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意向性理论及其当代研究意义
对世界的因果关系应当以某种系统的方式协调一致,这对于意向性发挥作用是很重要的,也对我们在世界的生存是很重要的。二者协调一致的形式就是意向的因果性(意向的因果关系)。这种形式的因果性与台球互相碰撞的因果性非常不同:原因和结果作用的方式为要么原因是结果的一种表示,要么结果是原因的一种表示,因而它们起因果作用。
更确切地说,如果x引起y,那么x和y处于一种因果关系之中.当且仅当(1)要么x是一种意向状态或事件,y是x的满足条件(或它的组成部分)。(2)要么y是一种意向状态或事件,x是v的满足条件(或它的组成部分)。(3)女口果是(1),那么x的意向内容就是在其下x引起y的一个因果相关层面;如果是(2),那么y的意向内容就是在其下y引起x的一个因果相关的层面。
意向因果关系对于人的行动的说明将具有决定性意义。说明一个行动就是去说明它的原因,它的原因就是心理状态。这些状态或者通过导致意向的事实推理或者通过意向自身涉及到行动。有的意向状态如感知,记忆和意向是在原因方面具有自我指称性的;而信念和愿望则不具有此特征。而且,每一个具有适应方向的自我指称性状态都有一个因果方向。以视觉感知为例,若我看到猫在席子上,那么只有在“猫在席子上”这件事引起了我看到该情形(从世界一心灵的一个方向)的时候,我才看到了这事物如何真实存在的方式(获得了心灵一世界的适应方向);而在意图行动中,箭头就倒过来了,只有我行动成功(心灵一世界的因果方向)的时候,我才成功地达到了“拿到书架顶端的书”这一意图(达到了世界一心灵的适应方向)。
5.意向性与背景。意向性背景又称“背景假说”,是塞尔意向性理论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是与意向性网络的概念相联系的。塞尔认为:“没有人从来就只有一种意向,一种自身孤零零的意向。”任何意向状态只是作为一个其他意向状态之网的一个部分起作用的,而整个意向之网又是以不属于意向状态的人的能力为背景的。因此,所谓意向性背景就是一套能力、才能、倾向、习惯、性情、不言而喻的预设前提、方法以及相应的文化。
关于背景的论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6]:(1)意向状态不是自主地起作用。它们不孤立地决定满足条件;(2)每个意向状态起作用都需要其他意向状态的网络。满足条件只是相对于网络决定的;(3)网络本身也相对于一系列背景能力起作用;(4)这些背景能力不是也不能被看作更多的意向状态,或任何特定意向状态内容的一部分;(5)同样的意向内容,相对于不同的背景可以决定不同的满足条件,而相对于一些背景它什么也决定不了。
因此,塞尔假定能力背景本身不是网络的一部分,或者说,整体网络都需要背‘景,因为网络的元素不是自我解释、自我应用的。网络本身不是背景包括的一系列能力,而是意向状态。
意向性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没有无感知的行动,也没有无行动的感知;第二,意向性发生在行动与感知的协调流之中,背景则是该协调流采纳形式的可能性条件;第三,意向性倾向于上升到背景能力的层面;第四,在较高层面的意向行动中的所有自发的协助行动都只不过是意向的。例如,我们说话时不需要注意嘴的动作,但嘴的动作却是有意向做的;第五,当有意向内容时,背景才展现。虽然背景本身不是意向的,但背景的任何展现,都只有当有意向行为、感知、思想等意向现象时才能展现。
此外,塞尔还认为我们的理性思维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背景能力。我们所有的意向性状态,信念、希望、恐惧等等,只有在能够使我们应付世界的方法和能力的背景下才能像它们实际那样起作用。
6.集体意向性。集体意向性(collectiveintentionality)是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又一个重要思想,也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塞尔在其生物学的自然主义的基础上,通过把个体意向性概念扩大为集体意向性从而把意识、心智、语言和社会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试图统一他的意向性理论、语言行为理论和社会实在的理论。所谓的集体意向性,即“我们——意向性”(We-intentionality).表达“我们意图……”按照塞尔的观点,集体意向性不能还原成个体的意向性,而是独立存在于我们的大脑。比如说,在一个交响乐团中,无论乐手个人是多么出色,仍然没有办法体现出交响乐的和谐一致。只有交响乐团一起演奏,每名乐手具有统一的集体意向性,才能保证演奏出来的音乐是交响乐。
集体意向性的关键要素在于共同做(想要,相信)某事的意义,而单一个体的意向性是从他们共同具有的集体的意向性中产生的。你要使人们合作,你就有集体的意向性,你要使人们共享他们的思想、情感等,你就有集体的意向性。正如一场足球赛上每个球员的“我”的进攻、防守、奔跑、抢球、射门动作;一个管弦乐队的演奏,在这里都会看到集体的意向性所起的作用,人们都有着共同的意向。在塞尔看来,这种集体意向性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一种能力,可以说人既有个体意向性同时也具有集体的意向性,而集体的意向性又不可还原为个体意向性再一次证明了人本来就有集体的意向性。
塞尔集体的意向性的提出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贡献。毫不夸张的说,正是人类拥有的集体意向性使我们生活的社会有了得以建构的可能,有了正常运行的可能,也使得我们人类在寻找共同对话和交流的平台解决冲突、矛盾。集体意向性概念与对社会实在的说明和建构有着直接的关联。按照塞尔的主张,自然的、物理的实在(如质量、力、引力和电压)是不依赖于人类心智而独立存在的;而社会的和制度性的实在(如货币、语言、婚姻、政府、大学、体育比赛等)则依赖于人类心智。塞尔认为,集体意向性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7.意向性与意识的关系。心灵的首要的和最根本的特征是意识性。按照朴素的看法,意识是人们最好理解的现象了。塞尔认为,意识和意向性之间有一种本质的联系:我们只有通过意识才能理解意向性。并非所有的意向状态都是有意识的,也并非所有意识状态都是有意向性的。有许多意向状态不是有意识的,但它们属于能够潜在地成为意识的那种情况。意识性和意向性之间的这种重叠不是偶然的。它们的关系是这样:无意识的大脑状态只有在原则上被认为是能够引起意识状态的限度内才能被理解为心理状态。例如,我相信奥巴马是美国总统这个信念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唯一能够使它们成为心理状态的事实就是:大脑状态中原 《塞尔意向性理论及其当代研究意义(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382.html
更确切地说,如果x引起y,那么x和y处于一种因果关系之中.当且仅当(1)要么x是一种意向状态或事件,y是x的满足条件(或它的组成部分)。(2)要么y是一种意向状态或事件,x是v的满足条件(或它的组成部分)。(3)女口果是(1),那么x的意向内容就是在其下x引起y的一个因果相关层面;如果是(2),那么y的意向内容就是在其下y引起x的一个因果相关的层面。
意向因果关系对于人的行动的说明将具有决定性意义。说明一个行动就是去说明它的原因,它的原因就是心理状态。这些状态或者通过导致意向的事实推理或者通过意向自身涉及到行动。有的意向状态如感知,记忆和意向是在原因方面具有自我指称性的;而信念和愿望则不具有此特征。而且,每一个具有适应方向的自我指称性状态都有一个因果方向。以视觉感知为例,若我看到猫在席子上,那么只有在“猫在席子上”这件事引起了我看到该情形(从世界一心灵的一个方向)的时候,我才看到了这事物如何真实存在的方式(获得了心灵一世界的适应方向);而在意图行动中,箭头就倒过来了,只有我行动成功(心灵一世界的因果方向)的时候,我才成功地达到了“拿到书架顶端的书”这一意图(达到了世界一心灵的适应方向)。
5.意向性与背景。意向性背景又称“背景假说”,是塞尔意向性理论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是与意向性网络的概念相联系的。塞尔认为:“没有人从来就只有一种意向,一种自身孤零零的意向。”任何意向状态只是作为一个其他意向状态之网的一个部分起作用的,而整个意向之网又是以不属于意向状态的人的能力为背景的。因此,所谓意向性背景就是一套能力、才能、倾向、习惯、性情、不言而喻的预设前提、方法以及相应的文化。
关于背景的论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6]:(1)意向状态不是自主地起作用。它们不孤立地决定满足条件;(2)每个意向状态起作用都需要其他意向状态的网络。满足条件只是相对于网络决定的;(3)网络本身也相对于一系列背景能力起作用;(4)这些背景能力不是也不能被看作更多的意向状态,或任何特定意向状态内容的一部分;(5)同样的意向内容,相对于不同的背景可以决定不同的满足条件,而相对于一些背景它什么也决定不了。
因此,塞尔假定能力背景本身不是网络的一部分,或者说,整体网络都需要背‘景,因为网络的元素不是自我解释、自我应用的。网络本身不是背景包括的一系列能力,而是意向状态。
意向性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没有无感知的行动,也没有无行动的感知;第二,意向性发生在行动与感知的协调流之中,背景则是该协调流采纳形式的可能性条件;第三,意向性倾向于上升到背景能力的层面;第四,在较高层面的意向行动中的所有自发的协助行动都只不过是意向的。例如,我们说话时不需要注意嘴的动作,但嘴的动作却是有意向做的;第五,当有意向内容时,背景才展现。虽然背景本身不是意向的,但背景的任何展现,都只有当有意向行为、感知、思想等意向现象时才能展现。
此外,塞尔还认为我们的理性思维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背景能力。我们所有的意向性状态,信念、希望、恐惧等等,只有在能够使我们应付世界的方法和能力的背景下才能像它们实际那样起作用。
6.集体意向性。集体意向性(collectiveintentionality)是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又一个重要思想,也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塞尔在其生物学的自然主义的基础上,通过把个体意向性概念扩大为集体意向性从而把意识、心智、语言和社会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试图统一他的意向性理论、语言行为理论和社会实在的理论。所谓的集体意向性,即“我们——意向性”(We-intentionality).表达“我们意图……”按照塞尔的观点,集体意向性不能还原成个体的意向性,而是独立存在于我们的大脑。比如说,在一个交响乐团中,无论乐手个人是多么出色,仍然没有办法体现出交响乐的和谐一致。只有交响乐团一起演奏,每名乐手具有统一的集体意向性,才能保证演奏出来的音乐是交响乐。
集体意向性的关键要素在于共同做(想要,相信)某事的意义,而单一个体的意向性是从他们共同具有的集体的意向性中产生的。你要使人们合作,你就有集体的意向性,你要使人们共享他们的思想、情感等,你就有集体的意向性。正如一场足球赛上每个球员的“我”的进攻、防守、奔跑、抢球、射门动作;一个管弦乐队的演奏,在这里都会看到集体的意向性所起的作用,人们都有着共同的意向。在塞尔看来,这种集体意向性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一种能力,可以说人既有个体意向性同时也具有集体的意向性,而集体的意向性又不可还原为个体意向性再一次证明了人本来就有集体的意向性。
塞尔集体的意向性的提出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贡献。毫不夸张的说,正是人类拥有的集体意向性使我们生活的社会有了得以建构的可能,有了正常运行的可能,也使得我们人类在寻找共同对话和交流的平台解决冲突、矛盾。集体意向性概念与对社会实在的说明和建构有着直接的关联。按照塞尔的主张,自然的、物理的实在(如质量、力、引力和电压)是不依赖于人类心智而独立存在的;而社会的和制度性的实在(如货币、语言、婚姻、政府、大学、体育比赛等)则依赖于人类心智。塞尔认为,集体意向性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7.意向性与意识的关系。心灵的首要的和最根本的特征是意识性。按照朴素的看法,意识是人们最好理解的现象了。塞尔认为,意识和意向性之间有一种本质的联系:我们只有通过意识才能理解意向性。并非所有的意向状态都是有意识的,也并非所有意识状态都是有意向性的。有许多意向状态不是有意识的,但它们属于能够潜在地成为意识的那种情况。意识性和意向性之间的这种重叠不是偶然的。它们的关系是这样:无意识的大脑状态只有在原则上被认为是能够引起意识状态的限度内才能被理解为心理状态。例如,我相信奥巴马是美国总统这个信念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唯一能够使它们成为心理状态的事实就是:大脑状态中原 《塞尔意向性理论及其当代研究意义(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