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论纲


相互打架,互相拆台”。所以,“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中央要有权威”。(第3 卷第277—288页)邓小平有关权力下放的论述,的确指出权力下放不是简单地放权,而是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之间、以及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实现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从而真正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精简机构,实现政府工作高效率。 
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搞好机构改革,是搞好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1980年3月, 邓小平就提出精简机构问题。他在军委扩大会议讲话中指出,军队和国家主要问题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因此,要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办法就是精简机构和精简人员。他的这篇讲话一共讲了四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讲“消肿”,第二个就是讲“改革体制”。1980年8月, 邓小平同志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在这篇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邓小平进一步论述了机构改革的问题。1982年1月13日, 邓小平在中央讨论机构精简问题会议上作了《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重要讲话,系统全面阐述了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规定了机构改革的范围、主要任务、基本原则和方针方法。1986年12月19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后的谈话中,突出地讲了政企分开和进一步精简机构和精简人员问题。从邓小平一系列讲话中,我们可以明确机构改革在全面改革中的位置,这对于我们总结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经验教训,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恶性循环的怪圈,为我国机构改革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4.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 
1980年8月,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著名讲话中指出,“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第2卷第326页)要改变事实上存在过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清除“残存在党内的这种家长制作风”(第2卷第331页),同时,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第3卷第380页),“这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第2卷第321页),也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之关键所在。由此可见,邓小平不仅指出了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紧迫性,而且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为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5.克服官僚主义,强化监督机制。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注意克服官僚主义和强化监督机制,这是搞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障。邓小平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认为:“官僚主义是小生产的产物,同社会化的大生产是根本不相容的。要搞四个现代化,把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地转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非克服官僚主义这个祸害不可。”(第2卷第150页)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一文中,对官僚主义的表现和危害作了高度的概括,把官僚主义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如何才能克服官僚主义,邓小平认为,首先要“注意工作方法”,深化改革,另外还要强化监督机制。邓小平一贯强调共产党要接受监督,党领导的人民政府要接受监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改革开放的新环境,邓小平认为要消除官僚主义和政府工作中的腐败现象,促进机关廉政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督。只有从制度上到作风上克服了官僚主义,我们的经济事业与各项事业才可能取得更大成就。 
6.加强法制建设,实行责任制。 
邓小平十分强调加强法制建设,他在1980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第2 卷第359 页)在这里邓小平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到党的基本方针的高度,可见,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之重视。他认为,只有健全法制,才能保障整个社会有秩序地前进。在具体管理制度中,邓小平强调要加强责任制。在党与国家机关中,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要明确责任到人,以此来解决无人负责的问题。只有从上到下建立了严格的法规和制度,明确规定每个机关的职责权限,才能避免各部门之间遇到利益相互争夺,遇到责任互相推诿的行政弊端,才能真正促进各级机关工作作风的改变和效率的提高。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1.立足中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最大实际。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仍不很发达,文化教育更显落后,公民素质普遍不高,参政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都很薄弱,这些实际国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邓小平坚持从国情出发,描绘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第2卷第163页)随着改革

开放的不断深入,他一再强调:“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自己的条件出发。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第3卷第265页)特别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他坚持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走西方式的民主道路。 
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只能在党的领导下,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有计划、有秩序地平稳进行。邓小平在1989年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3 卷第332页)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在近百年的革命斗争和反复比较中作出的正确选择,是符合中国广大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我国改革政治体制并不是要否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然而,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方面又要具有灵活性。邓小平强调在立足国情的同时,在对待西方的态度上他又客观地看到“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效率,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方面比我们好一些”(第3卷第240页)。所以,“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第3卷第2页)。因此,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机动。 
3.积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邓小平在设计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和程序时,十分准确地把握了改革的积极性与稳定性的辩证关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和既定的模式可照搬,必须大胆探索,积极进取。然而,政治体制改革在本质上意味着十分深刻的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每项改革都会涉及到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往往会触及到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会遇到很多阻力和障碍,很容易引起社会震动,所以选择的方式和时机很重要。“有些问题,中央在原则上决定以后,还要经过试点,取得经验,集中集体智慧,成熟一个,解决一个,由中央分别作出正式决定,并制定周密的、切实可行的、能够在较长时期发生作用的制度和条例,有步骤地实施。”(第2卷第341页)他一再告诫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第3卷第118页)否则欲速则不达,反而破坏了政治稳定,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动摇了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 
总之,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充分体现了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家非凡的政治智慧。他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科学正确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改革和完善政治上层建筑,使之更好地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武器。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论纲(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42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