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
【关 键 词】邓小平理论/经济/方法论/世界观
【 正 文 】
一
邓小平经济理论囊括了许多重要的经济观点,不仅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引导我国现代化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那么这诸多新鲜的观点为什么在以前很少有人涉及到呢?包括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理论家也没有探索清楚。其中的原因固然可以列举出许多条来,但我认为一个基本的原因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有他独树一帜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什么呢?它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亦指关于这种方法的理论。黑格尔第一次指出哲学方法论的特殊性质,把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的方法论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认为方法论取决于世界观,两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但应当承认同是马克思主义者,同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但不同的人在方法论的运用上却表现出千差万别来,从而对革命或建设的影响便迥然不同。一个理论体系的观点和它的方法论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学习它的许多精采论说的时候,不要忘记作者阐发这些观点时所运用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作为观察和认识问题的方式、手段,作为一把犀利的解剖刀,往往比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更重要;那些观点和结论有时会随着地点、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失去它往日的光彩,但方法论却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在新的变化了的环境下,运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不断地解决新问题,从而又可以创造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来。方法论之所以在变化着的新情况下不断具有开拓新答案的活力,乃是由于方法论本身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经验的积累,也在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着自己。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与研究自然科学的具体方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前者需要高度的抽象力,后者则更多地注重工具的改进和实验操作,但就方法论对它们的意义来说却是一样至关重要的。
方法论和具体的理论观点相比,是更重要、更具实质性的东西。恩格斯是这样总体评价和把握马克思的整个学说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 ]恩格斯的论述在今天也同样适用于邓小平理论。当着我们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经济理论的诸多观点时,不要忘记掌握其更具实质性的东西——方法论,才能更好地在未知领域开拓创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二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总体上说是他一贯坚持和运用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邓小平重新考虑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出路时,在方法论上又将其进一步概括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针对文革期间的思想僵化提出来的,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敢于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正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根本方法和根本观点。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2 ]他还进一步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3]
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结构,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因为中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因而也是市场经济不发达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最大弊端,就在于看不到这些,离开了现实,“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 ]一个深刻的原因,就是在处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和中国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上,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不是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又从实际出发补充和修正理论,赋予理论以新鲜的内容、活的生命力,而是主观地要实际生活去适应理论,自认为是百分之百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际却成了教条主义,这就完全把二者的关系弄颠倒了。其结果,在中国造成了长达20年(1958—1978年)的社会经济停滞不前,而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则导致了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灭顶之灾。
邓小平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同他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分不开的。在任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上,有的人把它奉为教条生搬硬套,有的人则把它贬之为空想抛弃,邓小平与这两种态度根本不同,他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又指出不能“照抄照转照搬”。在这里,邓小平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理论。一方面,从历史的发展趋势上确认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然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从现实出发着重指出中国社会主义还只是处在自身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就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对这个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从而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是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存事实出发,特别是看到欧美国家尤其是英国已经形成和发展成熟的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矛盾日趋激烈,鉴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就要爆炸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他们的理论既是科学的,又是高度抽象的这也就决定了在实践中,他们的理论是指南,而不是可以简单直接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模式。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多次说过谁想从他们的理论中去寻找现成的答案,只是一种梦想。事实上,我们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只能看到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大致的推测,描绘出一个基本的轮廓,而找不到社会主义的具体发展进程和组织结构的细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提出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失的观点,更是与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邓小平在称赞1984年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时说:“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3 ]这是指文件上讲的要发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以后他又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3 ]显然如果“照抄照转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成结论,我们就不可能搞市场经济,也就断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中国虽然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阶段,但是绝对不可能超越商品经济,因而也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这也就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因而也是市场来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原因。从这里可以看到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因而也是市场经济理论巧妙地运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高超的方法论思想,从中也可以看到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三
怎样认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这样的概括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是没有的, 《试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063.html
【 正 文 】
一
邓小平经济理论囊括了许多重要的经济观点,不仅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引导我国现代化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那么这诸多新鲜的观点为什么在以前很少有人涉及到呢?包括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理论家也没有探索清楚。其中的原因固然可以列举出许多条来,但我认为一个基本的原因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有他独树一帜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什么呢?它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亦指关于这种方法的理论。黑格尔第一次指出哲学方法论的特殊性质,把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的方法论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认为方法论取决于世界观,两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但应当承认同是马克思主义者,同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但不同的人在方法论的运用上却表现出千差万别来,从而对革命或建设的影响便迥然不同。一个理论体系的观点和它的方法论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学习它的许多精采论说的时候,不要忘记作者阐发这些观点时所运用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作为观察和认识问题的方式、手段,作为一把犀利的解剖刀,往往比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更重要;那些观点和结论有时会随着地点、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失去它往日的光彩,但方法论却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在新的变化了的环境下,运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不断地解决新问题,从而又可以创造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来。方法论之所以在变化着的新情况下不断具有开拓新答案的活力,乃是由于方法论本身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经验的积累,也在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着自己。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与研究自然科学的具体方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前者需要高度的抽象力,后者则更多地注重工具的改进和实验操作,但就方法论对它们的意义来说却是一样至关重要的。
方法论和具体的理论观点相比,是更重要、更具实质性的东西。恩格斯是这样总体评价和把握马克思的整个学说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 ]恩格斯的论述在今天也同样适用于邓小平理论。当着我们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经济理论的诸多观点时,不要忘记掌握其更具实质性的东西——方法论,才能更好地在未知领域开拓创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二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总体上说是他一贯坚持和运用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邓小平重新考虑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出路时,在方法论上又将其进一步概括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针对文革期间的思想僵化提出来的,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敢于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正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根本方法和根本观点。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2 ]他还进一步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3]
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结构,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因为中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因而也是市场经济不发达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最大弊端,就在于看不到这些,离开了现实,“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 ]一个深刻的原因,就是在处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和中国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上,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不是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又从实际出发补充和修正理论,赋予理论以新鲜的内容、活的生命力,而是主观地要实际生活去适应理论,自认为是百分之百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际却成了教条主义,这就完全把二者的关系弄颠倒了。其结果,在中国造成了长达20年(1958—1978年)的社会经济停滞不前,而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则导致了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灭顶之灾。
邓小平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同他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分不开的。在任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上,有的人把它奉为教条生搬硬套,有的人则把它贬之为空想抛弃,邓小平与这两种态度根本不同,他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又指出不能“照抄照转照搬”。在这里,邓小平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理论。一方面,从历史的发展趋势上确认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然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从现实出发着重指出中国社会主义还只是处在自身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就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对这个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从而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是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存事实出发,特别是看到欧美国家尤其是英国已经形成和发展成熟的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矛盾日趋激烈,鉴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就要爆炸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他们的理论既是科学的,又是高度抽象的这也就决定了在实践中,他们的理论是指南,而不是可以简单直接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模式。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多次说过谁想从他们的理论中去寻找现成的答案,只是一种梦想。事实上,我们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只能看到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大致的推测,描绘出一个基本的轮廓,而找不到社会主义的具体发展进程和组织结构的细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提出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失的观点,更是与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邓小平在称赞1984年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时说:“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3 ]这是指文件上讲的要发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以后他又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3 ]显然如果“照抄照转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成结论,我们就不可能搞市场经济,也就断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中国虽然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阶段,但是绝对不可能超越商品经济,因而也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这也就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因而也是市场来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原因。从这里可以看到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因而也是市场经济理论巧妙地运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高超的方法论思想,从中也可以看到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三
怎样认
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总受到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困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改革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新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断出现。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这些新出现的制度结构还是社会主义经济范畴的东西吗?值得注意的是,怀疑甚至指责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本质的人,更加关注的似乎不是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这个基本事实,而是对传统体制是否改变以及改变到什么程度。由于着眼点不同,也就是思想方法不同,对改革开放深化的进程看法就很不一致,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看法上也迥然不同。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这样的概括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是没有的, 《试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