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作文试题综合评析及2012年备考建议
其提示语与主要写作要求是:“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情有独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该话题的外延范围较为宽泛,作文选材十分广阔,主题表达呈现多元,既可写自我他人,可言事寓理,不局限于写个人情感,凡事业、兴趣均可入文。
当然,最近两年高考话题作文出现“一枝独秀”的情况,既反映了话题作文不甚令人关注的主流倾向,又说明了它仍有继续存在的空间这一客观事实,考生对此也应有所重视。
(二)典型题解析
1.四川卷(命题作文)
【原题回放】
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深度解析】
此题回归人文,贴近生活,点击情感,引导考生有事可叙、有理可议、有情可抒。“期待”是题目的中心词,考生可叙“期待”的故事,写“期待”的体验,也可抒“期待”的情怀。而“总有一种”是使写作出彩的关键,需要考生揣摩、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或具体描绘,或深切体悟,不断凸显文章的思想主旨。其一,可写自身的期待:梦想变为现实,生活质量提升等;其二,可写他人的期待:父母期待孩子健康成长,老师期待学生早日成才等;其三,还可写社会的期待:国家强大,社会和谐,民众幸福等。
2.全国课标卷(新材料作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文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深度解析】
此题材料的中心话题为“中国崛起”,引导从中国自身的崛起与世界关注中国的崛起两方面去叙述评说,暗示考生应按照辩证思维去立意表达:一方面,考生可列叙中国崛起的种种标志,探析世界关注中国崛起的深浅原因;另一方面,考生要一分为二地对“中国应如何看待自身的‘崛起’与世界的‘关注…西方是否真正希望中国崛起”等议题释疑明理,比如,能够指出西方开始关注中国,一是证明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日益强大,一是说明西方在开始警惕中国等,就体现出考生的阐释极具辩证思维与理论深度,这样的作文定受青睐。
3.上海卷(新材料作文)
【原题回放】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深度解析】
此题引用经典铭文作材料,富有创意。两句铭文“寓有深意”,引导考生触摸其相反的命题重心:。一切都会过去”反映“现实和客观物质层面”,“一切都不会过去”体现“历史和主观精神维度”。若要阐释以乐观、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路上的失意、挫折,则可提炼“只有放下才能够承担”的主旨;倘要论述那些历史传承、经典涵养等“不会过去”的观点,则可突出“弘扬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是当下的一种责任”之类的主旨。辩证分析,才既合题意,能够写出深度,又与众不同,给人耳目一
新之感。备考建议:恪守考场写作硬规则
考生要在把握2011年高考作文考情、题型的基础上,积极备考高考作文演练,使自己2012年驰骋考场能立于不败之地。与此相适应的,就是要从阅卷场传递出的信息中,获取以下极有参考价值的写作启示,恪守考场写作的硬性规则:
(一)高考写作应强化切题意识,显示成文能力,注重文体感觉。
1.开篇到主体到结束,都要强化题旨,巧妙切题,会平添成功元素。
2.在短短的八九百字的作文中,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应显示出考生高人一筹的成文能力,这一点极为重要。
3.高考场上,作文命题本身可能暗含着文体选择的导引——有的适合考生记叙抒情,有的适合考生议论说理,而考生精心选择最能够发挥自己写作优势的文体,成功势在必然。
(二)高考写作应突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鲜明的个性气息,彰显强烈的艺术感染。
1.考场作文要在多角度叙议中努力表现自己的理性思考、思想深度,突出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切合“深刻”发展等级的得分要求。要知道,思想深刻是考场作文成功的“第一要著”。
2.有的考生的作文可能存在文化散文的痕迹,但考生以其选材角度的新颖、题材挖掘的丰富、意蕴表达的深邃,来展现其鲜明的表达个性,同样能巧妙取胜。这就启示考生:应从文章鲜明个性的展示中,寻得考场作文的更多高分要素,阅卷老师对个性素养的展示多为看重。
《2011年高考作文试题综合评析及2012年备考建议(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42.html
当然,最近两年高考话题作文出现“一枝独秀”的情况,既反映了话题作文不甚令人关注的主流倾向,又说明了它仍有继续存在的空间这一客观事实,考生对此也应有所重视。
(二)典型题解析
1.四川卷(命题作文)
【原题回放】
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深度解析】
此题回归人文,贴近生活,点击情感,引导考生有事可叙、有理可议、有情可抒。“期待”是题目的中心词,考生可叙“期待”的故事,写“期待”的体验,也可抒“期待”的情怀。而“总有一种”是使写作出彩的关键,需要考生揣摩、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或具体描绘,或深切体悟,不断凸显文章的思想主旨。其一,可写自身的期待:梦想变为现实,生活质量提升等;其二,可写他人的期待:父母期待孩子健康成长,老师期待学生早日成才等;其三,还可写社会的期待:国家强大,社会和谐,民众幸福等。
2.全国课标卷(新材料作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文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深度解析】
此题材料的中心话题为“中国崛起”,引导从中国自身的崛起与世界关注中国的崛起两方面去叙述评说,暗示考生应按照辩证思维去立意表达:一方面,考生可列叙中国崛起的种种标志,探析世界关注中国崛起的深浅原因;另一方面,考生要一分为二地对“中国应如何看待自身的‘崛起’与世界的‘关注…西方是否真正希望中国崛起”等议题释疑明理,比如,能够指出西方开始关注中国,一是证明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日益强大,一是说明西方在开始警惕中国等,就体现出考生的阐释极具辩证思维与理论深度,这样的作文定受青睐。
3.上海卷(新材料作文)
【原题回放】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深度解析】
此题引用经典铭文作材料,富有创意。两句铭文“寓有深意”,引导考生触摸其相反的命题重心:。一切都会过去”反映“现实和客观物质层面”,“一切都不会过去”体现“历史和主观精神维度”。若要阐释以乐观、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路上的失意、挫折,则可提炼“只有放下才能够承担”的主旨;倘要论述那些历史传承、经典涵养等“不会过去”的观点,则可突出“弘扬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是当下的一种责任”之类的主旨。辩证分析,才既合题意,能够写出深度,又与众不同,给人耳目一
新之感。备考建议:恪守考场写作硬规则
考生要在把握2011年高考作文考情、题型的基础上,积极备考高考作文演练,使自己2012年驰骋考场能立于不败之地。与此相适应的,就是要从阅卷场传递出的信息中,获取以下极有参考价值的写作启示,恪守考场写作的硬性规则:
(一)高考写作应强化切题意识,显示成文能力,注重文体感觉。
1.开篇到主体到结束,都要强化题旨,巧妙切题,会平添成功元素。
2.在短短的八九百字的作文中,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应显示出考生高人一筹的成文能力,这一点极为重要。
3.高考场上,作文命题本身可能暗含着文体选择的导引——有的适合考生记叙抒情,有的适合考生议论说理,而考生精心选择最能够发挥自己写作优势的文体,成功势在必然。
(二)高考写作应突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鲜明的个性气息,彰显强烈的艺术感染。
1.考场作文要在多角度叙议中努力表现自己的理性思考、思想深度,突出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切合“深刻”发展等级的得分要求。要知道,思想深刻是考场作文成功的“第一要著”。
2.有的考生的作文可能存在文化散文的痕迹,但考生以其选材角度的新颖、题材挖掘的丰富、意蕴表达的深邃,来展现其鲜明的表达个性,同样能巧妙取胜。这就启示考生:应从文章鲜明个性的展示中,寻得考场作文的更多高分要素,阅卷老师对个性素养的展示多为看重。
《2011年高考作文试题综合评析及2012年备考建议(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