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一体,重视发展和创新 ——学习邓小平关于科教事业理论的几点体会
的根本大计。1982年,邓小平就尖锐指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就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也离不开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样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建设,理所当然地要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在邓小平的理论中,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而教育,又是科技发展的前提。1977年8月,他明确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 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 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1978年,他更明确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他还具体分析道:“科研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万,苏联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拥有的不很多。”他设想:“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邓小平的思想非常明确: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根本,是基础。
优化发展教育,是邓小平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早在他第一次复出工作的1975年,他便尖锐指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1985年,他又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照搬西方国家19世纪或20世纪用过的传统模式,而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里最关键的一着,便是将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既加快经济发展,又有效地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发展。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将教育提到优先发展的关键地位,并以教育的发展带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总体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最后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
三、科教创新论
创新,是邓小平科教发展论的灵魂。科技发展论的逻辑推演,便是科教创新论。科教创新,也是邓小平对当代高科技产业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现实所作的新的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具体体现”这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以江泽民为首的新一代中央领导确立科教兴国战略与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国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邓小平始终以战略家的眼光注视着当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面对7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他敏锐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这就有了对于时代的基本判断。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21世纪也是我国“三步走”战略中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高科技将在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发挥根本的作用。因此,科教兴国,实质上要以高科技兴国。邓小平明确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他要求:“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热情鼓动“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
邓小平强调我们发展的高科技必须是“自己的高科技”。1986 年3月,王大珩等几位科学家提出关于开展高技术研究的建议,邓小平立即批示:“此事宜作决断,不可拖延。”我国即开始实施“863 ”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
高科技本质上就是创新科技。这一理论要点邓小平作了全面深入的揭示。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这里,邓小平用“伟大的革命”、“新的飞跃”、“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等概念,明确、深刻而充分地揭示了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的特色。他并且敏锐地注意到:“高技术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 ”这就揭示了高技术创新及其对产业创新的意义。1991年,邓小平题词号召:“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就将科技创新付诸于经济社会的实践。
科技创新必然要求教育创新。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以后,风尘仆仆回到北京,于5月22日又到首钢视察, 听取汇报后,语重心长地说出“关键在换脑筋”这句寓意深邃的话。“换脑筋”,即打破旧框框,换上新观念,去除旧意识,换上新思维。而这一关键,还是在教育。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 “三个面向”是他根据国际新技术革命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针对我国教育同现代化建设严重不适应的实际提出的。“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提出的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邓小平教育创新的理论出发点。首先是面向现代化。教育要面对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的需求,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必须立足于改革与创新。面向世界,就是面对世界全面发展的高新技术,面向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就是面对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变革与教育产业发展,归根结底,要使我国的教育全面地改革与创新。面向未来,一是要面向我国第三步战略的高技术发展,二是面向知识经济与生物科技的新产业时代,要确立教育创新的战略目标,使教育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新人的培养。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教育要把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作为首要任务。邓小平论断:“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1982年,他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1985年,他强调要“教育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
综上所述,邓小平从科教一体论出发,形成科教发展理论,突出教育优先发展论,进而推进到科教创新论,完成了完整的科教理论。其理论内核,即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技术创新引发产业创新——教育创新实现新人的培养。这样一个内在关联的理论内容,就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学习与把握邓小平科教理论体系,无论对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成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还是对深入开展教育改革,以实现人的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疑有着根本性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033.html
在邓小平的理论中,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而教育,又是科技发展的前提。1977年8月,他明确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 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 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1978年,他更明确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他还具体分析道:“科研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万,苏联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拥有的不很多。”他设想:“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邓小平的思想非常明确: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根本,是基础。
优化发展教育,是邓小平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早在他第一次复出工作的1975年,他便尖锐指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1985年,他又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照搬西方国家19世纪或20世纪用过的传统模式,而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里最关键的一着,便是将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既加快经济发展,又有效地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发展。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将教育提到优先发展的关键地位,并以教育的发展带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总体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最后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
三、科教创新论
创新,是邓小平科教发展论的灵魂。科技发展论的逻辑推演,便是科教创新论。科教创新,也是邓小平对当代高科技产业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现实所作的新的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具体体现”这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以江泽民为首的新一代中央领导确立科教兴国战略与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国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邓小平始终以战略家的眼光注视着当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面对7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他敏锐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这就有了对于时代的基本判断。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21世纪也是我国“三步走”战略中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高科技将在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发挥根本的作用。因此,科教兴国,实质上要以高科技兴国。邓小平明确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他要求:“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热情鼓动“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
邓小平强调我们发展的高科技必须是“自己的高科技”。1986 年3月,王大珩等几位科学家提出关于开展高技术研究的建议,邓小平立即批示:“此事宜作决断,不可拖延。”我国即开始实施“863 ”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
高科技本质上就是创新科技。这一理论要点邓小平作了全面深入的揭示。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这里,邓小平用“伟大的革命”、“新的飞跃”、“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等概念,明确、深刻而充分地揭示了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的特色。他并且敏锐地注意到:“高技术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 ”这就揭示了高技术创新及其对产业创新的意义。1991年,邓小平题词号召:“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就将科技创新付诸于经济社会的实践。
科技创新必然要求教育创新。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以后,风尘仆仆回到北京,于5月22日又到首钢视察, 听取汇报后,语重心长地说出“关键在换脑筋”这句寓意深邃的话。“换脑筋”,即打破旧框框,换上新观念,去除旧意识,换上新思维。而这一关键,还是在教育。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 “三个面向”是他根据国际新技术革命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针对我国教育同现代化建设严重不适应的实际提出的。“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提出的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邓小平教育创新的理论出发点。首先是面向现代化。教育要面对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的需求,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必须立足于改革与创新。面向世界,就是面对世界全面发展的高新技术,面向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就是面对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变革与教育产业发展,归根结底,要使我国的教育全面地改革与创新。面向未来,一是要面向我国第三步战略的高技术发展,二是面向知识经济与生物科技的新产业时代,要确立教育创新的战略目标,使教育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新人的培养。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教育要把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作为首要任务。邓小平论断:“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1982年,他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1985年,他强调要“教育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此后,培养“四有新人”被明确写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和有关决议,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有理想、有道德,是人品与人格的培养;有文化,强调的是智力的开发——“智力开发是很重要的”;守纪律,是法制观念的养成。培养“四有新人”,是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最终的归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与新时代的知识经济对人的发展要求相接洽了。
综上所述,邓小平从科教一体论出发,形成科教发展理论,突出教育优先发展论,进而推进到科教创新论,完成了完整的科教理论。其理论内核,即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技术创新引发产业创新——教育创新实现新人的培养。这样一个内在关联的理论内容,就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学习与把握邓小平科教理论体系,无论对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成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还是对深入开展教育改革,以实现人的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疑有着根本性的理论指导意义。
《科教一体,重视发展和创新 ——学习邓小平关于科教事业理论的几点体会(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