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另一面
艾的今天产生的“反全球化”运动,有助于我们廓清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看到世界经济繁荣背后隐藏着的严重社会问题和危机。同时,有可能使新一轮“全球化”的主导国进行反省,从而对国际国内政策作出较大的调整,使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轨道发展,从而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但是,“反全球化”并未解决全球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积极意义也就仅仅在于提出了问题而已。尽管有些反全球化观点切中了要害,但却不能提出建设性方案,或不具有可行性,因而其局限性是明显的。且不说“反全球化”运动依然难以形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统一组织和共同纲领,且不说“反全球化”者并未真正从全球的角度而只是从其自身狭隘的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也不说“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形式除了频频以黑客身份攻击西方国家的官方网站外,就是带有暴力倾向的街头示威甚至冲突活动,单从“反全球化”者提出的诸如“全球化要具有人性”、“世界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国家”等口号,我们就不难发现“反全球化”者仍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心存幻想。这是“反全球化”运动存在的最大问题。
今天我们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有点类似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的使用对社会带来的冲击。机器的使用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却造成大量工人的失业。面对这种社会不公正,英国各地出现了捣毁机器的浪潮,此乃工人阶级不成熟的表现。马克思认为,造成工人灾难的不是机器,而是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因为机器的使用就其本身来说是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使用延长劳动日;因为机器本身减少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使用提高劳动强度……。”[10]新一轮“全球化”只是由于其明显地带有西方强权主导的意味才导致了问题重重,因为这种全球化“不过是重新恢复资本主义那种既是国际的、更是跨国的原始使命,把疆界和国家、传统和民族统统踩在脚下,迫使一切更加服从唯一的价值规律。”[11](P274)因而可以说,新一轮的“全球化”仍不过是500年来西方扩张运动的一种继续,是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跨国垄断资产利益的全球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打破垄断资产阶级对新一轮“全球化”的垄断,全球化就永无宁日。对于这一点,古巴共产党政治局委员拉蒙·巴拉格尔的论述十分精辟:“资本主义是一种没有能力解决各种重大社会问题的制度……资本主义很明显是这样一种政治制度:科学越发达,生产力越高,它所制造的贫穷和社会差别也就越多越大。”故要真正解决新一轮“全球化”中产生的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彻底埋葬资本主义制度,而不能对其抱有幻想。
不仅如此,在当前“反全球化”运动的乐章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由于“反全球化”者良莠不齐,其目标也千差万别,因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的反全球化力量难以汇合,更别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反全球化”力量的融合了。尤为值得深思的是:每当美国国会有人提出不给中国正常贸易提案或其他制裁中国经济的议案时,表示支持的往往却是美国的各种工会组织(他们往往也是“反全球化”的力量),主张开展对华正常贸易的往往是美国大公司的经理或董事长(他们往往是全球化的支持力量)。这似乎与我们习惯的阶级分析正好相反,然而这岂不是从一定意义上正好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力量的融合“难于上青天”吗!
或许正因为当今的“反全球化”运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对全球化的制衡意义是有限的,但它毕竟吹响了反对由西方主导的新一轮“全球化”的号角,其对全球化的促进意义也不可磨灭。
四、“反全球化”运动的未来
综观“反全球化”运动,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它必将逐渐走向成熟的全球化。
首先,从行动方式上看,将由目前的情绪化和暴力倾向逐渐走向理性化。《环球》杂志一位多年来跟踪报道“反全球化”的记者说,“没有法律、没有秩序、没有理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热那亚8国首脑会议上,有些“反全球化”者已对同伴的暴力行为表示遗憾与反省。因此,随着“反全球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及阶段性成果的取得,“反全球化”者必将进一步对其斗争形式进行反省,努力寻求既能扩大影响又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斗争形式,带有一定暴力倾向的街头示威甚至冲突活动将会逐渐减少,并推动“反全球化”运动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最终走上一条理性化与法制化的轨道。
其次,从组织形式上看,将由目前分散的组织走向较严格的组织网络协同化。目前的“反全球化”组织虽在运动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总体上看,不同的“反全球化”组织在协同作战上仍存在较大问题,尚缺乏一个能够把各个组织有机协调起来的机构。随着“反全球化”运动的深入,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组织必将走上更加紧密的联合之路,形成真正全球化的“反全球化”运动。
倘“反全球化”运动果真能变得如此的话,那么,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交互推进中,“反全球化”运动将会发挥更加有效的制衡作用,必使“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汇成理性的合力,相商演好全球化这台大戏,在共生中走向光明彼岸。
收稿日期:2002-11-22
【参考文献】
[1] 杨中强.全球化的不平之音——当前“反全球化”运动透视[J].当代思潮,2002,(1).
[2] 覃莉.他们,反的是什么?——反全球化运动扫描[J].海外星云,2001,(24).
[3] 安南.我们人民:21世纪联合国的作用(中文版)[J].联合国,2000-04-03.
[4] 人民日报,1998-10-10.
[5] 参考消息,2000-06-26.
[6] 唐任伍.论全球化带来的两极分化及其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
[7] 福布斯,2000-10-09.
[8] 汉斯-彼得,马丁,等.全球化陷阱[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9] 李志宁.环境问题:人类头一件大事[J].中国国情国力,1999,(3).
[10] 沈骥如.如何看待反全球化浪潮[J]
[11] 雅克·阿克.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175.html
但是,“反全球化”并未解决全球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积极意义也就仅仅在于提出了问题而已。尽管有些反全球化观点切中了要害,但却不能提出建设性方案,或不具有可行性,因而其局限性是明显的。且不说“反全球化”运动依然难以形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统一组织和共同纲领,且不说“反全球化”者并未真正从全球的角度而只是从其自身狭隘的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也不说“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形式除了频频以黑客身份攻击西方国家的官方网站外,就是带有暴力倾向的街头示威甚至冲突活动,单从“反全球化”者提出的诸如“全球化要具有人性”、“世界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国家”等口号,我们就不难发现“反全球化”者仍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心存幻想。这是“反全球化”运动存在的最大问题。
今天我们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有点类似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的使用对社会带来的冲击。机器的使用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却造成大量工人的失业。面对这种社会不公正,英国各地出现了捣毁机器的浪潮,此乃工人阶级不成熟的表现。马克思认为,造成工人灾难的不是机器,而是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因为机器的使用就其本身来说是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使用延长劳动日;因为机器本身减少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使用提高劳动强度……。”[10]新一轮“全球化”只是由于其明显地带有西方强权主导的意味才导致了问题重重,因为这种全球化“不过是重新恢复资本主义那种既是国际的、更是跨国的原始使命,把疆界和国家、传统和民族统统踩在脚下,迫使一切更加服从唯一的价值规律。”[11](P274)因而可以说,新一轮的“全球化”仍不过是500年来西方扩张运动的一种继续,是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跨国垄断资产利益的全球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打破垄断资产阶级对新一轮“全球化”的垄断,全球化就永无宁日。对于这一点,古巴共产党政治局委员拉蒙·巴拉格尔的论述十分精辟:“资本主义是一种没有能力解决各种重大社会问题的制度……资本主义很明显是这样一种政治制度:科学越发达,生产力越高,它所制造的贫穷和社会差别也就越多越大。”故要真正解决新一轮“全球化”中产生的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彻底埋葬资本主义制度,而不能对其抱有幻想。
不仅如此,在当前“反全球化”运动的乐章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由于“反全球化”者良莠不齐,其目标也千差万别,因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的反全球化力量难以汇合,更别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反全球化”力量的融合了。尤为值得深思的是:每当美国国会有人提出不给中国正常贸易提案或其他制裁中国经济的议案时,表示支持的往往却是美国的各种工会组织(他们往往也是“反全球化”的力量),主张开展对华正常贸易的往往是美国大公司的经理或董事长(他们往往是全球化的支持力量)。这似乎与我们习惯的阶级分析正好相反,然而这岂不是从一定意义上正好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力量的融合“难于上青天”吗!
或许正因为当今的“反全球化”运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对全球化的制衡意义是有限的,但它毕竟吹响了反对由西方主导的新一轮“全球化”的号角,其对全球化的促进意义也不可磨灭。
四、“反全球化”运动的未来
综观“反全球化”运动,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它必将逐渐走向成熟的全球化。
首先,从行动方式上看,将由目前的情绪化和暴力倾向逐渐走向理性化。《环球》杂志一位多年来跟踪报道“反全球化”的记者说,“没有法律、没有秩序、没有理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热那亚8国首脑会议上,有些“反全球化”者已对同伴的暴力行为表示遗憾与反省。因此,随着“反全球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及阶段性成果的取得,“反全球化”者必将进一步对其斗争形式进行反省,努力寻求既能扩大影响又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斗争形式,带有一定暴力倾向的街头示威甚至冲突活动将会逐渐减少,并推动“反全球化”运动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最终走上一条理性化与法制化的轨道。
其次,从组织形式上看,将由目前分散的组织走向较严格的组织网络协同化。目前的“反全球化”组织虽在运动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总体上看,不同的“反全球化”组织在协同作战上仍存在较大问题,尚缺乏一个能够把各个组织有机协调起来的机构。随着“反全球化”运动的深入,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组织必将走上更加紧密的联合之路,形成真正全球化的“反全球化”运动。
倘“反全球化”运动果真能变得如此的话,那么,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交互推进中,“反全球化”运动将会发挥更加有效的制衡作用,必使“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汇成理性的合力,相商演好全球化这台大戏,在共生中走向光明彼岸。
收稿日期:2002-11-22
【参考文献】
[1] 杨中强.全球化的不平之音——当前“反全球化”运动透视[J].当代思潮,2002,(1).
[2] 覃莉.他们,反的是什么?——反全球化运动扫描[J].海外星云,2001,(24).
[3] 安南.我们人民:21世纪联合国的作用(中文版)[J].联合国,2000-04-03.
[4] 人民日报,1998-10-10.
[5] 参考消息,2000-06-26.
[6] 唐任伍.论全球化带来的两极分化及其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
[7] 福布斯,2000-10-09.
[8] 汉斯-彼得,马丁,等.全球化陷阱[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9] 李志宁.环境问题:人类头一件大事[J].中国国情国力,1999,(3).
[10] 沈骥如.如何看待反全球化浪潮[J]
.前线,2001,(11)
[11] 雅克·阿克.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