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论纲


1月18 日至1992年 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风尘仆仆地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他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3卷第373页)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为11.6%,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只有一、两个百分点,成为建国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波动幅度最小的时期。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和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来解决市场失效和市场无力解决的问题。因此,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已不仅仅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为政府作为一个行使公共权力机构,在过去计划体制下,权力高度集中,使整个经济依附于政治权力,变成了“权力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人们开始更多地注重物质利益,要求在有序的环境下参与竞争,然而这种“权力经济”与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非改革不可。只有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业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政府官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才能尽快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为建立高效灵活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扫清障碍。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确立主动参与的政治意识,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洪流中。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特别是结合了旧中国留给我们封建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的现状,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 
1.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奋斗目标。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邓小平同志总结几千年封建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后得出的重要结论,同时也是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一个重要认识。邓小平始终把民主政治建设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在一起。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第2卷第168页)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而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也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政治既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同时,邓小平始终强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他认为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讲社会主义民主,也要讲社会主义法制。因为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的基本权利,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制度和运作程序,经济生活的民主化,社会生活的民主自治等,都需要法制加以确认和保障。 
在邓小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系列论述的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南,对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任务,将其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出了精心的设计与规划,这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2.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和整体推进,滞后的政治体制与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凸现。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使之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为此,他明确地设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第3卷第178页)根据这个总目标,针对当时的形势和迫切需要解决的诸如理顺党政关系、克服官僚主义、简政放权、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实现领导干部年轻化、实行政企分开等问题,他又明确地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第3卷第177页) 
邓小平制定的政治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对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近期目标对政治体制改革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二者的关系是,用长远目标规范政治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和总方向,用近期目标指导并推进当前的改革过程,通过有效地简政放权,理顺党政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确实精简机构,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健全干部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事业的积极性,从而加快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邓小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过多次

论述,我们可以概括如下: 
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理顺党政关系。 
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加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第2卷第341—342 页)邓小平在论及坚持党的领导时同时强调要改善党的领导,他认为,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党的领导。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是要理顺党政关系,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 
2.调整权力结构,下放权力,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权力过分集中,权力结构不合理,是我国传统管理体制的“总病根”。所以,改革必须首先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认为:“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展,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第2卷第321页),调整不合理的权力结构,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一是要“真正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第2卷第339页),实现纵向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同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机关之间的关系,实现横向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邓小平认为,以实现纵向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为目的的权力下放,不是不要集中,只有该集中的“认真集中,”才能“把效率提高一些”(第2卷第282页),如果把权力下放同中央拥有的必要权威对立起来,或者破坏了集中统一领导,社会就会导致“乱哄哄”,“各顾各,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论纲(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42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