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治国方略
题,而讲道理,讲原则,讲方针,讲政策,讲办法。邓小平把发展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直接相联系,既使人感到理论讲得很实在,又使人感到他讲的实际问题有很强的理论性,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邓小平的治国方略既具体实在,又有很强的理论性,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与治国方略二者融为一体。这个特点也很明显。
邓小平也要求人们从理论上很好理解他的治国举措。对于改革开放,他说:“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这方面的道理也要讲够。”(《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他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讲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后提出:“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只有比较深入地理解了邓小平理论,才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治国方略。
(三)着眼大局,抓关键问题。邓小平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总是从大局着眼,以战略眼光提出和解决国家的发展问题。这也体现在他的治国方略上。1993年,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编辑工作就要完成的时候,邓小平说:“不管是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在这里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来讲的。”讲大局,这是邓小平作为战略家的一贯风格,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治国方略上。讲大局,一个是国际大局,一个是国内大局。邓小平的治国方略就是在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要求抓住时代主题转换这个最大的机遇,发展自己。他指出,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要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下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要求把科学和教育放在突出地位,作为第一位的发展战略。国内大局,主要就是发展。早在1975年,他就明确地讲,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大局。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又说,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一切都要从这个大局出发,服从这个大局。对大局要结合实际辩证地理解和掌握。比如,当出现不稳定因素时,稳定压倒一切,这也是大局。在全国的发展问题上,邓小平讲了“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这也是邓小平治国方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种不同意义上的大局,都是为了全国发展这个最大的大局。
邓小平治国方略很注意抓关键问题。比如,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等等。讲大局与抓关键是联系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问题也就是事关大局的问题。实施治国方略必须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只有抓住了关键,才能把握住大局。
(四)立足中国现实,坚持“三个面向”。过去,我们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往往超越阶段,脱离中国实际,而长期的封闭状态又使我们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因而缺乏远见。邓小平的治国方略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邓小平在构思治国方略时就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他首先审视了中国的实际。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中国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他敢于面对现实,承认落后,同时下决心改变落后。在他的倡导下,我们改变了原定分两步在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治国目标,提出了分三步走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相应地创造了“温饱”、“小康”这样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表明社会发展进程的新概念。这些,体现了脚踏实地的精神。另一方面,邓小平又提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对中央领导同志说:你们“都是管大事的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邓小平文选》第3卷长298、300页)这些精神,都体现在邓小平的治国方略中,他既着眼于当前,要求不失时机,加快发展,但又着眼于长远。对于改革,他说:“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前五十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1页)对于对外开放,他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本世纪末这是一个阶段,还有第二个目标,要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达到,打慢一点,算五十年吧,五十年离不开开放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对于科学技术,他说:下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总之,邓小平强调:“我们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是着眼于下一个世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8页)既立足中国现实,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坚持“三个面向”,这也是邓小平治国方略的重要特点。
五、从规律性高度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
治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正确的治国方略必然是符合客观规律,或反映了客观规律。我们实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已超过了二十个年头,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已经有条件总结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现在试列举以下一些。
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nb
3、抓住主要矛盾,照顾矛盾全局;
4、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5、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6、从一部分地区先富到全国共同富裕;
7、从温饱到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
8、正确处理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的关系;
9、“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0、围绕基本路线,联系中心任务,朝着党建总目标推进党的建设。
所谓规律,概括地说,就是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指某种必然性。以上几条,都反映了某些方面的内部联系,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体上或某一重要方面的必然性。抓住了规律性,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更自觉坚定地贯彻实施治国方略。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毕竟只有二十来年,我们只是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小段。在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会遇到许多矛盾、困难、风险。因此,我们的治国方略还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不断补充和完善。从现实情况看,还有不少艰巨复杂的课题有待我们去解决。人民群众对我们寄于很大的希望,也提出了不少批评。我们研究治国方略,应当把重点放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470.html
邓小平也要求人们从理论上很好理解他的治国举措。对于改革开放,他说:“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这方面的道理也要讲够。”(《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他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讲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后提出:“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只有比较深入地理解了邓小平理论,才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治国方略。
(三)着眼大局,抓关键问题。邓小平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总是从大局着眼,以战略眼光提出和解决国家的发展问题。这也体现在他的治国方略上。1993年,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编辑工作就要完成的时候,邓小平说:“不管是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在这里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来讲的。”讲大局,这是邓小平作为战略家的一贯风格,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治国方略上。讲大局,一个是国际大局,一个是国内大局。邓小平的治国方略就是在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要求抓住时代主题转换这个最大的机遇,发展自己。他指出,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要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下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要求把科学和教育放在突出地位,作为第一位的发展战略。国内大局,主要就是发展。早在1975年,他就明确地讲,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大局。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又说,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一切都要从这个大局出发,服从这个大局。对大局要结合实际辩证地理解和掌握。比如,当出现不稳定因素时,稳定压倒一切,这也是大局。在全国的发展问题上,邓小平讲了“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这也是邓小平治国方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种不同意义上的大局,都是为了全国发展这个最大的大局。
邓小平治国方略很注意抓关键问题。比如,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等等。讲大局与抓关键是联系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问题也就是事关大局的问题。实施治国方略必须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只有抓住了关键,才能把握住大局。
(四)立足中国现实,坚持“三个面向”。过去,我们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往往超越阶段,脱离中国实际,而长期的封闭状态又使我们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因而缺乏远见。邓小平的治国方略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邓小平在构思治国方略时就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他首先审视了中国的实际。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中国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他敢于面对现实,承认落后,同时下决心改变落后。在他的倡导下,我们改变了原定分两步在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治国目标,提出了分三步走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相应地创造了“温饱”、“小康”这样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表明社会发展进程的新概念。这些,体现了脚踏实地的精神。另一方面,邓小平又提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对中央领导同志说:你们“都是管大事的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邓小平文选》第3卷长298、300页)这些精神,都体现在邓小平的治国方略中,他既着眼于当前,要求不失时机,加快发展,但又着眼于长远。对于改革,他说:“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前五十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1页)对于对外开放,他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本世纪末这是一个阶段,还有第二个目标,要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达到,打慢一点,算五十年吧,五十年离不开开放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对于科学技术,他说:下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总之,邓小平强调:“我们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是着眼于下一个世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8页)既立足中国现实,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坚持“三个面向”,这也是邓小平治国方略的重要特点。
五、从规律性高度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
治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正确的治国方略必然是符合客观规律,或反映了客观规律。我们实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已超过了二十个年头,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已经有条件总结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现在试列举以下一些。
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nb
sp;
3、抓住主要矛盾,照顾矛盾全局;
4、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5、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6、从一部分地区先富到全国共同富裕;
7、从温饱到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
8、正确处理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的关系;
9、“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0、围绕基本路线,联系中心任务,朝着党建总目标推进党的建设。
所谓规律,概括地说,就是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指某种必然性。以上几条,都反映了某些方面的内部联系,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体上或某一重要方面的必然性。抓住了规律性,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更自觉坚定地贯彻实施治国方略。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毕竟只有二十来年,我们只是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小段。在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会遇到许多矛盾、困难、风险。因此,我们的治国方略还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不断补充和完善。从现实情况看,还有不少艰巨复杂的课题有待我们去解决。人民群众对我们寄于很大的希望,也提出了不少批评。我们研究治国方略,应当把重点放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上。
《论邓小平的治国方略(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