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
【关 键 词】邓小平/共同富裕/“两个大局”/战略构想
【 正 文 】
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个全局性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在80年代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因此,全面地领会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对于贯彻实施中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关于允许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这一思想,是邓小平依据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的。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既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一项基本的、重大的政策,也是新时期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思路,同时是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波浪式发展前进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首先断然拒绝把贫穷与社会主义划等号,而把社会主义与富裕联系起来。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人们讲社会主义时只能奢谈穷而耻言富。对社会主义的“左”的认识,形成了贫穷等于社会主义、富裕等于资本主义的思维定势,把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发达的物质文明看成是导致资本主义的罪恶渊薮。邓小平尖锐地批评了这种“左”的认识,他反复强调,“致富不是罪过”(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5页。)。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在《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的谈话中又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4~265页。)邓小平把富裕看成是社会主义的特点,视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就为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提供了一个前提。
社会主义要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绝非意味着也不可能是平均富裕和同步富裕,而只能是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发展起来,先走向富裕。1984年11月9日,邓小平会见意大利共产党书记处书记巴叶塔时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邓小平还明确指出:“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6页。)在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劳动者之间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不可能做到同时、同步、同等富裕,摆脱贫穷、走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就要先发展起来,先走向富裕,国家在政策上也给予一定的扶持,为有条件的地区先富快富创造必要的条件。一部分地区先富快富,提供了整个国家走向富裕的示范与榜样,使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积累起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带动与帮助其他地区,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争当先富、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发展格局。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快富,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邓小平说:“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他强调:“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6页。)邓小平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因此,在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的时候,一定要把归宿点放在全体人民、整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共同富裕上,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在致富道路上先富带后富。邓小平强调:“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一方面,先富起来的地区所开创致富之路、所积累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奔向共同富裕起借鉴作用;另一方面,先富起来的地区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和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经济,先富起来的地区要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对后发展地区提供援助和支持,带动后发展地区也走向共同富裕。
二、“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基本内容
在允许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上,邓小平1988年正式提出了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共富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278页。)
1.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是一个大局
东部沿海地区与内地中西部地区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设施以及完完备的设备、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具备率先发展的良好的基础,发展比中西部地区的条件更成熟一些。而中西部地区限于自身的条件,要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同步发展,时机不成熟,国家也缺乏提供较大支持的财力。因此,在发展选择上,先东后西显然是一条捷径,只有突出东部沿海地区重点,增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打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基础,才能尽快增强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才有条件更好地带动与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使全国所有的地区都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两个大局”战略
实际上,从新时期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具体设计并组织实施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1979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肯定了广东省委提出的兴办出口加工区的意见,并命名为经济特区。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带动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邓小平予以充分肯定:“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52页。)1984年初,为了扩大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邓小平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邓小平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158.html
【 正 文 】
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个全局性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在80年代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因此,全面地领会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对于贯彻实施中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关于允许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这一思想,是邓小平依据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的。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既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一项基本的、重大的政策,也是新时期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思路,同时是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波浪式发展前进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首先断然拒绝把贫穷与社会主义划等号,而把社会主义与富裕联系起来。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人们讲社会主义时只能奢谈穷而耻言富。对社会主义的“左”的认识,形成了贫穷等于社会主义、富裕等于资本主义的思维定势,把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发达的物质文明看成是导致资本主义的罪恶渊薮。邓小平尖锐地批评了这种“左”的认识,他反复强调,“致富不是罪过”(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5页。)。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在《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的谈话中又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4~265页。)邓小平把富裕看成是社会主义的特点,视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就为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提供了一个前提。
社会主义要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绝非意味着也不可能是平均富裕和同步富裕,而只能是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发展起来,先走向富裕。1984年11月9日,邓小平会见意大利共产党书记处书记巴叶塔时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邓小平还明确指出:“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6页。)在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劳动者之间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不可能做到同时、同步、同等富裕,摆脱贫穷、走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就要先发展起来,先走向富裕,国家在政策上也给予一定的扶持,为有条件的地区先富快富创造必要的条件。一部分地区先富快富,提供了整个国家走向富裕的示范与榜样,使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积累起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带动与帮助其他地区,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争当先富、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发展格局。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快富,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邓小平说:“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他强调:“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6页。)邓小平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因此,在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的时候,一定要把归宿点放在全体人民、整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共同富裕上,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在致富道路上先富带后富。邓小平强调:“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一方面,先富起来的地区所开创致富之路、所积累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奔向共同富裕起借鉴作用;另一方面,先富起来的地区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和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经济,先富起来的地区要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对后发展地区提供援助和支持,带动后发展地区也走向共同富裕。
二、“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基本内容
在允许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上,邓小平1988年正式提出了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共富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278页。)
1.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是一个大局
东部沿海地区与内地中西部地区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设施以及完完备的设备、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具备率先发展的良好的基础,发展比中西部地区的条件更成熟一些。而中西部地区限于自身的条件,要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同步发展,时机不成熟,国家也缺乏提供较大支持的财力。因此,在发展选择上,先东后西显然是一条捷径,只有突出东部沿海地区重点,增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打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基础,才能尽快增强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才有条件更好地带动与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使全国所有的地区都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两个大局”战略
构想中的第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
实际上,从新时期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具体设计并组织实施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1979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肯定了广东省委提出的兴办出口加工区的意见,并命名为经济特区。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带动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邓小平予以充分肯定:“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52页。)1984年初,为了扩大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邓小平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邓小平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