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利弊两方面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进程中则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这意味着在以融入经济全球化为战略核心的实践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多大的利益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途径包含两个密切相关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融入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由于信息产业是新科技革命成果产业化的重要体现,发展信息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新兴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容,这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产业升级的突破点。第二个层面是融入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发展中国家通过接受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在产业国际化发展框架中获得自身的分工位置。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或者说是产业价值增值链中部分环节的发展,是以跨国公司全球经营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获得联动性的发展。由于信息产业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成果,也是目前新兴产业中发展最成熟的产业,在发展模式上不同于传统工业,从产业的初始发展阶段就体现出非常强的国际性。它的发展特性更加符合跨国公司的复合一体化战略和网络性结构,价值增值链的全球性布局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在短期内,这种利益上的不确定性不仅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华进程中有关措施的推行所遇到的障碍,还来自于它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获利前景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
二、发展新兴产业的不确定性
信息产业以其特有的国际化发展特征为发展中国家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发展上的差距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的成果,借助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体系中的贸易、投资渠道使本国的信息产业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其不同于一般发展顺序的“跳跃式”发展以及“后发优势”向现实利益的转换。
印度的软件业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进程“跳跃式”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印度从原先的工业水平落后的内向型发展模式转向以软件业出口为增长点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信息产业的表率。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发展中国家在新兴产业中的地位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在出口导向战略的模式下,一些发展中经济体通过模仿技术获得了部分中、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优势,在当时的世界市场中获得了巨大的出口利益。但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因为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而在新兴产业的发展潮流中处于一定程度的被动境地,在产业细分中处在较低的等级。我们从广义的信息产业分类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信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基于产业宽泛的外延,其中的产品和服务活动的增值程度相差很大。从增值对象上可将其分为六类(见图1)。前三类为研究与开发、操作系统与核心零部件、品牌与系统集成。其特点是增值程度较高,在制造技术和品牌所需要的营销技术上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的资金投入巨大,“进入门槛”相当高,因此是发达国家占有优势地位的环节。后三类为一般软件和信息内容、一般零部件,一般销售渠道、一般信息服务,以及加工装配。这些活动在总体上初始投入低,产业“进入门槛”较低,与原有的工业化相关程度不高,在劳动要素结构上主要是中等技术程度的技术人员,这对于教育程度较高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少数发展中大国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产业不同增值环节中的专业化分工以及相应的贸易格局形成信息产业的“次级分工”。在这个大分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自身要素和制度上的约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还将位于产业增值链的低端位置,所以在产业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附图
图1 信息产业增值链环节与不同国家群的对应关系
除了印度以外,中国台湾、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也已经涉足一般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和加工装配等增值程度较低的生产活动,而且形成出口能力。就印度软件业的总体特征看,目前基本上以出口为目标,国内的市场需求并不大,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连带效应并不是很明显。印度软件产业出口基本上针对美国市场,出口对象较单一,但从美国的进口来源看,印度的产品在美国软件市场不超过2%的份额,在整个世界市场占的比例更小(Heeks,1996)。除此之外,印度的软件业发展还有下列不利因素:1.专业研究活动不够深入。印度的软件产品在技术水平上与美国的先进企业有4-5年的差距;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上基本只是同美国合作,而且通常仅有一个合作伙伴(Ramesam,1996)。印度的软件经验主要局限于编码,竞争力主要在于价格,对于相关成本和替代(如软件开发工具合同、永久性雇员的使用等等)的价格不稳定,长期竞争实力不大。例如,受发达国家解决计算机Y2K问题而需要修改现行程序代码的影响,印度程序员的工资增加了25%,这对以价格为基础的竞争力构成了不利影响(Keuy,1997)。2.印度软件公司奉行的是出口导向型模式,与实际的劳务输出相比,这种不出国的软件供应方式的缺点是容易与发达国家的组织疏远关系,并丧失在工业化国家环境中学习市场和商界运作的机会。3.印度软件业的结构与一般发达国家相比呈现极高的不均衡性。在软件出口中,大部分属于软件服务出口,而软件包(狭义的软件产品)只占非常少的份额(见表1)。
表1 1996-1997年印度软件出口结构 %
产品门类 所占比例
专业化服务 47
咨询 28
软件和程序包 11
数据处理 11
其他 3
在过去5年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软件出口商对远程通讯线路进行了投资,旨在实现虚拟开发方式,以便本国的软件供应商能在本国为发达国家的客户提供产品,甚至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人员组成开发小组,实际上就是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软件的国际贸易。但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合同依然是在客户所在地签订的。
从软件业的发展可以看到,虽然发展中国家就产业活动意义而言融入了信息产业,但是从其现有的资源结构看,全面发展高技术产业仍存在不少的缺陷。就产业的技术等级而言,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产业中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位。软件专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921.html
经济全球化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利弊两方面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进程中则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这意味着在以融入经济全球化为战略核心的实践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多大的利益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途径包含两个密切相关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融入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由于信息产业是新科技革命成果产业化的重要体现,发展信息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新兴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容,这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产业升级的突破点。第二个层面是融入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发展中国家通过接受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在产业国际化发展框架中获得自身的分工位置。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或者说是产业价值增值链中部分环节的发展,是以跨国公司全球经营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获得联动性的发展。由于信息产业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成果,也是目前新兴产业中发展最成熟的产业,在发展模式上不同于传统工业,从产业的初始发展阶段就体现出非常强的国际性。它的发展特性更加符合跨国公司的复合一体化战略和网络性结构,价值增值链的全球性布局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在短期内,这种利益上的不确定性不仅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华进程中有关措施的推行所遇到的障碍,还来自于它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获利前景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
二、发展新兴产业的不确定性
信息产业以其特有的国际化发展特征为发展中国家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发展上的差距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的成果,借助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体系中的贸易、投资渠道使本国的信息产业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其不同于一般发展顺序的“跳跃式”发展以及“后发优势”向现实利益的转换。
印度的软件业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进程“跳跃式”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印度从原先的工业水平落后的内向型发展模式转向以软件业出口为增长点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信息产业的表率。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发展中国家在新兴产业中的地位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在出口导向战略的模式下,一些发展中经济体通过模仿技术获得了部分中、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优势,在当时的世界市场中获得了巨大的出口利益。但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因为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而在新兴产业的发展潮流中处于一定程度的被动境地,在产业细分中处在较低的等级。我们从广义的信息产业分类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信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基于产业宽泛的外延,其中的产品和服务活动的增值程度相差很大。从增值对象上可将其分为六类(见图1)。前三类为研究与开发、操作系统与核心零部件、品牌与系统集成。其特点是增值程度较高,在制造技术和品牌所需要的营销技术上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的资金投入巨大,“进入门槛”相当高,因此是发达国家占有优势地位的环节。后三类为一般软件和信息内容、一般零部件,一般销售渠道、一般信息服务,以及加工装配。这些活动在总体上初始投入低,产业“进入门槛”较低,与原有的工业化相关程度不高,在劳动要素结构上主要是中等技术程度的技术人员,这对于教育程度较高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少数发展中大国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产业不同增值环节中的专业化分工以及相应的贸易格局形成信息产业的“次级分工”。在这个大分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自身要素和制度上的约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还将位于产业增值链的低端位置,所以在产业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附图
图1 信息产业增值链环节与不同国家群的对应关系
除了印度以外,中国台湾、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也已经涉足一般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和加工装配等增值程度较低的生产活动,而且形成出口能力。就印度软件业的总体特征看,目前基本上以出口为目标,国内的市场需求并不大,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连带效应并不是很明显。印度软件产业出口基本上针对美国市场,出口对象较单一,但从美国的进口来源看,印度的产品在美国软件市场不超过2%的份额,在整个世界市场占的比例更小(Heeks,1996)。除此之外,印度的软件业发展还有下列不利因素:1.专业研究活动不够深入。印度的软件产品在技术水平上与美国的先进企业有4-5年的差距;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上基本只是同美国合作,而且通常仅有一个合作伙伴(Ramesam,1996)。印度的软件经验主要局限于编码,竞争力主要在于价格,对于相关成本和替代(如软件开发工具合同、永久性雇员的使用等等)的价格不稳定,长期竞争实力不大。例如,受发达国家解决计算机Y2K问题而需要修改现行程序代码的影响,印度程序员的工资增加了25%,这对以价格为基础的竞争力构成了不利影响(Keuy,1997)。2.印度软件公司奉行的是出口导向型模式,与实际的劳务输出相比,这种不出国的软件供应方式的缺点是容易与发达国家的组织疏远关系,并丧失在工业化国家环境中学习市场和商界运作的机会。3.印度软件业的结构与一般发达国家相比呈现极高的不均衡性。在软件出口中,大部分属于软件服务出口,而软件包(狭义的软件产品)只占非常少的份额(见表1)。
表1 1996-1997年印度软件出口结构 %
产品门类 所占比例
专业化服务 47
咨询 28
软件和程序包 11
数据处理 11
其他 3
资料来源:张天明(2000):《成功发展的印度软件产业》,《全球科技经济liào@①望》第10期,第26页。
可见,发展中国家在新兴产业取得的成果基本上是建立在产业价值增值链中增值程度较低的环节上,获得的利益属于短期的利益。欲获得长远的利益,必须增强研究开发能力,提高产业在价值增值链中的位置。
三、软件业发展的潜在障碍
除了工资因素,软件的开发所包含的许多其他成本因素如技能的可用性、生产率、信用、劳动力的灵活性及当地市场的可进入性等等,都影响发达国家选择软件外部供应的长期性决策,发展中国家在软件技术的长期发展上存在不小的障碍(见表2)。
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软件产品销售中的一个实际情况是大多面向国际市场,国内需求很少,软件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出口为核心目标,呈现出软件业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倾向,缺乏较稳定的和有增长势头的国内需求基础,构成产业发展潜力的障碍。因为一个产业真正繁荣发展的核心条件是在坚实的国内市场基础上实现国际市场上的成功(NASSCOM,1996)。“没有活跃的和紧跟潮流的国内市场,在发展软件产业时,包括吸收新的软件开发技术、监视和分析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用软件解决国内生产中的问题等方面,国家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这种能力的成本会迅速增加,使‘赶超’更加困难”(
Schware,1992)。
在过去5年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软件出口商对远程通讯线路进行了投资,旨在实现虚拟开发方式,以便本国的软件供应商能在本国为发达国家的客户提供产品,甚至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人员组成开发小组,实际上就是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软件的国际贸易。但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合同依然是在客户所在地签订的。
从软件业的发展可以看到,虽然发展中国家就产业活动意义而言融入了信息产业,但是从其现有的资源结构看,全面发展高技术产业仍存在不少的缺陷。就产业的技术等级而言,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产业中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位。软件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