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世界经贸温和复苏
0亿美元,也比2000年的3356亿美元大幅减少。同时,流入美国的国际资本也正在逐步减少对美国股市的新增投入。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字,2002年1月~7月,外国投资者购买美国市场公司股票的净值仅为387.31亿美元,为2001年同期水平的44.8%。
国际金融市场的另一个调整是货币汇率的变化。随着美国经济光环的逐渐退色,主要国家货币汇率体系正在发生新的调整。美元兑欧元汇率一度跌至2002年7月19日1欧元兑1.0156美元的低位,欧元正在实现其价值的回归;但是美元兑日元一度升至2002年2月8日的1美元兑134.77日元的高位。近期美元兑日元汇率有所下调,但是仍然处在较高水平。国际货币汇率体系调整的背景是与国际经济发展和股票市场的调整相一致的,也与国际资本的流动格局变化密切相关。然而由于欧元区,特别是日本经济目前仍然困难重重,国际资本无法找到另外一个更安全、投资收益更大的成熟市场,因此国际货币汇率体系动荡仍将继续。
国际经济和金融的另一风险来自拉美。这一地区一些主要国家对国外资金的依赖和自身金融体系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拉美地区金融危机不断的根源。拉美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外债负担日益沉重。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拉美债务危机爆发时,该地区的外债总额为3800亿美元,然而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拉美地区债务总额已达到7516亿美元之巨。这意味着拉美地区每年用于支付外债的资金接近1500亿美元,相当于该地区年外贸收入的30%左右。拉美地区的“债务综合症”并不是一朝一夕感染上的,是其多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失误使然,因此也决不可能指望能迅速加以解决。
3.货币政策调整空间有限,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弱化
2001年美联储连续11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至1.75%,达到近40年来的低点。美联储和格林斯潘运用利率政策工具成功保证了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获得了极大声誉。然而利率继续下调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其作用能有多大更值得考虑。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是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物价稳定,从目前情况看执行结果是成功的。但是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股市的持续下跌对经济发展的风险不容掉以轻心。以往的利率调整都对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和股票市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资本流入量大幅下降和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将会下降。
4.美国“双高”赤字问题: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和高财政赤字
美国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问题由来已久,2001年经常项目赤字达3934亿美元,外贸逆差更是达到4496亿美元。克林顿政府几经努力于1998年成功消灭财政赤字之后,由于布什上台以来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和增加军费开支,于9月30日结束的2002财政年度再次出现1590亿美元赤字。
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在可预见的时期之内,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仍然无可替代。尽管一般预计美国的对外贸易和经常项目赤字仍将呈扩大之势,但不至于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其前提是美国经济的良好表现和资本项目下的资金流入。然而财政赤字如果持续扩大则会对实体经济的运行和资金流动,从而也会对资本市场带来影响。
5.高失业下的复苏与通货紧缩
近期国际上在对世界经济形势分析预测当中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美国经济正在经历在高失业下的复苏;另一个是认为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通货紧缩时期。
2002年以来,尽管美国经济走出了短暂的衰退,但失业率却仍然居高不下。月度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失业率稳定在5.5%~6%范围内,9月份的数字为5.6%。
全球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低通胀时期。1994年~2001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年均为2.1%和15.7%,分别比1984年~1993年期间低2.1个和32.8个百分点。从近期看,2002年美国CPI月同比增长最高仅为1.7%,增速大幅放缓。欧元区通胀率始终稳定在欧洲央行所设定的2%左右的调控目标范围内,其中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等低于整个欧元区的数字。而日本则在近10年的经济不景气中进入通货紧缩。发展中国家通胀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国在数年的高通胀之后,也进入了一个物价低增长时期。
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仍然是脆弱的。一般而言,就业增长缓慢是经济增长乏力所决定的。一种对美国高失业的解释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上升了。但是目前美国的GDP增长速度显然低于其潜在增长水平,同时失业率也明显高于GDP迅速增长的1997年~2000年。因此,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就业问题,美国经济实现稳定复苏仍然是困难的。
全球性低通胀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球性部份产品,特别是半导体器材、电子通讯产品等生产能力过剩;二是部分发达国家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旺;三是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四是国际市场主要初级产品价格仍然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谷底徘徊。美国的高失业和全球性通胀低位运行都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同时也是经济增长乏力的必然结果。根据IMF的预测,2002年~2003年美国的失业率将继续有所上升,全球主要地区和国家的通货膨胀仍然将低位运行,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尽管将有所上升,但仍然为近年来的较低水平。
6.带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
在美国政府的大力促进之下,20世纪90年代以电子、通讯、生命、航天科技等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崛起有力促进了战后美国最长经济景气周期的形成,并有力推动了全球经济、贸易增长。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裂,美国经济增长水平已迅速下降,全球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和经济结构正在开始调整。在这一背景下,带动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动力还未出现。
世界经济GDP增长预测
2002 2003
世界
发达国家 1.3 2.3
美国 2.3 3.2
日本 -0.7 0.9
欧元区 1.0 2.2
德国 0.3 1.5
法国 1.6 3.0
英国 1.5 2.5
发展中国家 3.3 4.7
拉丁美洲 -0.9 2.8
阿根廷 -12.0 1.0
巴西 1.4 2.5
墨西哥 1.9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415.html
国际金融市场的另一个调整是货币汇率的变化。随着美国经济光环的逐渐退色,主要国家货币汇率体系正在发生新的调整。美元兑欧元汇率一度跌至2002年7月19日1欧元兑1.0156美元的低位,欧元正在实现其价值的回归;但是美元兑日元一度升至2002年2月8日的1美元兑134.77日元的高位。近期美元兑日元汇率有所下调,但是仍然处在较高水平。国际货币汇率体系调整的背景是与国际经济发展和股票市场的调整相一致的,也与国际资本的流动格局变化密切相关。然而由于欧元区,特别是日本经济目前仍然困难重重,国际资本无法找到另外一个更安全、投资收益更大的成熟市场,因此国际货币汇率体系动荡仍将继续。
国际经济和金融的另一风险来自拉美。这一地区一些主要国家对国外资金的依赖和自身金融体系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拉美地区金融危机不断的根源。拉美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外债负担日益沉重。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拉美债务危机爆发时,该地区的外债总额为3800亿美元,然而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拉美地区债务总额已达到7516亿美元之巨。这意味着拉美地区每年用于支付外债的资金接近1500亿美元,相当于该地区年外贸收入的30%左右。拉美地区的“债务综合症”并不是一朝一夕感染上的,是其多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失误使然,因此也决不可能指望能迅速加以解决。
3.货币政策调整空间有限,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弱化
2001年美联储连续11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至1.75%,达到近40年来的低点。美联储和格林斯潘运用利率政策工具成功保证了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获得了极大声誉。然而利率继续下调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其作用能有多大更值得考虑。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是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物价稳定,从目前情况看执行结果是成功的。但是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股市的持续下跌对经济发展的风险不容掉以轻心。以往的利率调整都对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和股票市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资本流入量大幅下降和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将会下降。
4.美国“双高”赤字问题: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和高财政赤字
美国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问题由来已久,2001年经常项目赤字达3934亿美元,外贸逆差更是达到4496亿美元。克林顿政府几经努力于1998年成功消灭财政赤字之后,由于布什上台以来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和增加军费开支,于9月30日结束的2002财政年度再次出现1590亿美元赤字。
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在可预见的时期之内,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仍然无可替代。尽管一般预计美国的对外贸易和经常项目赤字仍将呈扩大之势,但不至于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其前提是美国经济的良好表现和资本项目下的资金流入。然而财政赤字如果持续扩大则会对实体经济的运行和资金流动,从而也会对资本市场带来影响。
5.高失业下的复苏与通货紧缩
近期国际上在对世界经济形势分析预测当中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美国经济正在经历在高失业下的复苏;另一个是认为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通货紧缩时期。
2002年以来,尽管美国经济走出了短暂的衰退,但失业率却仍然居高不下。月度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失业率稳定在5.5%~6%范围内,9月份的数字为5.6%。
全球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低通胀时期。1994年~2001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年均为2.1%和15.7%,分别比1984年~1993年期间低2.1个和32.8个百分点。从近期看,2002年美国CPI月同比增长最高仅为1.7%,增速大幅放缓。欧元区通胀率始终稳定在欧洲央行所设定的2%左右的调控目标范围内,其中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等低于整个欧元区的数字。而日本则在近10年的经济不景气中进入通货紧缩。发展中国家通胀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国在数年的高通胀之后,也进入了一个物价低增长时期。
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仍然是脆弱的。一般而言,就业增长缓慢是经济增长乏力所决定的。一种对美国高失业的解释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上升了。但是目前美国的GDP增长速度显然低于其潜在增长水平,同时失业率也明显高于GDP迅速增长的1997年~2000年。因此,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就业问题,美国经济实现稳定复苏仍然是困难的。
全球性低通胀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球性部份产品,特别是半导体器材、电子通讯产品等生产能力过剩;二是部分发达国家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旺;三是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四是国际市场主要初级产品价格仍然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谷底徘徊。美国的高失业和全球性通胀低位运行都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同时也是经济增长乏力的必然结果。根据IMF的预测,2002年~2003年美国的失业率将继续有所上升,全球主要地区和国家的通货膨胀仍然将低位运行,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尽管将有所上升,但仍然为近年来的较低水平。
6.带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
在美国政府的大力促进之下,20世纪90年代以电子、通讯、生命、航天科技等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崛起有力促进了战后美国最长经济景气周期的形成,并有力推动了全球经济、贸易增长。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裂,美国经济增长水平已迅速下降,全球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和经济结构正在开始调整。在这一背景下,带动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动力还未出现。
世界经济GDP增长预测
2002 2003
世界
1.7 2.9
发达国家 1.3 2.3
美国 2.3 3.2
日本 -0.7 0.9
欧元区 1.0 2.2
德国 0.3 1.5
法国 1.6 3.0
英国 1.5 2.5
发展中国家 3.3 4.7
拉丁美洲 -0.9 2.8
阿根廷 -12.0 1.0
巴西 1.4 2.5
墨西哥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