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出现的全球通货紧缩趋势
企业生产营销方式改变,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加剧等结构性因素所引起的,建立在生产成本下降基础上的产品价格下降,不仅不会必然导致通货紧缩而妨碍世界经济增长,而且具有积极意义,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必然表现。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因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成本下降而出现价格水平长期下降的阶段,但并未妨碍经济的持续增长。例如,西欧主要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在1874-1895年长达21年的时间内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但经济仍在持续增长。美国在1917-1922年间也出现了价格水平持续下跌趋势,同样没有妨碍其经济增长。从当前的情况看,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虽然导致生产成本和价格水平再度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并未因此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也不是导致个别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日本的通货紧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后,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应新形势而出现内需长期低迷不振,以及金融系统不良债权激增、信贷收缩等原因所引起的。美国经济的衰退则与新经济泡沫破灭、信息技术产业投资过度,以及恐怖主义袭击等因素有关,东亚和拉美地区近年来出现的经济衰退主要是由于金融体系不健全和金融市场动荡所引起的。
其次,因有效需求不足和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价格水平走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会必然演变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可以通过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以改变。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所引起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是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和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如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不加干预,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就有可能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然而无论是在当代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拥有很强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手段,国际上也已出现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因此,在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时,各国政府往往会相应地采取各种形式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和扩大需求,避免经济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陷入衰退或通货紧缩的困境。在产业层次上,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加快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和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产能力过剩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持久的不利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大多采取类似的积极措施来预防和减缓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例如,布什政府上台后,面对美国经济增速下降和有可能滑向周期性衰退,采取了一系列以大规模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为特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下滑,美联储在确认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需求不足后,同样毫不犹豫地连续12次大幅度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对减缓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和促使经济迅速走向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东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则大多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增强了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淘汰、压缩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和不断发展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有效地防止了世界经济进一步滑向衰退或通货紧缩,使得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
再次,现代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不可兑换的纸币的基础上的,中央银行从理论上说具有创造货币和信用供给的无限能力。因此,中央银行完全有能力对经济运行中所需货币流通量进行调控。战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主要采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这种以扩张性为主的货币政策往往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而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则以抬高利率水平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手段,这种以收缩性为主的货币政
策如果用过了头就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目前,美、日的货币政策已经转向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减缓通货紧缩压力为主。在当前全球出现通货紧缩趋势的情况下,随着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逐渐趋于宽松,较低的利率水平和不断扩大的货币供应量,不仅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也有助于缓解世界经济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从中长期看,只要全球货币供应量能够保持适度增长,就不大可能发生全球性通货紧缩。
最后,从当前的世界经济走势看,总体上仍保持复苏和增长态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预测,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计算,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预计为3.2%和3.2%,均高于2002年的2.8%;以市场汇率为基础计算,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预计为2.2%和2.3%,均高于2002年的1.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2003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将分别由2002年的1.5%和5.4%上升为1.9%和5.8%,而转型国家的通胀率则从11.1%降至9.4%;以世界商品出口权重平均计算的以美元计价的非燃料类商品价格上涨率将从2002年的3.8%提高到2003年的9.4%。世界银行预测,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西方七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将从2002年的1.0%逐步提高到2003年的1.4%和2004年的1.3%,而除石油外的世界商品价格上涨率将从2002年的5.1%上升为2003年的8.2%,但2004年将降至2.3%。从中长期看,世界银行预测2003-2015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有望达到3.1%,高于1991-2000年的2.6%和1981-1990年的3.0%;以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计算,2003-2015年全球通货膨胀率将从1991-2000年的3.7%降至1.9%,同期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将分别从2.0%和11.7%降至1.3%和4.2%。以上预测表明,世界经济无论是在近期还是在可预计的将来都将继续保持增长,而全球价格水平在近期将趋于回升,但在中长期则将继续回落到适度增长的水平,世界经济发生衰退或陷入通货紧缩陷阱的可能性均不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018.html
其次,因有效需求不足和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价格水平走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会必然演变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可以通过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以改变。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所引起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是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和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如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不加干预,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就有可能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然而无论是在当代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拥有很强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手段,国际上也已出现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因此,在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时,各国政府往往会相应地采取各种形式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和扩大需求,避免经济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陷入衰退或通货紧缩的困境。在产业层次上,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加快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和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产能力过剩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持久的不利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大多采取类似的积极措施来预防和减缓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例如,布什政府上台后,面对美国经济增速下降和有可能滑向周期性衰退,采取了一系列以大规模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为特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下滑,美联储在确认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需求不足后,同样毫不犹豫地连续12次大幅度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对减缓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和促使经济迅速走向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东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则大多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增强了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淘汰、压缩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和不断发展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有效地防止了世界经济进一步滑向衰退或通货紧缩,使得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
再次,现代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不可兑换的纸币的基础上的,中央银行从理论上说具有创造货币和信用供给的无限能力。因此,中央银行完全有能力对经济运行中所需货币流通量进行调控。战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主要采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这种以扩张性为主的货币政策往往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而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则以抬高利率水平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手段,这种以收缩性为主的货币政
策如果用过了头就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目前,美、日的货币政策已经转向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减缓通货紧缩压力为主。在当前全球出现通货紧缩趋势的情况下,随着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逐渐趋于宽松,较低的利率水平和不断扩大的货币供应量,不仅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也有助于缓解世界经济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从中长期看,只要全球货币供应量能够保持适度增长,就不大可能发生全球性通货紧缩。
最后,从当前的世界经济走势看,总体上仍保持复苏和增长态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预测,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计算,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预计为3.2%和3.2%,均高于2002年的2.8%;以市场汇率为基础计算,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预计为2.2%和2.3%,均高于2002年的1.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2003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将分别由2002年的1.5%和5.4%上升为1.9%和5.8%,而转型国家的通胀率则从11.1%降至9.4%;以世界商品出口权重平均计算的以美元计价的非燃料类商品价格上涨率将从2002年的3.8%提高到2003年的9.4%。世界银行预测,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西方七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将从2002年的1.0%逐步提高到2003年的1.4%和2004年的1.3%,而除石油外的世界商品价格上涨率将从2002年的5.1%上升为2003年的8.2%,但2004年将降至2.3%。从中长期看,世界银行预测2003-2015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有望达到3.1%,高于1991-2000年的2.6%和1981-1990年的3.0%;以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计算,2003-2015年全球通货膨胀率将从1991-2000年的3.7%降至1.9%,同期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将分别从2.0%和11.7%降至1.3%和4.2%。以上预测表明,世界经济无论是在近期还是在可预计的将来都将继续保持增长,而全球价格水平在近期将趋于回升,但在中长期则将继续回落到适度增长的水平,世界经济发生衰退或陷入通货紧缩陷阱的可能性均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