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思考
兴趣、忠实信仰、立下志向。远大理想的树立,标志着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本确立,体现了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也反映了社会价值标准的内化和个体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基本完成。
(四)行为性教学目标
邓小平理论是否“进头脑”,最终是要体现在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的。行为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行为性教学目标可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即遵从性行为、模仿性行为、习惯性行为和自觉性行为。
由上可知,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可按其内容的素质要求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行为等四个素质性教学目标;各项素质目标又可分解为各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目标。运用这一分类方法确定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和大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教学目标的意义在于:它使人们更清楚地明白了,传统的“满堂灌”和“我读讲稿你记笔记”的教学方法充其量训练了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而对学生急需提高的其他更重要的方面的素质没有丝毫益处。这一分类能够使“进头脑”教学目标准确、具体、精细,便于教师掌握,从而较好地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
三、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实现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这些要素在教学目标之下统一起来,为实现教学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
1.建立一支精干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目标的执行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他是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因此,邓小平理论进青年大学生的“头脑”必须首先进广大“两课”教师尤其是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师的头脑。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人生信仰、执着的政治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精深的专业理论和高超的教学能力来施加教育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邓小平理论教学效果的好坏,“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关键在教师。
2.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学生是邓小平理论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的施教对象。邓小平理论教学的结果最终要体现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因此,实现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在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学生是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针对青年一代身上所具有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求实意识和交际观念较强、价值观念呈多样性和多元化取向等特点,更多地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在比较中明是非、辨真伪的教学策略,力求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议,使学生不断地在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的循环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认识,提高自觉运用的能力。
3.教学内容力求“精”、“新”、“实”。教学内容是邓小平理论教学所要传递的基本教育信息。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与变化都是由于各种信息的输入引起的。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排除其他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干扰,是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重要信息条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不必(也不可能)片面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要本着“管用”的指导思想,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上下力气。我们所说的“新”是建立在“实”基础上的“新”,是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即要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新发展和新成果的角度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针对学生思考的焦点和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不采用回避或搪塞态度,应实事求是,善于运用最新的信息从全新的角度为学生解疑释惑。当然,也不能片面地理解“新”,为了“新”而“新”,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要正确把握“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各类形形色色假马克思主义的区别,这是一个原则的问题。对于那些宣传资本主义甚至封建主义的所谓“新思想”、“新流派”、“新思潮”等更应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而不是以欣赏的态度加以宣传。教学实践再三证明,学生喜欢的是有理论深度、观点鲜明且教学信息量丰富的课;而学生比较反感甚至厌烦的正是照本宣科,既嘴上无料,又脑中无料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有善于搜集、鉴别和选择各类教学信息的能力,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桶中的水又必须是新水、有益之水。
4.教学方法要“灵活”、“管用”。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软件”,是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呈现方式,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的方式。它是教学信息的载体,直接影响师生的沟通和教学信息的传输。教学方法的“灵活”,是指要区别不同的教学对象,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但绝对不是为了“活”而“活”,玩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在当前,由于个别教师不恰当地理解对多媒体使用的有关要求,过多过滥地使用声像资料,而又不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理论阐述和分析,课堂上学生热闹一阵,教学内容如同轻风般吹过,未能在学生头脑中存留任何痕迹。为了杜绝教学中低产出低效益现象的出现,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种类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式讲解与学生认知相结合;第二,概括式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第三,指导性讲解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第四,范例式讲解与学生模拟相结合;第五,学生实践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5.配置一流教学设备。教学设备是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的“硬件”,是师生互相传递邓小平理论信息的工具和媒体。它决定着邓小平理论教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直观化程度,是实现“进头脑”教学目标的技术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讲,改善教学设备条件,特别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效果的提高。
6.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影响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对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而社会大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至为重要。这些环境因素是青年大学生的重要信息来源,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同邓小平理论教学目标方向一致,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因此,聚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德育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384.html
(四)行为性教学目标
邓小平理论是否“进头脑”,最终是要体现在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的。行为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行为性教学目标可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即遵从性行为、模仿性行为、习惯性行为和自觉性行为。
由上可知,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可按其内容的素质要求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行为等四个素质性教学目标;各项素质目标又可分解为各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目标。运用这一分类方法确定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和大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教学目标的意义在于:它使人们更清楚地明白了,传统的“满堂灌”和“我读讲稿你记笔记”的教学方法充其量训练了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而对学生急需提高的其他更重要的方面的素质没有丝毫益处。这一分类能够使“进头脑”教学目标准确、具体、精细,便于教师掌握,从而较好地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
三、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实现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这些要素在教学目标之下统一起来,为实现教学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
1.建立一支精干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目标的执行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他是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因此,邓小平理论进青年大学生的“头脑”必须首先进广大“两课”教师尤其是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师的头脑。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人生信仰、执着的政治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精深的专业理论和高超的教学能力来施加教育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邓小平理论教学效果的好坏,“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关键在教师。
2.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学生是邓小平理论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的施教对象。邓小平理论教学的结果最终要体现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因此,实现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在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学生是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针对青年一代身上所具有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求实意识和交际观念较强、价值观念呈多样性和多元化取向等特点,更多地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在比较中明是非、辨真伪的教学策略,力求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议,使学生不断地在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的循环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认识,提高自觉运用的能力。
3.教学内容力求“精”、“新”、“实”。教学内容是邓小平理论教学所要传递的基本教育信息。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与变化都是由于各种信息的输入引起的。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排除其他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干扰,是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重要信息条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不必(也不可能)片面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要本着“管用”的指导思想,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上下力气。我们所说的“新”是建立在“实”基础上的“新”,是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即要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新发展和新成果的角度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针对学生思考的焦点和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不采用回避或搪塞态度,应实事求是,善于运用最新的信息从全新的角度为学生解疑释惑。当然,也不能片面地理解“新”,为了“新”而“新”,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要正确把握“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各类形形色色假马克思主义的区别,这是一个原则的问题。对于那些宣传资本主义甚至封建主义的所谓“新思想”、“新流派”、“新思潮”等更应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而不是以欣赏的态度加以宣传。教学实践再三证明,学生喜欢的是有理论深度、观点鲜明且教学信息量丰富的课;而学生比较反感甚至厌烦的正是照本宣科,既嘴上无料,又脑中无料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有善于搜集、鉴别和选择各类教学信息的能力,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桶中的水又必须是新水、有益之水。
4.教学方法要“灵活”、“管用”。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软件”,是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呈现方式,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的方式。它是教学信息的载体,直接影响师生的沟通和教学信息的传输。教学方法的“灵活”,是指要区别不同的教学对象,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但绝对不是为了“活”而“活”,玩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在当前,由于个别教师不恰当地理解对多媒体使用的有关要求,过多过滥地使用声像资料,而又不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理论阐述和分析,课堂上学生热闹一阵,教学内容如同轻风般吹过,未能在学生头脑中存留任何痕迹。为了杜绝教学中低产出低效益现象的出现,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种类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式讲解与学生认知相结合;第二,概括式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第三,指导性讲解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第四,范例式讲解与学生模拟相结合;第五,学生实践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5.配置一流教学设备。教学设备是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的“硬件”,是师生互相传递邓小平理论信息的工具和媒体。它决定着邓小平理论教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直观化程度,是实现“进头脑”教学目标的技术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讲,改善教学设备条件,特别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效果的提高。
6.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影响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对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而社会大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至为重要。这些环境因素是青年大学生的重要信息来源,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同邓小平理论教学目标方向一致,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因此,聚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德育
因素,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使理论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更好地结合,有利于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于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思考(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