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试论邓小平科学创新


东思想问题上。粉碎“四人帮”后,对文化大革命及其理论进行反思非常必要而又极其重要。但在反思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二是“两个凡是”。在这个事关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邓小平的卓越贡献是在坚持和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所谓坚持和继承,就是坚决地排除右的干扰,坚定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高举旗帜不动摇。所谓创新,就是坚决地摈弃“左”的一套,破除“两个凡是”的禁锢,清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附加,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开展新的创造和探索。在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经过深入思考,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和判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领导全党完成了两件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大事:真理标准讨论和历史问题决议。前者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后者则系统地清算了毛泽东晚年错误,同时坚持和维护了毛泽东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不仅全面启动了全党、全民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而且为如何正确深入地进行观念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范例。 
在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问题上。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弄清的基本前提问题。多年来,我们作了大量努力,也积累了些经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教训在哪里?根子又是什么?经过深入思考,邓小平得出的一个大胆判断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小平同志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他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入手,首先清除对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理解和附加,因而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时更多使用的是“否定式”,如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等等。在“否定式”的基础上,就有了“肯定式”甚至“定义式”,直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判断标志着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已经成熟,科学创新使他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2.抓根本,在核心问题上实行认识创新。 
对生产力问题认识的突破和发展,是邓小平在新时期进行科学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他初步系统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根本生长点。 
——在社会主义本质层面上确立生产力的根本地位。我国“先天”最不足的恰恰是生产力落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最急需解决的就是加快发展生产力。但长期来我们对此认识不足,把眼光更多地停留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上,搞脱离生产力基础的“超越”,这样建成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变成了随时可能倒塌的“空中楼阁”。邓小平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建立,不仅没有改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而且把解决生产力发展这个根本问题提到了更有决定意义的位置上。他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之点,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继承,更是对传统观点的否定和突破,使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根基。 
——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仍有解放生产力的艰巨任务。传统的理解是,社会主义革命能够解放生产力,革命成功后,就是继续发展生产力,似乎不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了。小平同志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这种认识和结论的科学创新意义在于,它不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而且揭明了解放生产力的动力和途径,揭明了改革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 
——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判断。邓小平敏锐地洞察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在马恩命题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判断。这一科学新结论,是对生产力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重大发展。在理论上,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其中的第一地位和首要作用。在实践上,它有利于引导人们形成这样的共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工作重心和主要着力点。 
3.抓关键,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促成体制创新。 
根据“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对阻碍和束缚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进行改革,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实现体制创新,这是邓小平科学创新思想得以深化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经济体制创新。邓小平在总结历史教训基础上指出,“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如何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的经济体制?小平同志在这方面的科学创新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其一,基本层面上的经济体制创新。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邓小平强调要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分配体制上,他强调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决克服各种形式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他把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本质之一,又创造性地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推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取向上,他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驱散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迷误和心理恐惧,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的突破性贡献,为中国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方向,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创新向更高的层次和更新的境界跃进。 
其二,具体层面上的经济体制创新。一方面,他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创新之路。在农村,肯定和推广以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中国经济体制创新的突破口和启动点。在国有企业改革这一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上,小平同志也有大量的新思想、新观点。他指出“工业有工业的特点”,“企业改革主要是解决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并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积极性,这是改革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同时,他又提出要改革和完善企业领导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实行新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度。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要放宽视野,在学习借鉴历史和别国的经验中探求中国经济体制创新之路。“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论述,表达了小平同志独到的经济体制创新的原则和方法。运用这个原则和方法,他既对市场经济这个重大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新的观点,也对证券、股市等具体问题,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主张,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体制创新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其三,涉外层面的经济体制创新。如果说上述两方面创新主要在我国经济内部自我运行的领域,那么,这一层面的创新,则是为了适应开放需要的涉外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建构。他首先在总体上把开放放到与改革并列的地位,作为一个新的大政策。“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在此基础上,他既着意构思设计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和新的格局,又不断地根据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要寻找突破口,如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十分关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等。围绕这些方面,他作过大量的论述,不仅成为我国对外经济体制创新实践的观念先导,而且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政治体制创新。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贡献,既表现为理论上的新认识和新观点,又表现为实践上的新构想和新方案。 
首先,对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地位和

《试论邓小平科学创新(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92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