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探析
【关 键 词】邓小平理论/西部大开发/政策分析
【 正 文 】
邓小平同志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是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而提出的,其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以笔者之见,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其政策支持主要涉及下述十一个方面:
一、观念是动力
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着因循守旧、安贫乐道、小富即安的思想。此外,平均主义及山沟意识浓厚,“坐、等、靠、要”依赖心理和懒惰思想严重。如果不及时改变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西部地区就难以敞开门户,难以走进商品经济大潮,更不会积极参与竞争,走向世界。可见,“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西部大开发更无希望。
因此,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2〕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 确定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实践可以证明:观念是否先进直接推动或阻碍着地方对中央政策的落实和执行。东部沿海地区,在近代以来商品经济思想很活跃,易于接受现代思想意识,开拓精神和劳动致富观念很强。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这些省区能抓住机遇,尽早、尽快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充分利用国家给予它们的各种优惠政策,在劳动人事管理和工资制度等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政策,极大地激励着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之相比,广大内陆省区则显得思想保守,尤其是西部地区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劳动人事管理及工资制度,各种保守观念和思想禁锢还很多,许多地方至今仍在“坐、等、靠、要”,不敢或不愿大胆地改革。长此以往,直接造成了如今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效率的东西部差异。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3〕,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顺利展开。由此意义上说, 观念问题确实是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前途和命运的动力问题。
为此应进一步要求西部各省区,彻底冲破“左”的思想和传统的“山沟意识”的禁锢,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从封闭狭隘的自我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自觉地参与国内经济及世界经济大循环,把开放与开发统一起来,把开放作为开发的动力源泉,以谋求西部跨世纪的腾飞。
二、科技是关键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本质上是科技进步的过程,没有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就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事实上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早已明确:科技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从落后经济到先进经济的加速器。西部落后地区摆脱贫困和落后的重要条件,必须是着力于加速科技进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引领自己的经济。因为“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4〕就不可能实施西部大开发, 也就不可能有西部的“四个现代化”。
科技发展到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西部地区科技力量又到底如何呢?单就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比例来看,除少数地区外,人才相对偏少,人才集中度很低,以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为例,1992年三省区在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和科技情报文献机构中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平均每万人拥有1.44人、1.55人、1.76人,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数(4.16人)的34.6%、37.2%、42.1%;而同年,每万人拥有的在大中型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人员数,分别为5.15、2.85、3.25人,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数(7.56%)的68.1%、37.7%、42.9%。因此,当前摆在西部285000000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就是如何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如何有效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以笔者愚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择定若干重点省分和城市,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西部地区的亮点和希望。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地,科技人才群落式的集中,基础设施及其它条件相对完善,已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以这些城市现有的力量为基础,再加上国家的扶持,可以努力使其技术产业立足于开辟广阔的内陆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第二、要把西部企业发展同科技进步结合起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引进高科技,推动企业在技术上档次、上水平,加快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步伐。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联合或直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购进技术专利,或与科研单位联合办厂,对方以技术入股,或开展来料加工、装配,来样生产,还可实行农工联合,以实现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第三、西部地区在发展和运用不同类型的技术时,除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外,尤其要注重经济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确立适宜的先进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战略,一般来说,这种适用的先进技术无疑是以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主体,但并非是要在所有部门、行业、领域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对有些地区、部门、行业来说,采用中级技术甚至初级技术,是为客观条件所限定,并能取得经济的较快增长和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因而也是一种适用的先进技术。在此,笔者还刻意强调,在西部大开发中,盲目追求“跳跃式”“追赶型”发展,极易造成现有技术资源流失。
总之,要建立西部地区积极有效的科技推广体系,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以求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科技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5〕
三、人才是源泉
西部大开发的兴衰成败取决于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6 〕西部大开发战略,必将变得空洞无物。
当前,缺乏人才是西部开发更为突出的问题。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状况难以遏制。在一些地区,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力和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学生及技术管理人员迁入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区,形成了规模浩大的“民工潮”、“打工潮”,他们大都是有冒险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在进入到东部地区后,除直接满足了当地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外,还为这些地方的发展竞争注入了活力,通过城市化中的集聚效应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以这样讲,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特别是开放地区,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思路、新办法,技术的不断创新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人才迁移。与此同时,这一现象使西部人才流失、匮乏,经济发展陷于“人才”瓶颈。
故能否改变向东“飞”、“流”的趋势,从根本上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成功与否。按照邓小平同志的“中央权威”理论的提示
《邓小平理论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探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284.html
【 正 文 】
邓小平同志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是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而提出的,其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以笔者之见,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其政策支持主要涉及下述十一个方面:
一、观念是动力
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着因循守旧、安贫乐道、小富即安的思想。此外,平均主义及山沟意识浓厚,“坐、等、靠、要”依赖心理和懒惰思想严重。如果不及时改变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西部地区就难以敞开门户,难以走进商品经济大潮,更不会积极参与竞争,走向世界。可见,“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西部大开发更无希望。
因此,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2〕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 确定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实践可以证明:观念是否先进直接推动或阻碍着地方对中央政策的落实和执行。东部沿海地区,在近代以来商品经济思想很活跃,易于接受现代思想意识,开拓精神和劳动致富观念很强。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这些省区能抓住机遇,尽早、尽快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充分利用国家给予它们的各种优惠政策,在劳动人事管理和工资制度等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政策,极大地激励着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之相比,广大内陆省区则显得思想保守,尤其是西部地区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劳动人事管理及工资制度,各种保守观念和思想禁锢还很多,许多地方至今仍在“坐、等、靠、要”,不敢或不愿大胆地改革。长此以往,直接造成了如今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效率的东西部差异。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3〕,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顺利展开。由此意义上说, 观念问题确实是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前途和命运的动力问题。
为此应进一步要求西部各省区,彻底冲破“左”的思想和传统的“山沟意识”的禁锢,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从封闭狭隘的自我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自觉地参与国内经济及世界经济大循环,把开放与开发统一起来,把开放作为开发的动力源泉,以谋求西部跨世纪的腾飞。
二、科技是关键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本质上是科技进步的过程,没有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就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事实上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早已明确:科技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从落后经济到先进经济的加速器。西部落后地区摆脱贫困和落后的重要条件,必须是着力于加速科技进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引领自己的经济。因为“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4〕就不可能实施西部大开发, 也就不可能有西部的“四个现代化”。
科技发展到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西部地区科技力量又到底如何呢?单就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比例来看,除少数地区外,人才相对偏少,人才集中度很低,以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为例,1992年三省区在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和科技情报文献机构中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平均每万人拥有1.44人、1.55人、1.76人,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数(4.16人)的34.6%、37.2%、42.1%;而同年,每万人拥有的在大中型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人员数,分别为5.15、2.85、3.25人,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数(7.56%)的68.1%、37.7%、42.9%。因此,当前摆在西部285000000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就是如何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如何有效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以笔者愚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择定若干重点省分和城市,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西部地区的亮点和希望。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地,科技人才群落式的集中,基础设施及其它条件相对完善,已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以这些城市现有的力量为基础,再加上国家的扶持,可以努力使其技术产业立足于开辟广阔的内陆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第二、要把西部企业发展同科技进步结合起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引进高科技,推动企业在技术上档次、上水平,加快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步伐。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联合或直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购进技术专利,或与科研单位联合办厂,对方以技术入股,或开展来料加工、装配,来样生产,还可实行农工联合,以实现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第三、西部地区在发展和运用不同类型的技术时,除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外,尤其要注重经济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确立适宜的先进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战略,一般来说,这种适用的先进技术无疑是以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主体,但并非是要在所有部门、行业、领域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对有些地区、部门、行业来说,采用中级技术甚至初级技术,是为客观条件所限定,并能取得经济的较快增长和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因而也是一种适用的先进技术。在此,笔者还刻意强调,在西部大开发中,盲目追求“跳跃式”“追赶型”发展,极易造成现有技术资源流失。
总之,要建立西部地区积极有效的科技推广体系,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以求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科技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5〕
三、人才是源泉
西部大开发的兴衰成败取决于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6 〕西部大开发战略,必将变得空洞无物。
当前,缺乏人才是西部开发更为突出的问题。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状况难以遏制。在一些地区,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力和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学生及技术管理人员迁入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区,形成了规模浩大的“民工潮”、“打工潮”,他们大都是有冒险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在进入到东部地区后,除直接满足了当地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外,还为这些地方的发展竞争注入了活力,通过城市化中的集聚效应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以这样讲,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特别是开放地区,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思路、新办法,技术的不断创新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人才迁移。与此同时,这一现象使西部人才流失、匮乏,经济发展陷于“人才”瓶颈。
故能否改变向东“飞”、“流”的趋势,从根本上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成功与否。按照邓小平同志的“中央权威”理论的提示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初级阶段(5—10年), 可以依靠中央政府的行政调配来初步解决西部人才问题。因为短期内,让占全国内陆面积56.8%的广大西部地区营造一个自由舒适密切配合的开发环境,尤其是软环境,这是违背经济规律和相当冒进的。况且好环境的营造需要好的领导人,做到“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7〕,留住优秀人才。 自然,如果始终靠行政手段来维持,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西部开发的人才问题应该是一个长远战略规划问题。“现在要聚精会神把长远规划搞好,长远规划的关键,是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8〕体制改革和战略规划为人才竞争做好准备。 对于西部省区来说,应从劳动用工制度和城市体制改革入手,着眼于长远规划,逐步改善人才竞争环境,最大可能地留住人才,同时注意从东部引入人才。
《邓小平理论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