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09册美术教案
极地参与评价活动,有独到的见解。
●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大胆表现秋景。
●能否巧妙运用多种材料渲染秋天的景象,有新意。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课:雕萝卜(一)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雕萝卜在我国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艺术魅力独特。通过雕萝卜的教学实践活动,观察、比较、了解萝卜雕刻的艺术特点。根据萝卜形状、质地、颜色进行雕刻,掌握雕刻方法。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的审美评价方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二)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②通过赏析了解雕刻的艺术特征。
③掌握雕萝卜的一般方法。学会根据萝卜的外形、质地、颜色进行雕刻。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中国饮食文化有关雕萝卜的资料及国外不同艺术风格的雕刻作品。
●学生准备雕萝卜的工具及各种颜色、形状的萝卜。
(二)教学过程:
●赏析:中外优秀雕刻作品,阐述个人见解。
●感受:尝试各种萝卜的颜色、外形、质感,展开联想。
●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萝卜雕刻艺术。
●评价:学生自我介绍作品,展示成果。
●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尝试教学,如:请厨师到课堂现场表演萝卜雕刻。
●采用游戏教学,编故事,分角色进行制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对秋天的感受。
●是否基本掌握萝卜雕刻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是否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一课:雕萝卜(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生活中许多平常的自然材料,经过巧妙构思,雕刻插接,就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形象,雕萝卜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创作能力,训练学生安全地使用材料、工具及运用材料,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二)教学目标
①造型游戏活动中,启发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②学习利用各种萝卜拼接组合,雕刻简洁的造型。
③巧妙利用萝卜的形与色,进行联想,创作有趣的形象。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的萝卜、刀、图片资料等。
●学生准备萝卜、刀、牙签、豆粒儿、大头针等。
(二)教学过程:
●导入:一盘各种各样的萝卜(包括剖面、横截面)实物展示。
●观察:教师取一段胡萝卜切开,再插上牙签拼接组合。
●欣赏:课本上学生制作的雕萝卜作品。
●启发:这些有趣的“形象”是利用萝卜的什么特点创作的?
分组评论评述:列举课本上学生作品的例子说明如何利用萝卜的颜色和外形进行创作。
●设计造型:仔细观察分析自己带的萝卜,精心构思,然后进行雕、刻、剥、切等造型活动,再用牙签拼接组合,用豆粒儿当眼睛,装饰完成(提醒学生注意用刀安全)。
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到家田、萝卜地里去亲近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到菜市场去观察各种不同的萝卜,然后有选择的购买,将观察、联想、构思的步骤放在菜场里进行,也很有趣。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创意,并且能用语言对自己和同学的作业进行评述。
●能否利用萝卜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加工造型。
●在制作过程中是否积极的动脑、动手。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二课:非洲雕刻(一)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学生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触人类文明成就的机会。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的态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①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地位和其独特的造型语言、艺术手法和审美趣味。
②学习从多角度欣赏非洲雕刻,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理解、认可尊重多元文化,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质感”在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和表现效果。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大量的非洲雕刻的资料:有关非洲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的影视片、绘画、音乐及小型非洲木雕等。
●准备黏土、牙签、竹刀等工具材料。
(二)教学过程:
●教师用线条勾勒出一条非洲雕刻的形象,请学生欣赏,说一说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什么不同。请学生讲述他们所了解的非洲。以“我心中的非洲”为主题展开讨论。学生就自己通过看电视、看书等渠道了解到的非洲进行讨论。例如:非洲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历史、艺术(如舞蹈、音乐、雕刻等)或是非洲人的外貌特征等。
●继续欣赏非洲雕刻的图片,使学生充分感受非洲雕刻是勤劳的非洲人民的艺术结晶,它的艺术风格与非洲人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艺术风格?
●请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谈谈自己对于非洲雕刻艺术的感受。
●选择一件非洲雕刻作品,用“黏土”仿作。
●展评作品:
请学生用语言具体描述自己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观摩、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
●相关知识提示:
非洲雕刻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历史的相关知识,要涉及到自然科学、地理、非洲历史等知识。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雕刻艺术十分兴盛,其中又以中非地区最为发达。该地区特殊的高气温、高湿度的气候环境为其精美绝伦的雕刻提供了丰富的木料。封闭性的自然环境,使非洲人难以与外域艺术进行交流,因此他们始终重复着前人的雕刻模式,使其独特的风格奇迹般的保留下来。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多渠道收集资料。
●能否积极探索,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能否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能否从多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
●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态度。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三课:非洲雕刻(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通过大量资料的欣赏和同学们陶土仿制的亲身体验,更进一步感受非洲雕刻的风格,共享人类文明。非洲雕刻艺术既充满了浓厚的原始情趣和特征,又具备现代气息。它的夸张变形,简洁概略,呈现出的节奏、韵律,与儿童作品中天真的想像非常相似,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情感获得愉悦。课堂创设情境教学,更能加深同学们对非洲雕刻的印象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①更进一步感受和了解非洲雕刻。
②通过自身尝试切实体会非洲雕刻的神秘、韵律和节奏力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非洲雕刻的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黏土等造型材料。
(二)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同学们收集的黑人照片与非洲图片相比较导入课程。
●启发:非洲雕刻是生活文化的写实反映,风格是粗犷、率真、概括、有力度、神秘、有韵律的。
●分组讨论:说说非洲的人像有什么共同点?如何表现神秘与力度等特点?
●陶土仿制:用陶土仿制非洲雕刻,注意抓住非洲雕刻人物表情神秘,五官突出,动作有形式感等特征。
●根据对遥远非洲的认识,同学们课前准备面具、头饰等,模拟表演非洲生活片断,加深同学们对非洲雕刻的了解。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积极参与欣赏评述活动,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探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能否用陶土等工具仿制非洲雕刻艺术,加深对非洲雕刻的亲身感受。
●是否领悟到非洲雕刻的艺术魅力,提高拓宽了自身的审美经验。
●能否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四课:卡通画(一)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同学们非常喜欢卡通漫画,学习了解了卡通的基本知识与设计方法后自己也可以编绘漫画故事了,培养了学生选择绘画方法、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①了解卡通画的基本知识。
②学习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进行绘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多种卡通漫画故事。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漫画故事、纸、笔、颜料等。
(二)教学过程:
●导入:说一说你喜欢的一部卡通漫画。
●欣赏:展示“独幅漫画、多格漫画和连载漫画”,让同学们分析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和特点。讨论:
(1)幽默简洁。
(2)主要人物(动物)形象有明显的特征。
(3)适当地用文字补充说明。
●创作练习: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有连续情节的漫画进行编绘。可以选择一篇同学们都熟悉喜欢的漫画,进行改编创作,或者编绘续集。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了解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
●能否运用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自己编绘一个卡通故事。
●是否享受尝试新方法表达情感的喜悦。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五课:卡通画(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运用计算机里的“画图”软件进行绘画、设计、创作,同学们又增加了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发展构思与创作的美术工具,即使条件不允许熟练掌握运用,也应该充分了解这种新工具的工作方法过程,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电脑绘画的兴趣。
②了解学习计算机创作方法,进行绘制卡通画的方法。
③运用电脑进行绘画色彩语言的基本技能的操作。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计算机教室、学生电脑作品资料。
(二)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学生计算机绘画作品。
●观察:教师示范打开“画图”软件,单击各种工具和调色板,让同学们熟悉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
●启发:复习色彩的基本知识,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运用。
●创造操作:运用电脑软件画出色彩丰富层次清楚的卡通画,注意色相、明度、色块的对比。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利用计算机画图的特性进行卡通画创作。
●能否对“计算机绘画”保持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欲望。
●是否在设计卡通画活动中表现出独有的创意。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六课:可爱的家乡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人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我们把对亲人、亲友和家园、故乡的思念热爱称之为“乡情”,一个人热爱家乡,首先是因为有亲情与友情,在艺术活动中,作者、作品与生活、欣赏者之间,生活既是艺术的源泉,也是情感的源泉。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如美好的景色、欢乐的节日、可爱的人、有趣的事,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观察、表现、创作、欣赏,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国古典诗词以深情和精练著称,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句具有强烈的启迪感染力。又如家乡民歌的节奏旋律,在激发人的情思上更为直接快速。
(二)教学目标
①调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现在,并为可爱家乡的未来发展作规划,鼓励学生用文字或图像形式记录调查结果。
②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美术创作,发展美术构思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③在美术活动中充分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如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生活照片、民间传说、民歌、古诗词、童谣等。
●准备丰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二)教学过程:
●请学生将收集的家乡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并用文字或图像形式记录调查结果。进行小组学习,课堂会变得更有生气。●学生分享资料,交流:你对家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你怎样在绘画中表现对家乡浓浓的感情?●师生一起体会《静夜思》,感受思乡之情。●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画出自己印象中的“可爱的家乡”吗?●学生画小草图。注意发现身边平凡的美丽。●展示“小草图”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及画后的感受等。●学生体会“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学生开始创作:运用形、色、空间等美术语言表现自己的感受。●教师提示:理解画家对空间关系的使用,如:重叠、前景、中景和背景。●评析作品:同伴相互评论是很好的方法,鼓励资源的共享。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调查活动。
●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创造。
●能否用绘画工具创造性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
●能否在造型活动中初步运用构图知识。
●是否理解“共享”的主题,是否与同学合作。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七课:我崇拜的人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中,在我们的心里,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他是我们心目中学习的榜样。崇拜自己亲爱的爸爸妈妈,崇拜游泳棒的大哥,还是崇拜科学家,奥运冠军,崇拜的原因很多,学生崇拜的人各行各业,丰富多样。从学生的成长看,把内心的想像描绘成具体详细的画面,把“崇拜的人”的特点表现出来,如果能深入地表现他的性格、特长,就会展现多姿多彩的情景。教育即成长,生活即发展,给学生诉说的机会,从儿童的生活特征来解释。尊重儿童时期,就是尊重成长的需要和时机,学生的崇拜也是一种学习,这是一个表现心情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①师生、生生间平等交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崇拜观。
②围绕崇拜的主题,描绘生活中有意义的事。
③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地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崇拜的人”的资料,准备向大家介绍,以及自己崇拜他的原因。
●思考:准备用什么材料塑造形象?并准备好自己所需要的工具材料。
(二)教学过程:
●导入:师生、生生交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讲一讲他的故事吧!可以进行小组学习。
●讨论:什么样的人最值得自己崇拜?为什么?
●研究:如何表现“我崇拜的人”这一主题?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
●创作:尝试多种方法,触发创作灵感。
●交流:以“我崇拜的人”为主题举行班队活动,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人或事,找到虽然平凡但让人“崇拜”的普通人,把他们请进课堂,把作品送给他们,在互动中得到成长。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
●能否大胆地描述自己的思考与感受。
●能否运用多种材料、工具 《苏教版第09册美术教案(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927.html
●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大胆表现秋景。
●能否巧妙运用多种材料渲染秋天的景象,有新意。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课:雕萝卜(一)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雕萝卜在我国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艺术魅力独特。通过雕萝卜的教学实践活动,观察、比较、了解萝卜雕刻的艺术特点。根据萝卜形状、质地、颜色进行雕刻,掌握雕刻方法。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的审美评价方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二)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②通过赏析了解雕刻的艺术特征。
③掌握雕萝卜的一般方法。学会根据萝卜的外形、质地、颜色进行雕刻。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中国饮食文化有关雕萝卜的资料及国外不同艺术风格的雕刻作品。
●学生准备雕萝卜的工具及各种颜色、形状的萝卜。
(二)教学过程:
●赏析:中外优秀雕刻作品,阐述个人见解。
●感受:尝试各种萝卜的颜色、外形、质感,展开联想。
●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萝卜雕刻艺术。
●评价:学生自我介绍作品,展示成果。
●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尝试教学,如:请厨师到课堂现场表演萝卜雕刻。
●采用游戏教学,编故事,分角色进行制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对秋天的感受。
●是否基本掌握萝卜雕刻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是否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一课:雕萝卜(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生活中许多平常的自然材料,经过巧妙构思,雕刻插接,就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形象,雕萝卜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创作能力,训练学生安全地使用材料、工具及运用材料,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二)教学目标
①造型游戏活动中,启发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②学习利用各种萝卜拼接组合,雕刻简洁的造型。
③巧妙利用萝卜的形与色,进行联想,创作有趣的形象。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的萝卜、刀、图片资料等。
●学生准备萝卜、刀、牙签、豆粒儿、大头针等。
(二)教学过程:
●导入:一盘各种各样的萝卜(包括剖面、横截面)实物展示。
●观察:教师取一段胡萝卜切开,再插上牙签拼接组合。
●欣赏:课本上学生制作的雕萝卜作品。
●启发:这些有趣的“形象”是利用萝卜的什么特点创作的?
分组评论评述:列举课本上学生作品的例子说明如何利用萝卜的颜色和外形进行创作。
●设计造型:仔细观察分析自己带的萝卜,精心构思,然后进行雕、刻、剥、切等造型活动,再用牙签拼接组合,用豆粒儿当眼睛,装饰完成(提醒学生注意用刀安全)。
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到家田、萝卜地里去亲近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到菜市场去观察各种不同的萝卜,然后有选择的购买,将观察、联想、构思的步骤放在菜场里进行,也很有趣。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创意,并且能用语言对自己和同学的作业进行评述。
●能否利用萝卜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加工造型。
●在制作过程中是否积极的动脑、动手。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二课:非洲雕刻(一)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学生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触人类文明成就的机会。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的态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①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地位和其独特的造型语言、艺术手法和审美趣味。
②学习从多角度欣赏非洲雕刻,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理解、认可尊重多元文化,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质感”在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和表现效果。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大量的非洲雕刻的资料:有关非洲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的影视片、绘画、音乐及小型非洲木雕等。
●准备黏土、牙签、竹刀等工具材料。
(二)教学过程:
●教师用线条勾勒出一条非洲雕刻的形象,请学生欣赏,说一说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什么不同。请学生讲述他们所了解的非洲。以“我心中的非洲”为主题展开讨论。学生就自己通过看电视、看书等渠道了解到的非洲进行讨论。例如:非洲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历史、艺术(如舞蹈、音乐、雕刻等)或是非洲人的外貌特征等。
●继续欣赏非洲雕刻的图片,使学生充分感受非洲雕刻是勤劳的非洲人民的艺术结晶,它的艺术风格与非洲人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艺术风格?
●请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谈谈自己对于非洲雕刻艺术的感受。
●选择一件非洲雕刻作品,用“黏土”仿作。
●展评作品:
请学生用语言具体描述自己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观摩、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
●相关知识提示:
非洲雕刻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历史的相关知识,要涉及到自然科学、地理、非洲历史等知识。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雕刻艺术十分兴盛,其中又以中非地区最为发达。该地区特殊的高气温、高湿度的气候环境为其精美绝伦的雕刻提供了丰富的木料。封闭性的自然环境,使非洲人难以与外域艺术进行交流,因此他们始终重复着前人的雕刻模式,使其独特的风格奇迹般的保留下来。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多渠道收集资料。
●能否积极探索,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能否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能否从多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
●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态度。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三课:非洲雕刻(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通过大量资料的欣赏和同学们陶土仿制的亲身体验,更进一步感受非洲雕刻的风格,共享人类文明。非洲雕刻艺术既充满了浓厚的原始情趣和特征,又具备现代气息。它的夸张变形,简洁概略,呈现出的节奏、韵律,与儿童作品中天真的想像非常相似,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情感获得愉悦。课堂创设情境教学,更能加深同学们对非洲雕刻的印象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①更进一步感受和了解非洲雕刻。
②通过自身尝试切实体会非洲雕刻的神秘、韵律和节奏力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非洲雕刻的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黏土等造型材料。
(二)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同学们收集的黑人照片与非洲图片相比较导入课程。
●启发:非洲雕刻是生活文化的写实反映,风格是粗犷、率真、概括、有力度、神秘、有韵律的。
●分组讨论:说说非洲的人像有什么共同点?如何表现神秘与力度等特点?
●陶土仿制:用陶土仿制非洲雕刻,注意抓住非洲雕刻人物表情神秘,五官突出,动作有形式感等特征。
●根据对遥远非洲的认识,同学们课前准备面具、头饰等,模拟表演非洲生活片断,加深同学们对非洲雕刻的了解。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积极参与欣赏评述活动,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探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能否用陶土等工具仿制非洲雕刻艺术,加深对非洲雕刻的亲身感受。
●是否领悟到非洲雕刻的艺术魅力,提高拓宽了自身的审美经验。
●能否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四课:卡通画(一)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同学们非常喜欢卡通漫画,学习了解了卡通的基本知识与设计方法后自己也可以编绘漫画故事了,培养了学生选择绘画方法、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①了解卡通画的基本知识。
②学习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进行绘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多种卡通漫画故事。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漫画故事、纸、笔、颜料等。
(二)教学过程:
●导入:说一说你喜欢的一部卡通漫画。
●欣赏:展示“独幅漫画、多格漫画和连载漫画”,让同学们分析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和特点。讨论:
(1)幽默简洁。
(2)主要人物(动物)形象有明显的特征。
(3)适当地用文字补充说明。
●创作练习: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有连续情节的漫画进行编绘。可以选择一篇同学们都熟悉喜欢的漫画,进行改编创作,或者编绘续集。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了解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
●能否运用卡通漫画的表现方法自己编绘一个卡通故事。
●是否享受尝试新方法表达情感的喜悦。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五课:卡通画(二)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运用计算机里的“画图”软件进行绘画、设计、创作,同学们又增加了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发展构思与创作的美术工具,即使条件不允许熟练掌握运用,也应该充分了解这种新工具的工作方法过程,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电脑绘画的兴趣。
②了解学习计算机创作方法,进行绘制卡通画的方法。
③运用电脑进行绘画色彩语言的基本技能的操作。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计算机教室、学生电脑作品资料。
(二)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学生计算机绘画作品。
●观察:教师示范打开“画图”软件,单击各种工具和调色板,让同学们熟悉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
●启发:复习色彩的基本知识,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运用。
●创造操作:运用电脑软件画出色彩丰富层次清楚的卡通画,注意色相、明度、色块的对比。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利用计算机画图的特性进行卡通画创作。
●能否对“计算机绘画”保持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欲望。
●是否在设计卡通画活动中表现出独有的创意。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六课:可爱的家乡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人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我们把对亲人、亲友和家园、故乡的思念热爱称之为“乡情”,一个人热爱家乡,首先是因为有亲情与友情,在艺术活动中,作者、作品与生活、欣赏者之间,生活既是艺术的源泉,也是情感的源泉。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如美好的景色、欢乐的节日、可爱的人、有趣的事,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观察、表现、创作、欣赏,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国古典诗词以深情和精练著称,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句具有强烈的启迪感染力。又如家乡民歌的节奏旋律,在激发人的情思上更为直接快速。
(二)教学目标
①调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现在,并为可爱家乡的未来发展作规划,鼓励学生用文字或图像形式记录调查结果。
②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美术创作,发展美术构思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③在美术活动中充分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如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生活照片、民间传说、民歌、古诗词、童谣等。
●准备丰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二)教学过程:
●请学生将收集的家乡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并用文字或图像形式记录调查结果。进行小组学习,课堂会变得更有生气。●学生分享资料,交流:你对家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你怎样在绘画中表现对家乡浓浓的感情?●师生一起体会《静夜思》,感受思乡之情。●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画出自己印象中的“可爱的家乡”吗?●学生画小草图。注意发现身边平凡的美丽。●展示“小草图”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及画后的感受等。●学生体会“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学生开始创作:运用形、色、空间等美术语言表现自己的感受。●教师提示:理解画家对空间关系的使用,如:重叠、前景、中景和背景。●评析作品:同伴相互评论是很好的方法,鼓励资源的共享。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调查活动。
●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创造。
●能否用绘画工具创造性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
●能否在造型活动中初步运用构图知识。
●是否理解“共享”的主题,是否与同学合作。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十七课:我崇拜的人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中,在我们的心里,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他是我们心目中学习的榜样。崇拜自己亲爱的爸爸妈妈,崇拜游泳棒的大哥,还是崇拜科学家,奥运冠军,崇拜的原因很多,学生崇拜的人各行各业,丰富多样。从学生的成长看,把内心的想像描绘成具体详细的画面,把“崇拜的人”的特点表现出来,如果能深入地表现他的性格、特长,就会展现多姿多彩的情景。教育即成长,生活即发展,给学生诉说的机会,从儿童的生活特征来解释。尊重儿童时期,就是尊重成长的需要和时机,学生的崇拜也是一种学习,这是一个表现心情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①师生、生生间平等交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崇拜观。
②围绕崇拜的主题,描绘生活中有意义的事。
③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地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崇拜的人”的资料,准备向大家介绍,以及自己崇拜他的原因。
●思考:准备用什么材料塑造形象?并准备好自己所需要的工具材料。
(二)教学过程:
●导入:师生、生生交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讲一讲他的故事吧!可以进行小组学习。
●讨论:什么样的人最值得自己崇拜?为什么?
●研究:如何表现“我崇拜的人”这一主题?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
●创作:尝试多种方法,触发创作灵感。
●交流:以“我崇拜的人”为主题举行班队活动,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人或事,找到虽然平凡但让人“崇拜”的普通人,把他们请进课堂,把作品送给他们,在互动中得到成长。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
●能否大胆地描述自己的思考与感受。
●能否运用多种材料、工具 《苏教版第09册美术教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