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思考
【 正 文 】
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两课”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目前,“进课堂”、“进教材”这两项工作在各高校均已得到了较全面的落实,但“进头脑”却成了一个较难解决和评价的问题。怎样才是“进头脑”?怎样才能“进头脑”?这两个问题不真正得到解决,“进头脑”就只是一句空话。我们认为:邓小平理论“进头脑”这一重要课题必须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才能得到较圆满的解决。
一、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特点和功能
如果说,邓小平理论“进课堂”与“进教材”只是“三进”中必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话,那么“进头脑”才是邓小平理论“三进”的最终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表现为对受教育者素质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它通常和一定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一定学习水平相联系,具有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特点
第一,学科教育性。任何学科都具有教育性,但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高校“两课”比其他学科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更为直接地向青年大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第二,指向性。高校的邓小平理论教学有其特定的教学对象,即正在成长中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极为关心的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两课”尤其是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开设就是要使邓小平理论入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耳”和“脑”,最终外化为他们的报国之情和报国之行。深入研究和把握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尤其是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心理活动,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以避免对牛弹琴情况的发生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质、量的规定性。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确定,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规定了青年大学生知识、能力、品德和行为等素质发展的规格,是衡量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
第四,目标性。凡教学目标都对学生素质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它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但又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它和学生现有水平之间的适当差距,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动因。广大教师要根据国家提出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规格,通过对教学诸要素的有效组织和控制,有针对性地圆满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缩小国家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间的“落差”。
第五,主导性。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系统的基本控制要素。它决定着邓小平理论教学进展的方向。
第六,系统性。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是具有一定内在结构和层次的体系。它是高校教育总目标系统中的子目标系统,具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层次和整体功能。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既可以通过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构建的“两课”及其他相关课程向大学生全面渗透而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专门开设的“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系统讲授而进行。邓小平理论的专门讲授和全面渗透是相辅相成,互为呼应的,既突出了重点,又保证了政治理论教育的连贯性。
(二)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功能
这里所说的“功能”是指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有如下五项功能:
第一,规定和指示了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方向。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标是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和当代青年大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邓小平理论教学只有达到该目标的要求,才有实际的教育效果。偏离该目标的教学,即使不是徒劳无功,也是事倍功半。第二,揭示了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内容。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是对青年大学生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课程内容与学生素质的发展所具有的对应性决定了为促进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发展就需要相应开设某一方面的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两课”就是根据我国高等院校德育的总体要求设置的。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正是由于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素质发展要求,因而提示并规定了邓小平理论相关课程的一定内容。
第三,提示了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人的素质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不同,对素质发展的影响也不同。邓小平理论“三进”的要求,决定了课堂教学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基本形式,专有教材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基本依据,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确保一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以其对素质发展的较高要求而提示了邓小平理论教学应采取为当代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促使其综合能力相应得以提高的多种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
第四,提供了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评价教学的效果,主要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结果。如果效果与目标完全一致,就可认为达到了最优效果。因此,教学目标是学科评价的最主要标准。它不仅是教学终结性评价的标准,而且是教学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标准。只有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为标准的评价,才能实现对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有效控制。
第五,提供了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内在动力。
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标十分重要。从教学实践的意义上讲,“进头脑”教学目标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安排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
二、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知识性教学目标
这一目标主要是解决对邓小平理论的“知”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首要任务是向青年大学生传授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知识是认知活动的产物,是对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认识,表现为知觉、表象、概念、原理和法则等思维和心理形式,主要是由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原理构成的。根据青年大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和水平,可以把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知识性教学目标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基本层次:了解基本事实、掌握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一门学科领域内的事实、概念、观点、原理等各方面内容的组合方式。只有掌握一个学科的知识结构,才可能对各项知识的了解达到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程度,才真正掌握了该学科的精神实质,并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所以,掌握知识结构的教学目标,反映了知识系统化和教学系统化的要求。它是知识教学的终结性目标。
(二)能力性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能力是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另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能力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本领。它是人们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主观条件。能力的培养要以一定的知识教学为基础,同时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对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培养青年大学生具有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
(三)思想品德性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是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根本教学目标。这一目标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课程的德育性质。它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思想品德性教学可分为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四个层次:愿意接受、产生 《关于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384.html
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两课”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目前,“进课堂”、“进教材”这两项工作在各高校均已得到了较全面的落实,但“进头脑”却成了一个较难解决和评价的问题。怎样才是“进头脑”?怎样才能“进头脑”?这两个问题不真正得到解决,“进头脑”就只是一句空话。我们认为:邓小平理论“进头脑”这一重要课题必须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才能得到较圆满的解决。
一、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特点和功能
如果说,邓小平理论“进课堂”与“进教材”只是“三进”中必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话,那么“进头脑”才是邓小平理论“三进”的最终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表现为对受教育者素质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它通常和一定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一定学习水平相联系,具有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特点
第一,学科教育性。任何学科都具有教育性,但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高校“两课”比其他学科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更为直接地向青年大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第二,指向性。高校的邓小平理论教学有其特定的教学对象,即正在成长中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极为关心的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两课”尤其是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开设就是要使邓小平理论入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耳”和“脑”,最终外化为他们的报国之情和报国之行。深入研究和把握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尤其是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心理活动,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以避免对牛弹琴情况的发生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质、量的规定性。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确定,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规定了青年大学生知识、能力、品德和行为等素质发展的规格,是衡量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
第四,目标性。凡教学目标都对学生素质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它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但又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它和学生现有水平之间的适当差距,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动因。广大教师要根据国家提出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规格,通过对教学诸要素的有效组织和控制,有针对性地圆满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缩小国家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间的“落差”。
第五,主导性。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系统的基本控制要素。它决定着邓小平理论教学进展的方向。
第六,系统性。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是具有一定内在结构和层次的体系。它是高校教育总目标系统中的子目标系统,具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层次和整体功能。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既可以通过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构建的“两课”及其他相关课程向大学生全面渗透而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专门开设的“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系统讲授而进行。邓小平理论的专门讲授和全面渗透是相辅相成,互为呼应的,既突出了重点,又保证了政治理论教育的连贯性。
(二)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功能
这里所说的“功能”是指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有如下五项功能:
第一,规定和指示了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方向。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标是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和当代青年大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邓小平理论教学只有达到该目标的要求,才有实际的教育效果。偏离该目标的教学,即使不是徒劳无功,也是事倍功半。第二,揭示了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内容。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是对青年大学生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课程内容与学生素质的发展所具有的对应性决定了为促进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发展就需要相应开设某一方面的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两课”就是根据我国高等院校德育的总体要求设置的。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正是由于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素质发展要求,因而提示并规定了邓小平理论相关课程的一定内容。
第三,提示了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人的素质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不同,对素质发展的影响也不同。邓小平理论“三进”的要求,决定了课堂教学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基本形式,专有教材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基本依据,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确保一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以其对素质发展的较高要求而提示了邓小平理论教学应采取为当代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促使其综合能力相应得以提高的多种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
第四,提供了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评价教学的效果,主要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结果。如果效果与目标完全一致,就可认为达到了最优效果。因此,教学目标是学科评价的最主要标准。它不仅是教学终结性评价的标准,而且是教学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标准。只有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为标准的评价,才能实现对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有效控制。
第五,提供了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内在动力。
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标十分重要。从教学实践的意义上讲,“进头脑”教学目标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安排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
二、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知识性教学目标
这一目标主要是解决对邓小平理论的“知”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首要任务是向青年大学生传授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知识是认知活动的产物,是对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认识,表现为知觉、表象、概念、原理和法则等思维和心理形式,主要是由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原理构成的。根据青年大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和水平,可以把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知识性教学目标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基本层次:了解基本事实、掌握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一门学科领域内的事实、概念、观点、原理等各方面内容的组合方式。只有掌握一个学科的知识结构,才可能对各项知识的了解达到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程度,才真正掌握了该学科的精神实质,并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所以,掌握知识结构的教学目标,反映了知识系统化和教学系统化的要求。它是知识教学的终结性目标。
(二)能力性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能力是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另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能力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本领。它是人们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主观条件。能力的培养要以一定的知识教学为基础,同时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对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培养青年大学生具有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能力教学的总体目标。在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中,学生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邓小平理论知识的认知问题;第二,与邓小平理论学习内容有关的社会现实问题;第三,个人思想品德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逐步认识和解决,是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重要标志。尽管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关的特殊能力,但是无论何种能力都是由一些共同的基本能力要素所构成的。根据这些能力要素的水平可以判断能力的发展状况。
(三)思想品德性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是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根本教学目标。这一目标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课程的德育性质。它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思想品德性教学可分为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四个层次:愿意接受、产生 《关于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