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论邓小平的治国方略


性的重要性。他说:“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页)在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前的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提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建议。华国锋和政治局的同志接受了这个建议,决定在中央工作会议头三天讨论这个问题(这方面的文献至今没有公布)。邓小平关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建议为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接受。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这是“根本指导方针”,“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级的开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0,159页)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没有正面批评过毛泽东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也没有触及这个问题。现在看来,这对顺利实现历史转折是很重要的。 
先提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这个关键问题,然后再实现其他方面的转变;在实现转折时,讲大家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道理,避开人们思想尚难统一的敏感问题。这是邓小平领导全党实现历史伟大转折的高明之举。 
第三,讲开辟新道路。 
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以后,邓小平即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要“认真探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251页) 
开始时,我们沿用六十年代的习惯提法,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工作重点转移后,邓小平很实际地考虑了这个问题。他发现,实现四个现代化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困难些。1979年,他在一次同外国人的谈话中,用了一个新名词,叫“中国式的现代化”。1981年11月,他又提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思想年谱》第111,112,187,208页)到1982年十二大,他就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也是邓小平治国方略的总名称。 
所谓开辟新道路,就是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逐步确立了这条新道路的主要之点。首先是确立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并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与此同时,他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坚持四项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样,就指明了这条道路的最主要之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就是邓小平治国方略的总框架。 
此外,邓小平又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主张。比如,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处理好人治和法治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战略第一位就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强大军队;用“一国两制”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等,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以上这些,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治国方略。 
邓小平治国方略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他比较具体地思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想,是1979年12月6日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大平正芳问:中国现代化的概念是怎样的?邓小平回答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他首次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的小康目标。邓小平治国方略的框架基本形成于八十年代中期,标志就是1984年6月30日同日本客人的谈话(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日本客人冈田春夫问:中国的现代化蓝图是怎样构思的?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第一次全面讲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想。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国内实行全面改革。他明确地说:“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直到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邓小平的治国方略一方面经受严峻考验,一方面又不断补充完善。 
关于邓小平治国方略的形成,江泽民同志作了很好的论述。他说,邓小平“以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深刻了解,为党和国家重新走在时代潮流前面,为中华民族以更强大的力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规划了崭新的和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他立足中国大地而又面向世界,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高瞻远瞩地构思和设计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发展战略”。(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 
邓小平的治国方略继承或恢复了毛泽东治国方略中一些正确的重要内容,如四项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八大集中发展生产力的路线,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共同富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等等。但继承不是照搬,而是结合新的实际加以完善和升华。邓小平纠正了毛泽东治国方略中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东西,更有创新。 四、邓小平治国方略的主要特点 
在什么意义上讲特点,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比,与其他国家对比。 
(一)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这是邓小平治国方略的实质,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毛泽东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8页)这是历史的结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1页)这也是一个历史的结论。 
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是一个穷国,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发展。毛泽东坚持了社会主义,他也想发展中国,但实践很不理想。怎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这就是邓小平治国方略要实际解决的根本问题。邓小平治国方略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历史课题。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同时又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前面都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必须将二者统一起来,有机地联系起来。主要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改革开放。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特别是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既解放了生产力,又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大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加快中国的发展,取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 
邓小平治国方略的这一特点,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十月革命前(1917年8、9月),列宁就在他写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提出:“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怎样迅速向前发展,将怎样迅速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列宁选集》第2版第3卷第311页)列宁已经意识到,从理论上、原则上讲,推翻旧制度,改变了落后的生产关系,会使生产力得到解放。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还要在实践中艰苦探索。八十多年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但总的说这个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邓小平的治国方略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这个重大课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邓小平的治国方略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务实,是邓小平风格的一个明显特点。他一贯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真正解决问题。他说:“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3页)他的治国方略,就是要实际地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真正做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但是,他的治国方略的每一项内容,又都有理论的依据。我们读《邓小平文选》,每一篇文章都是针对某一种实际情况,为了回答或解决某一个问

《论邓小平的治国方略(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47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