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管理科学论文 >> 正文

从阶级到阶层理论的当代解读


题。因为这些社会阶层从个体来看,情况各不相同,有的素质较好,有的素质较差;有的对党深有感情,有的为富不仁。但是从整体而言,他们是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在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形成的,而且整个生产和经营活动总体上是在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法律和思想道德构成的宏观环境制约下进行的,并对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就业、财政和社会稳定等问题作出了贡献,加上他们从事的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也是劳动,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旧观念去看待他们。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地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关于如何看待财产,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问题上,江泽民在讲话中强调了一个富有创见的观点:“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这种观点同样坚持了马克思的多元统一分析方法,强调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有产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有产者与剥削者并不是必然联系的,对具体人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是有严格条件的,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这里同样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清醒而理性的阶级分析法。
  由北京“找到啦”网站倒闭引发的讨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清晰地告知人们要关注“白领黑工”、劳资纠纷背后的社会问题。因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矛盾交织着错综复杂的阶层关系。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和政策研究部门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由于转型期中国的飞速发展,使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从平等的“同志”关系发展到了不平等的“雇佣”关系,“白领黑工”、“劳资纠纷”等矛盾急剧显化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眼光透视,理解并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理论,在“多样性社会和现实统一性”中实现历史性超越。
      四、转型期中国劳资关系优化途径的现实探索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阶级的本意是“不同利益的集团”,阶层则指不同利益的群体。集团较之群体,在成员的联系性上更强,用阶层的提法可以更为中性、更易为大多数国家和多元化社会所接受。阶级分析法,源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马克思强调依靠所有制和国家利益的整体统一性,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的方法解决社会化大生产和私有制的冲突问题。当代中国学者对转型期中国正在形成中的社会阶层结构分析,则更多使用的是阶层分析法,更多地强调用系统多元的辩证法解决中国转型期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强调用和谐的、协调的、多元的双赢或多赢过程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假如从“经济”(尤其是“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或利益斗争)的历史”,应该说马克思的分析是正确的。因为归根到底,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在为利益奋斗,国家存在的最基本原因也是为了平衡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马克思的冲突论所强调的是对由于不合理阶层分化引发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后果关注,并强调历史唯物方法解决途径的必要性,这对当代中国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解读转型期中国劳资关系“返祖现象”时,要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分析转型期贫富两极分化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对当代中国而言,适度、合理的贫富差异,能够利用普遍的利益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落差压力来驱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进而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相反,不合理、过分的贫富差异必然蜕变为两极分化,从而造成社会不平等和紧张状态,导致社会效率的下降。因此,贫富差距要适度,一方面应充分激励竞争致富,把合理有序的贫富差距当作社会进步的杠杆;另一方面,又不能无限扩大贫富差距,要把它控制在社会所能容忍的范围之内。目前我们仍处于贫富差距较大的阶段,随着市场转型的逐步完成,贫富差距将出现缩小的趋势。因此,劳资关系、“白领黑工”、劳资纠纷等矛盾解决的基本思路是:富要合理,贫有救济,抑制暴富,鼓励致富。要协调各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要强化法律、舆论的监督、保证和引导作用。要健全工会,调控市场竞争力度,引导人才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员工和各阶层的积极性和潜能,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中坚力量。
  其次,要学会马克思观察问题的方法,用阶级分析的慧眼透视“白领黑工”、劳资纠纷现象。在改革开放20年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纷争不断。但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矛盾依然是形形色色的利益与需求之间的稀缺性问题,是各种资源的占有与优化配置之间的矛盾。即使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人们曾经宣告工人阶级已经消亡,但不少学者依然强调:虽然工人阶级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但是它的实质依然存在并有一定的影响。经济现象也在表明,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间存在一个稳定的两极分化现象,而在这两年网络经济危机频发过程中,人们更是清晰地认识到,再高薪资的白领阶层,甚至一些职业经理人,也是被雇佣阶级,他们和蓝领工人一样经常被解雇,难以在市场经济的汪

洋大海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可见,再多元复杂的阶层分化关系背后,依然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在资本性资产的时代转化为“知本性”资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依旧未变。
  再次,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永恒魅力在于它的简洁性和一元性。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世俗化的当代社会,人们必须时刻关注错综复杂的社会分层现象,学会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借鉴阶层分析法的系统整体观点。因为,当今社会唯一不变的是变,工人阶级的形象结构较之以往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人阶级戴着硬沿帽、穿着蓝领上衣这一陈旧的形象,已随着工业时代在人们脑海中的记忆越来越模糊,推动经济增长的一群人的形象也在改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现代社会生活中从事核心工作的人群正变得越来越年轻,种族上越来越多样化。女性也越来越多,不少人受过更高的教育,和老板更保持距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问题的解决的途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将简洁性和复杂性,一元化和多元化相结合。
  最后,转型期中国劳资关系“返祖现象”的产生,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其解读和解决的关键就在中国。转型期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充分,法制也不健全,不少私营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是当今贫富两极分化加剧的根本原因。回顾马克思阶级分析思想原型,解读马克思从阶级到阶层思想发展的心路历程,领悟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精髓,寻找中国共产党转型期方针政策的发展轨迹,是我们解读“找到啦”等“白领黑工”、劳资纠纷问题的关键。
  在“三个代表”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在不断提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革和完善,对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现代命运在不断关注并改善。这是21世纪全球问题突出,经济政治危机频发,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全球背景中,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无数人不断为中国喝彩的真实注脚。马克思和毛泽东当年在对阶级问题进行分析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制度,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社会。因此,他们的分析特别强调阶级关系之间的对抗性,揭露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剥削和压迫现象。而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执政党,因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的目的应当是为了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建设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执政党目标的变化也需要相应调整阶层问题的分析思路,需要客观地调查和评估当代中国各个社会阶层的变化、地位、特点,研究他们的社会经济、政治状态,从而更好地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美]L.J.宾克莱著,《理想的冲突》,第六版,马元德、陈白澄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73页

《从阶级到阶层理论的当代解读(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91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管理科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