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
却是邓小平运用他的经济理论的方法论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所得出的必然结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从这一点出发,要求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从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和目的入手来解决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于是我们看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甚至公有制都不是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和目的,它们都是社会主义要发挥它的基本功能和要达到的目的的手段或条件,即便是公有制,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但这个目的也不是终极的本质上的东西。社会主义运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公有制这些手段干什么呢?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当然发展生产力就有一个改革传统体制而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有了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谈得上消除两极分化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可见,邓小平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他的着眼点或者思想所向并不在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构的本身是个什么样子,而在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功能和目的是什么以及从这个基本功能和目的出发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制度结构,这才是最关键和最本质的东西。所以,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十分重大,它为我们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功能和目的出发,如何选择和确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结构和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目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概括的,它没有突出和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结构本身,原因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结构,同公有制一样,也是变动的,是根据生产力的要求不断地采取相应的形式,很难说它们在某一个时期所具有的特定形式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突出和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构应具有的功能和应该去实现的目的,把它们看作更为本质的东西,是第一位的东西,具有深刻的含义。实际上,制度结构是从属于并服务于这种功能和目的,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为了实现这种功能和目的,才去构建并在实践中决定取舍选择何种制度结构的。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却不是这样,它是把制度结构本身看作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或者说把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看作最本质的东西,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其结果当然是追求公有制越大、越公、越纯越好,而根本不管它们对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这种教训真是太深刻了。特别是当把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结构看成是唯一的正宗模式时,就阻止了人们任何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运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方法论来选择和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结构,既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改革不断深化探索的过程。20年来在改革中出现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以及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选择和构建的制度结构,今后这种选择和构建还会更加多样化,更加丰富多彩。那么什么是衡量选择和构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构的评价标准呢?按照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的思维逻辑,这个判断的价值标准只能是“三个有利于”。
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怎样?这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解决的又一个重大问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等同起来,把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等同起来;同时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把资本主义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这种传统的理论上的定势思维曾经统治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基本内涵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从这个根本点出发,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改革设想、实施方案和政策举措都要大胆地去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2]就是说,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法应该是灵活的,多种多样的。运用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分析上述所谓的“等同”论和“对立”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 ]在这里,邓小平用“不等于”否定了“等同”论和“对立”论,把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作为经济手段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分开来,澄清了许多人的模糊认识,从而为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又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中心位置,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如果把某种属于“经济手段”、“具体形式”范畴的东西,硬是等同于基本制度,就会因害怕损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既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又指出“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于是我们就看到,纯粹属于生产力范畴的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不存在姓“资”和姓“社”的问题;既属于生产力范畴又属于一般生产关系范畴的社会化管理方法,原则上都是可以为我所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可以在改换其本质内容以后,将其具体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为我所用。一句话,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都可以大胆采用,而不要让姓“资”和姓“社”来缚住自己的头脑以致裹足不前。
用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分析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和具体形式,又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示。如果跳出传统的经济理论的定势思维,就会看到这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形式的联系是:一方面生产关系本质内容依赖于其具体形式来实现,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又受本质内容的制约和决定。生产关系究竟应当采取怎样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虽然受到生产关系制度结构基本特征的制约,但归根结底决定于能否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形式的区别是:一定本质内容的生产关系,它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本质内容不同的生产关系,它的具体组织形式可以是相同的。另外,一种既定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其具体形式可以随具体实现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生产关系的内容变化了,但它的具体形式也可以不变或基本不变。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选择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是有着广阔的选择空间和操作方式
从以上可以看出,运用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在研究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上,仍然坚持的是从公有制的功能、目的要求出发来为公有制选择适当的具体组织和实现形式,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的选择。因为公有制要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只有寻找它的具体组织和实现形式,才能完成这种结合。原因是传统的公有制如国有制,本身属于单一利益主体,和市场经济的法则相悖的,只有从产权制度的改革入手,使其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例如,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股权多元化,才能使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可见,进行所有制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和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个关键步骤。显然,在这里只有将它们看作是经济手段,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把它们和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本身区别开来,才能为改革的深化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使一些人从姓“资”和姓“社”的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法的局限性,切实在观念上树立经济体制的多样性、可变性和可选择性;看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共性,以及在实践上的可沟通性和可借鉴性,特别是不要忽视在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方面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研究。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一个囊括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的体系。前面涉及的几个方面,仅是用其方法论通过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例如,矛盾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发展分析方法,还有关于共性与个性、质量与数量、内因和外因等分析方法,不一而足。这些方法都贯穿在整个《邓小平文选》之中,通读全卷,可以感到邓小平理论和其方法论是娴熟地结合在一起的;作为方法论更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历史价值,因而不 《试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063.html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概括的,它没有突出和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结构本身,原因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结构,同公有制一样,也是变动的,是根据生产力的要求不断地采取相应的形式,很难说它们在某一个时期所具有的特定形式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突出和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构应具有的功能和应该去实现的目的,把它们看作更为本质的东西,是第一位的东西,具有深刻的含义。实际上,制度结构是从属于并服务于这种功能和目的,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为了实现这种功能和目的,才去构建并在实践中决定取舍选择何种制度结构的。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却不是这样,它是把制度结构本身看作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或者说把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看作最本质的东西,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其结果当然是追求公有制越大、越公、越纯越好,而根本不管它们对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这种教训真是太深刻了。特别是当把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结构看成是唯一的正宗模式时,就阻止了人们任何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运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方法论来选择和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结构,既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改革不断深化探索的过程。20年来在改革中出现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以及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选择和构建的制度结构,今后这种选择和构建还会更加多样化,更加丰富多彩。那么什么是衡量选择和构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构的评价标准呢?按照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的思维逻辑,这个判断的价值标准只能是“三个有利于”。
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怎样?这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解决的又一个重大问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等同起来,把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等同起来;同时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把资本主义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这种传统的理论上的定势思维曾经统治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基本内涵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从这个根本点出发,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改革设想、实施方案和政策举措都要大胆地去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2]就是说,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法应该是灵活的,多种多样的。运用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分析上述所谓的“等同”论和“对立”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 ]在这里,邓小平用“不等于”否定了“等同”论和“对立”论,把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作为经济手段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分开来,澄清了许多人的模糊认识,从而为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又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中心位置,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如果把某种属于“经济手段”、“具体形式”范畴的东西,硬是等同于基本制度,就会因害怕损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既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又指出“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于是我们就看到,纯粹属于生产力范畴的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不存在姓“资”和姓“社”的问题;既属于生产力范畴又属于一般生产关系范畴的社会化管理方法,原则上都是可以为我所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可以在改换其本质内容以后,将其具体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为我所用。一句话,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都可以大胆采用,而不要让姓“资”和姓“社”来缚住自己的头脑以致裹足不前。
用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分析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和具体形式,又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示。如果跳出传统的经济理论的定势思维,就会看到这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形式的联系是:一方面生产关系本质内容依赖于其具体形式来实现,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又受本质内容的制约和决定。生产关系究竟应当采取怎样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虽然受到生产关系制度结构基本特征的制约,但归根结底决定于能否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形式的区别是:一定本质内容的生产关系,它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本质内容不同的生产关系,它的具体组织形式可以是相同的。另外,一种既定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其具体形式可以随具体实现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生产关系的内容变化了,但它的具体形式也可以不变或基本不变。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选择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是有着广阔的选择空间和操作方式
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运用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在研究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上,仍然坚持的是从公有制的功能、目的要求出发来为公有制选择适当的具体组织和实现形式,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的选择。因为公有制要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只有寻找它的具体组织和实现形式,才能完成这种结合。原因是传统的公有制如国有制,本身属于单一利益主体,和市场经济的法则相悖的,只有从产权制度的改革入手,使其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例如,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股权多元化,才能使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可见,进行所有制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和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个关键步骤。显然,在这里只有将它们看作是经济手段,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把它们和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本身区别开来,才能为改革的深化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使一些人从姓“资”和姓“社”的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法的局限性,切实在观念上树立经济体制的多样性、可变性和可选择性;看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共性,以及在实践上的可沟通性和可借鉴性,特别是不要忽视在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方面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研究。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一个囊括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的体系。前面涉及的几个方面,仅是用其方法论通过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例如,矛盾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发展分析方法,还有关于共性与个性、质量与数量、内因和外因等分析方法,不一而足。这些方法都贯穿在整个《邓小平文选》之中,通读全卷,可以感到邓小平理论和其方法论是娴熟地结合在一起的;作为方法论更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历史价值,因而不 《试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