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 正文

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运动


  国内对全球化的讨论正在深入。这一讨论一直存在不少热点和分歧。不同意见的讨论  与商榷,对理论研究大有裨益。应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来诠释全球化的内涵,考  察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全球化的讨论。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点一般有两层含义:人类不断打破地域、民族、制度、文化障碍  进行交往的进程;各国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机整体的进程与趋势。国内有学者认  为,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拓展了世界市场,揭开了全球化进程的序幕”,全球化进  程应与资本主义进程“属于同一过程”,因为两者有着“时间上的契合性与历史的同步  性”。(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  学》2001年第6期。)
  经济全球化进程究竟在何时启动,争论不少。其实,这应依据客观的历史与经济全球  化基本特征的出现而定。如果我们从世界文明史的进展及以上经济全球化的第一层定义  出发,那么很容易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不与资本主义进程同步。因为在世界文  明史的进程中,各民族打破地域、民族、制度、文化障碍,进行交往,并不是始自15世  纪的地理大发现。早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不同民族之间就采取各种方式相互交往。不  同民族之间相互交往,既包括和平方式,例如,不同民族间的产品贸易、外交和文化交  往;也包括战争方式,如掠夺、侵略和征服。马克思曾指出,“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  的交往形式”,应“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
  如果从以上经济全球化的第二层定义出发,以各国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机整体  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启动标志,那么同样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与资本主义进程不  同步的结论。因为各国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机整体,只有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  成时才有可能。而统一的商品、劳动力、资本的世界市场,直到工业革命进入高潮之时  的19世纪中叶才形成。既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直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时各国经济才  初步形成全球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才有可能启动,那么,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揭开  了全球化进程的序幕”的论点,就难以自圆其说。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内容十分丰富,贯穿在众多的专著中。但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代表性著作中有较集中的论  述。如果我们完整阅读这些文献,就会发现,马克思主要是在论及大工业的历史作用时  ,提出其“世界历史”观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论及机器大工业的伟  大历史作用时强调,是它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促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从  而把一切民族与国家联成一体,是“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一个文明国家  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  然经济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这段话的主语“  它”,应是机器大工业!但是,国内有的学者却认为,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可  得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的结论,因此,“世界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进  程相同,也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等同。(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这种理解与以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引文的意思以及全文内容的原意并不相符,因  为资本主义进程,并不能与机器大工业等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机器大工业发生前  ,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不是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  界历史”,而是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启动了“世界历史”。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工业  革命进入高潮时,“世界历史”发展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才启动  。可见,马克思关于由机器大工业启动的“世界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进程以及全球化  进程并不重合。总之,应依据世界文明史,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为指导,理顺资  本主义进程、“世界历史”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全球化问题的讨  论夯实基础。
  就全球经济的联系与制度安排而言,经济全球化进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中期,工业化进入高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全球化开始启动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西方少数工业化国家完全  依赖世界市场,大多数非工业化国家并不完全依赖世界市场,不少国家仍处于自给自足  的经济状态之中。因此,这一阶段的经济全球化程度较低。
  第二阶段。二战以后,新科技革命将工业化进程引向新高潮,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生  产力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提高,不但制度安排基本完成,包括国  际金融及国际贸易机构与体制建立并完善,而且经济全球化的物质载体已具备,跨国公  司大量涌现。但是东西方冷战与“两个平行市场”的存在,使这一阶段的经济全球化进  程严重受阻,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出现,充其量只出现了经济“半球  化”现象。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新科技革命进入信息革命时代,工业化社会向后  工业化社会转型。出现了全球的制度创新与扩散,以及跨国公司的更大规模的渗透,企  业经营国际化程度普遍提高,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资本的国际流动借助因特网而速度  空前、规模巨大,经济全球化程度空前提高。由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及亚洲一些  国家仍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边缘状态”,因此,至今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仍没有实  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仍然很漫长。
      二、经济全球化、“世界历史”与社会主义运动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运动,是全

球化讨论中的一个热点。有的国内学者认为,“‘  世界历史’或全球化”,“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历史根据”,(注:宋  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  期。)“是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与实践展开的条件”,“其发展趋势在根本上与社会主义  的趋势完全一致”,“并包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其基本论据是:
  (1)世界历史形成,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2)资本主义的“负面效应”与“世界历史的进步性”,将落后国家推向社会主义;
  (3)由于资本主

《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运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40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