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的拨乱反正 ——一种社会学解读


的政治路线”,提出了错误的思想路线,叫作“两个凡是”。两个凡是的实质是无条件肯定毛泽东所做的一切,特别是维护“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两个凡是”导致“文化大革命”后两年的徘徊不前,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粉碎‘四人帮’以后还有两年徘徊,因为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搞‘两个凡是’,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注:《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1页。) 
当时,“两个凡是”成为束缚人们思想、阻碍拨乱反正的最大障碍。要进行其它拨乱反正,必须进行这个思想理论上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带头担当此重任的不是别人,正是还处于“批邓”阴影笼罩之下的邓小平。1977年4月10日他写信给党中央, 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注:《“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9 页。)这里,很清楚,邓小平提出的准确地而不是歪曲地、完整地而不是割裂地对待毛泽东思想,与“两个凡是”是根本对立的。采取这样的态度,才能真正恢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糟蹋得面目全非的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捍卫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这一斗争使邓小平再次赢得了全党的信任,在叶剑英、李先念等老同志的支持下,华国锋终于同意邓小平复出工作。1977年7月, 中国共产党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所以,两年徘徊期,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而言的;而对邓小平本人来说,拨乱反正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他说,粉碎“四人帮”以后“三年来拨乱反正,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是非常巨大的,估计不足是错误的”。(注: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2页。)上述正本清源,是邓小平在两年徘徊期中做的富有成效的主要的拨乱反正工作。 
1978~1982年——展开期中的拨乱反正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1975年开始的拨乱反正的结果,又是此后全面拨乱反正的展开。 
首先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离不开如何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现在讲拨乱反正,就是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0页。)我们看到,无论是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判,他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注:《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0页。)的论断,他提倡和支持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也无论是他关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的讲话,等等,都没有离开这一点。这方面的拨乱反正,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历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破除对毛泽东的神化和个人崇拜,既充分肯定他对中国历史的巨大功绩,又如实指出了他晚年的严重错误,把认识转到对毛泽东思想准确、完整加以理解的轨道上来,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没有这样的拨乱反正,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就难以起步,对外开放也无从谈起。 
其次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邓小平把这看作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他说:“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 版, 第141页。) 
正是在这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中,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的同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说:“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 
也正是在这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中,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邓小平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接着,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按照邓小平的意见,专门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在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同时,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 
再次是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邓小平根据历史转折的新要求,提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逐步调整和充实各级领导班子,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实行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邓小平指出,“这也是拨乱反正”。他说:“选人要选好,要选贤任能。选贤任能这个话就有德才资的问题。贤就是德,能无非是专业化、知识化,有实际经验,身体能够顶得住。这次我们让多余的或者身体不好的老同志退休、离休,或者换到适当的位置(我说的适当位置就是荣誉职务了),什么人来接替?人一定要选好。……最关键的问题是选比较年轻的。当然,可能有个过渡,一两年内,部长还要岁数大一点的同志当,特别是刚精简以后。这是很明白的一个道理。国务院机构缩小,部委的权力就要加大,部委又要加大企业、事业单位的权力。这也是拨乱反正。”(注:《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0页。) 
林彪、“

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混乱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造成了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上的混乱,还造成了经济、教育、科技、管理等各部门和东南西北及城乡等各地区的混乱,不仅混淆了重大的历史是非,制造了遍于国中的冤假错案,还强化了种种压制人们积极性、阻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措施,不仅人为地激化了许许多多原有的社会矛盾,还制造了为数众多类似派性的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等等。因此,平反冤假错案,清理重大的历史是非,落实各项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政策,等等,也都是不同形式、不同方面的拨乱反正。 
全面的拨乱反正在1982年基本完成。它为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起步,在十二大以后的全面展开,创造了必要条件。 
不错,邓小平的拨乱反正主要是一个政治命题,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学味很浓的命题。第一,即使从“拨乱反正”这样的词句上也可以看出,它没有离开治乱兴衰这一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学的主导思想;第二,它包含着中外社会学、中外社会思想的两个经久不衰的主题:秩序和进步。就秩序来说,一方面追求大治、有序,一方面避免动乱、失序;就进步而言,一方面追求兴盛、发展,一方面避免衰败、停滞。因此,拨乱反正、重建秩序,拨乱反正、实现发展,一句话,在社会运行的两个方向——横向和纵向,摆脱恶性运行(大乱),进到中性运行,争取达到良性运行(大治),这是邓小平提出拨乱反正的应有之义。 
邓小平拨乱反正成功原因简析 
首先,找准“乱”的原因,他对我国社会陷入十年动乱的原因、对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兴到衰的原因,站在政治的高度,在宏观上作了长时间的深入思考。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在江西这3 年4个月的放逐生活中,在这些住“牛棚”的岁月里,他获得了一生中难得的充裕的时间,冷静思考,专心研读。1986年9 月当他谈到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时说:“那件事,看起来是

《邓小平的拨乱反正 ——一种社会学解读(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10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