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然取代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在某种意义上说, 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前夜”,它所造成的世界性生产体系、金融体 系、知识体系和管理体制,为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初 级阶段的全球化必然为高级阶段的全球化即共产主义的全球化所取代,资本主义文明模 式必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所超越。
二、实践思维方式与高级阶段全球化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取代资本主义文明模式是必然趋势,但并非自然趋势。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的构筑是人类文明史上暂新的事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的关系不只是时间上的前后“替代关系”,更主要的是空间上的同时“并存关系”,而 且从总体讲,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社会主义是一个改革和 创新的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必须扬弃资本主义文明模式,实现思 维方式的飞跃,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系统地推进社会文明进程, 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一)超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和发展实践的思维方式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与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是需要首先明 晰的问题。任何文明观都是某种世界观的体现,而世界观实质上就是哲学思维方式。哲 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社会文明观的不同,以往的文明模式依赖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 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则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
古代人认为,外在的神秘的客观力量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对客体力量盲目崇拜,因而 产生了以追求绝对真理、永恒本质为目标的前定论的思维方式,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而近代人则认为自己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征服者、压迫者,人类可以摆脱自然与社会 的任何限制,对主体力量盲目崇拜,使之成为一种先验的外在的权威力量,成为另一种 “先在的本质”,这同样陷入了由预设的本质去解释现存世界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以 这种思维方式为指导,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资本主义文明模式便应运而生。马克思恩格 斯则立足于时代特征,开创了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了社会文明观的科学变革。马 克思恩格斯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具体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 存在方式。这一过程内含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客体的主体化过程。人来自自然存 在,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需要不断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变自身,这即客 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二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够突破自然 与社会的限制,改变周围的环境,按照自己的需求、目的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这即 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实践就是上述两方面的统一过程。“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 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1995年版,第55页。)。只有建立在实践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明观,才能克 服其他文明观的局限性,指导全球化步入正途。
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中,全球化表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 规律”,即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球化运作遵循、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合 目的”,即指全球化进程合乎其主体的价值需求。满足主体的需求,必须扬弃传统的需 求观,代之以全面的需求理念。随着社会进步,人的价值选择是全面的,既有物质环境 的需求,又有精神环境的需求;既有政治环境的需求,又有生态环境的需求。只有各方 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否则,只能造成“单向度 ”的片面发展的人。同时,这里的“主体”,并不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所指向的少 数人,而是主张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全球化主体观。全球化的主体总体上分为:个体 主体即个人,群体主体即民族、阶级等社会集团,社会主体即个体与群体的总和。在当 代,我们既要关注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的发展,又要关注社会主体的发展。任何个体与 群体要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必须提倡与实行代内主体平等思想,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 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而且,当代人的发展必须惠及后代或至少不应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要改善和优化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代际平等。
(二)克服狭隘的文明内涵观,系统地推进人类文明进程
对于文明的内涵,在不同的文明模式中有不同的界定。囿于将主体的力量抽象化、终 极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资本主渝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将文明的内涵局限于经济的增 长,以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评判社会发展的惟一标准。因此,资本 主义文明的发展,是不协调的、无序的,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空虚、经济的繁荣和道德 的堕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共存并生的。社会主义文明模式则植根于 社会实践之中,视人类文明为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四大要素构成 的系统,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文明系统中,诸要素均具有特定的职能作用,并遵循 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其中,生态文明是前提,物质文明是基础,制度文明是保障,精神 文明是主导。只有
三、正确处理全球化进程中的辩证关系
当代全球化是一个内在地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有一元化,又 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既具有开放的性质, 又内含独立自主的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从而顺利推 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第一,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辩证关系。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当代全球化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全球化的最 大好处是实现了世界资源的最优配置,为各国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提供了 条件。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本国资本、生产要素的缺口,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产业演进 、技术进步、制度创新都是非常有利的。我们要坚持并深化对外开放,以积极的态度迎 接挑战,融入全球化进程,化解全球化带给社会主义发展的负面影响。
对外开放并不是依附于别人,而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对外开放能提高 自力更生的能力,而自力更生则又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基础。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不 能像一些国家那样完全依靠对外贸易发展自己,也不能受制于全球化中的西方战略,甘 居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底部;不能无条件地接受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而要根据自己的 国情,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第二,正确处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关系。
全球化存在着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全球化具有世界性,国际组织尤 其是跨国组织的作用前所未有地增大,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跨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357.html
二、实践思维方式与高级阶段全球化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取代资本主义文明模式是必然趋势,但并非自然趋势。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的构筑是人类文明史上暂新的事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的关系不只是时间上的前后“替代关系”,更主要的是空间上的同时“并存关系”,而 且从总体讲,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社会主义是一个改革和 创新的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必须扬弃资本主义文明模式,实现思 维方式的飞跃,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系统地推进社会文明进程, 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一)超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和发展实践的思维方式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与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是需要首先明 晰的问题。任何文明观都是某种世界观的体现,而世界观实质上就是哲学思维方式。哲 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社会文明观的不同,以往的文明模式依赖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 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则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
古代人认为,外在的神秘的客观力量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对客体力量盲目崇拜,因而 产生了以追求绝对真理、永恒本质为目标的前定论的思维方式,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而近代人则认为自己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征服者、压迫者,人类可以摆脱自然与社会 的任何限制,对主体力量盲目崇拜,使之成为一种先验的外在的权威力量,成为另一种 “先在的本质”,这同样陷入了由预设的本质去解释现存世界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以 这种思维方式为指导,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资本主义文明模式便应运而生。马克思恩格 斯则立足于时代特征,开创了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了社会文明观的科学变革。马 克思恩格斯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具体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 存在方式。这一过程内含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客体的主体化过程。人来自自然存 在,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需要不断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变自身,这即客 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二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够突破自然 与社会的限制,改变周围的环境,按照自己的需求、目的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这即 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实践就是上述两方面的统一过程。“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 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1995年版,第55页。)。只有建立在实践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明观,才能克 服其他文明观的局限性,指导全球化步入正途。
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中,全球化表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 规律”,即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球化运作遵循、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合 目的”,即指全球化进程合乎其主体的价值需求。满足主体的需求,必须扬弃传统的需 求观,代之以全面的需求理念。随着社会进步,人的价值选择是全面的,既有物质环境 的需求,又有精神环境的需求;既有政治环境的需求,又有生态环境的需求。只有各方 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否则,只能造成“单向度 ”的片面发展的人。同时,这里的“主体”,并不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所指向的少 数人,而是主张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全球化主体观。全球化的主体总体上分为:个体 主体即个人,群体主体即民族、阶级等社会集团,社会主体即个体与群体的总和。在当 代,我们既要关注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的发展,又要关注社会主体的发展。任何个体与 群体要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必须提倡与实行代内主体平等思想,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 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而且,当代人的发展必须惠及后代或至少不应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要改善和优化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代际平等。
(二)克服狭隘的文明内涵观,系统地推进人类文明进程
对于文明的内涵,在不同的文明模式中有不同的界定。囿于将主体的力量抽象化、终 极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资本主渝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将文明的内涵局限于经济的增 长,以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评判社会发展的惟一标准。因此,资本 主义文明的发展,是不协调的、无序的,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空虚、经济的繁荣和道德 的堕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共存并生的。社会主义文明模式则植根于 社会实践之中,视人类文明为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四大要素构成 的系统,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文明系统中,诸要素均具有特定的职能作用,并遵循 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其中,生态文明是前提,物质文明是基础,制度文明是保障,精神 文明是主导。只有
诸要素全面而协调地发展,社会文明才能得以有序推进。
三、正确处理全球化进程中的辩证关系
当代全球化是一个内在地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有一元化,又 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既具有开放的性质, 又内含独立自主的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从而顺利推 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第一,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辩证关系。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当代全球化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全球化的最 大好处是实现了世界资源的最优配置,为各国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提供了 条件。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本国资本、生产要素的缺口,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产业演进 、技术进步、制度创新都是非常有利的。我们要坚持并深化对外开放,以积极的态度迎 接挑战,融入全球化进程,化解全球化带给社会主义发展的负面影响。
对外开放并不是依附于别人,而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对外开放能提高 自力更生的能力,而自力更生则又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基础。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不 能像一些国家那样完全依靠对外贸易发展自己,也不能受制于全球化中的西方战略,甘 居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底部;不能无条件地接受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而要根据自己的 国情,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第二,正确处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关系。
全球化存在着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全球化具有世界性,国际组织尤 其是跨国组织的作用前所未有地增大,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跨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