已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6~87页。 )这里说的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这就是说,开放的世界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而社会主义只有开放才能存在。
社会主义不仅不应当破坏生产力普遍发展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而且应当自觉地驾驭和进一步发展这种全球的全面生产、全面的依存关系。因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9页。 )只有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各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最初形式,由于这种共产主义革命的转化为对下述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是迄今为止对他们来说都作为完全异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着他们。”(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89~90页。)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种解放的程度只能在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的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是同世界的开放度和向世界的开放度成正比的。
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必须放到世界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下,在世界的总体联系中进行考察。在考察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的命运时,他强调,它们要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为前提。
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以电力的发明和运用为中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领土完毕的同时,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在这一时期,世界市场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世界市场成了囊括全球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于轮船特别是钢体轮船取代帆船等等,国际交通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由于电报、电汇等等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国际贸易的支付,国际贸易的物质条件大为改善。随着国际贸易的加速发展,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支付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价格。这些都是促成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世界市场的内容有了进一步发展,由原来的商品销售市场为主,发展为兼有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这两个新内容。在这样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中,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换言之,世界更加开放。
世界经济形成了,更多的国家步入现代化的行列并参与竞争。但随着英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世界经济失去了中心,世界经济政治秩序陷入了极度的混乱;落后国家也卷入了世界经济,但这种卷入是以巨大的痛苦为代价的,有的国家处于毫无出路的境地;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了,但人们没有找到与此相应的体制。所有这
些促使了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出现了一次严重的资本主义发展性危机。于是在马克思主义史上首次遇到了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及其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关系这些崭新的课题。
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在经济转变为世界经济的时期,对这些问题作了可贵的探索,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思想。
列宁认为,应当根据世界经济状况来观察经济相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因为个别国家和个别民族的经济已经不是独立自在的单位,已经变成世界经济的整个链条的环节,从而造成帝国主义战线的链条首先在它最薄弱的环节被突破。列宁在批驳那种认为俄国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的观点时说:“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那又该怎样办呢?”“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到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