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席卷东亚并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整整五年,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逐渐摆脱了危机的阴影,走上了全面复苏的道路。据亚洲开发银行2000年4月底发表的报告,1999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6.2%,比1998年高出3.9个百分点。[1]而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2000年为7.6%,2001年为3.5%,2002年为5.4%,2003年预计为5.5%。[2]我们欣喜地看到:东亚将有望重新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但是,欣喜之余人们不能不对这场噩梦般的危机进行一番深刻的反思,金融危机留给人们的思考是长远的,它不能随着危机阴影的消退而在人们的记忆里立即消解,国际学术界关于东亚发展模式褒与贬之间的大起大落更是耐人寻味,它所引发的思考仍将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快的形势下,从全球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危机,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危机的成因,同时也能对东亚发展模式做出一个新的评价,并从中总结出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一、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及成因
近年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各种传播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著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3]笔者认为可以对全球化的概念从宏观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界定:第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客观发展过程,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历史现象,属于历史的范畴;第二,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核心内容和主要动力是经济力,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统一体,其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应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但在目前情况下,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因为全球政治体系,全球文化秩序和全球社会制度还尚未出现;第四,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人类经济生活在全球范围不断实现全方位沟通、联系、融合与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第五,全球化既不否认民族和地区的差异,也不排斥国家主权的存在。它与民族化、区域化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宏观历史学的视野出发考察近代开端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看出它就是一部全球化进程准备、启动、发展和初步形成的历史。全球化进程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欧洲,经过大约50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到20世纪末,全球化时代才真正到来。
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全球化范围日益扩大,国际生产分工已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和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于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宇宙牌产品”日益增多;二是贸易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贸易扩展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贸易自由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为核心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的建立;三是金融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国际化局面形成,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国际金融市场的年金融交易量达500万亿美元,全球外汇交易的日周转额已达1.3万亿美元;[4]四是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据统计,1980年全世界跨国公司只有1.5万家,子公司3.5万家。而到1997年,全球跨国公司数量已超过4.5万家,子公司已达28万家。目前仅在中国从事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有4.5万家。[5]五是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强劲,据统计,目前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6]欧洲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另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区域性贸易协定(RTAs)的实施数量在1950-1959年有3个,1960-1969年有19个,1970-1979年上升到39个,1990-1998年则达到82个。目前,55-60%的世界贸易是在贸易集团内发生的。[7]
全球化所表现出的上述特征并非偶然现象,它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过程,是资本主义产生之后为延长自己寿命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看,驱动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资本积累与扩张的内在冲动,是资本推动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正如沃勒斯坦所说,“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历史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的架构之内动作的。”[8]因为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一开始就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如果不掠夺世界,它就无法发展,而不发展,实际上就意味着它的灭亡。因此,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极力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世界各地的廉价原料,使用世界各地廉价的劳动力,攫取高额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客观上把那些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使世界逐步由分散、孤立、隔绝的状态发展成为互相依赖、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30余年间创造的“东亚奇迹”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一时间,关于东方行将崛起,西方即将衰败等说法弥漫全球。然而,正当人们为东亚模式大唱赞歌的时候,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了。这场危机给先前人们对东亚发展模式的热情重重地泼上了一盆冷水。于是乎,否定东亚奇迹和东亚模式的呼声又甚嚣尘上,“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神话已经破灭”,“东亚奇迹已经完结”等论调充斥传媒,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甚至断言:东亚模式已不再奏效,只有美国风格的自由市场系统才是成功的。[9]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东亚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之间存在的何种关系,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国内外发表的文章和著作难以数计,但归纳起来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国际投机因素、银行不良贷款、金融监管不力、汇率政
从当代世界国际环境的大背景出发审视东亚金融危机的成因,首先要弄清的问题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是什么?只有弄清了这一点,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毫无疑问,全球化是当代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471.html
但是,欣喜之余人们不能不对这场噩梦般的危机进行一番深刻的反思,金融危机留给人们的思考是长远的,它不能随着危机阴影的消退而在人们的记忆里立即消解,国际学术界关于东亚发展模式褒与贬之间的大起大落更是耐人寻味,它所引发的思考仍将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快的形势下,从全球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危机,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危机的成因,同时也能对东亚发展模式做出一个新的评价,并从中总结出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一、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及成因
近年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各种传播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著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3]笔者认为可以对全球化的概念从宏观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界定:第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客观发展过程,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历史现象,属于历史的范畴;第二,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核心内容和主要动力是经济力,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统一体,其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应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但在目前情况下,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因为全球政治体系,全球文化秩序和全球社会制度还尚未出现;第四,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人类经济生活在全球范围不断实现全方位沟通、联系、融合与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第五,全球化既不否认民族和地区的差异,也不排斥国家主权的存在。它与民族化、区域化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宏观历史学的视野出发考察近代开端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看出它就是一部全球化进程准备、启动、发展和初步形成的历史。全球化进程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欧洲,经过大约50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到20世纪末,全球化时代才真正到来。
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全球化范围日益扩大,国际生产分工已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和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于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宇宙牌产品”日益增多;二是贸易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贸易扩展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贸易自由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为核心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的建立;三是金融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国际化局面形成,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国际金融市场的年金融交易量达500万亿美元,全球外汇交易的日周转额已达1.3万亿美元;[4]四是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据统计,1980年全世界跨国公司只有1.5万家,子公司3.5万家。而到1997年,全球跨国公司数量已超过4.5万家,子公司已达28万家。目前仅在中国从事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有4.5万家。[5]五是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强劲,据统计,目前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6]欧洲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另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区域性贸易协定(RTAs)的实施数量在1950-1959年有3个,1960-1969年有19个,1970-1979年上升到39个,1990-1998年则达到82个。目前,55-60%的世界贸易是在贸易集团内发生的。[7]
全球化所表现出的上述特征并非偶然现象,它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过程,是资本主义产生之后为延长自己寿命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看,驱动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资本积累与扩张的内在冲动,是资本推动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正如沃勒斯坦所说,“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历史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的架构之内动作的。”[8]因为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一开始就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如果不掠夺世界,它就无法发展,而不发展,实际上就意味着它的灭亡。因此,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极力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世界各地的廉价原料,使用世界各地廉价的劳动力,攫取高额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客观上把那些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使世界逐步由分散、孤立、隔绝的状态发展成为互相依赖、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30余年间创造的“东亚奇迹”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一时间,关于东方行将崛起,西方即将衰败等说法弥漫全球。然而,正当人们为东亚模式大唱赞歌的时候,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了。这场危机给先前人们对东亚发展模式的热情重重地泼上了一盆冷水。于是乎,否定东亚奇迹和东亚模式的呼声又甚嚣尘上,“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神话已经破灭”,“东亚奇迹已经完结”等论调充斥传媒,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甚至断言:东亚模式已不再奏效,只有美国风格的自由市场系统才是成功的。[9]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东亚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之间存在的何种关系,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国内外发表的文章和著作难以数计,但归纳起来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国际投机因素、银行不良贷款、金融监管不力、汇率政
策僵化、政府干预不当与裙带关系以及对国际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等多种因素。[10]应当说,这些方面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有的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分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从直接的或者表层上看问题,尚缺乏本质上的深层次的分析。笔者认为,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应从这样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要从当代世界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另一方面,还要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尤其是东亚发展模式上来考察。
从当代世界国际环境的大背景出发审视东亚金融危机的成因,首先要弄清的问题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是什么?只有弄清了这一点,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毫无疑问,全球化是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