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新面孔
很长时间以来,美国经济以及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整体经济经历了一个相对缓 慢的增长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有螺旋式的经济增长,也有过被吹捧为完全成熟的“经济 兴隆”式的长期扩张,但是持续数十年的经济增长率的降低却是不争的事实。认识到这 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它有助于理解过去三十年中经济持续重建的过程,受到经济危机影 响的欠发达国家迅速恶化的经济形势,以及当前资本主义世界中周期性的低迷时期。
增长的减速
为了解释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增长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图1显示了战后至 今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变化。图的纵坐标表示变化率。与通常的算术坐标轴 不同,它是一条半对数坐标轴。因此,从2000年3000代表50%的增长,而从3000到4000 代表33.3%的增长。在图表中,直线表示从1950年到1970年有着相同的增长率(忽略掉细 微的波动不计)。有一些个别的年份在代表总趋势的直线上下波动,但是对于前二十年 中商品和服务的平均增长率来说,存在着很好的一致性。而从1980年到2000年间经济的 实际增长率,同1950-1970年的直线增长趋势存在不断增大的偏移。如果1950-1970的经 济增长趋势不打折扣的持续增长下去的话,那么2000年的经济将会比现在的实际情况高 20个百分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济增长的变缓。
图中显著的减缓趋势是同一次技术的主要飞跃(所谓的新经济)和不断扩大的全球化(意 味着对第三世界的更大的剥削)相伴随而发生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 —它们对办公作业、财务管理等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不能提供资本主义所需要的主要 刺激来维持它的高增长率。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赶不上统治着几乎整个20世 纪经济史的、以汽车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系统的发展对经济长期的推动和刺激作用。
尽管趋势在变缓,但是核心的资本主义国家仍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的趋势中获得了巨 大的利益。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可以从下表中得到说明:
附图
a表中的数值代表相应国家在相应的年限中人均年收入的中间值。中间值的意义就是半 数国家在该平均增长率以上,而半数在其之下。
b欧洲发达的工业经济国家,加上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c此处泛指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东欧及中亚的非共产主义国家。
数据来源:罗伯特·韦德(Robert.H.Wade),“全球化使世界收入分配更平等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展研究所)。原始来源:威廉·伊斯特(William Easterly),“逝去的十年: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停滞(1980-1998)”,世界银行打印稿,2000年1月http://www.worldbank.org/research/growth/padate.htm
这个表格突出了三点:(1)1980年后增长率的下滑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中是典型的现象 。(2)经济快速增长的富裕国家对于初级产品的需求为脱离殖民统治的贫困国家的经济 增长做出了贡献。另外,贷款的流动以及刺激最初经济增长的原始投资也起到了作用。 (3)然而,不平等的交换条件和低度发展始终伴随着贫困国家。它们当中的许多国家不 得不采纳北方强加的战略:由跨国公司(这些企业寻求廉价的劳动力并由寻求新的贷款 市场的外资银行资助)推动的制造业输出的增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盈余被富裕 国家掠取为利润和债务偿还。令人不快的贸易条件、对相同市场的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 中心国家经济的滑坡,都导致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增长率出现了决定性的下滑。 很多贫困的国家甚至经历了负增长。
第三世界国家(除极少数外)因此承受着二十年经济增长率的严重下滑,很多国家滑落 到零增长以下。现在,伴随着新一阶段的全球经济下滑,它们的情况由严重变成了危机 ,深陷经济危机和历史上最大的外债拖欠中的阿根廷就是一个见证。2000年,在《萧条 经济的复苏》一书中,自由派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指出扰动金融和 威胁不发达国家的潜在问题并没有一去不归,而且1995年发生在墨西哥和1997—1998年 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外债危机就像一部三步曲中的前两幕。2001-2002年围绕着阿根廷比 索的灾难清晰地表明了第三幕的开始——但是这出戏的剩余部分将如何发展现在还不知 道。
过度投资的趋势
在过去的九十年代的上半期,许多经济学家指出,商业循环将重复过去的轨迹。信息 时代的“新经济”是如此的有效,从而资本家可以根据更加确定的知识来做出更加理性 的决定。不过,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正是资本自身”的论断依然是 正确的。导致目前经济滑坡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投资的增长超过最终需求的增长。 在经济景气时期,为了满足需求的活跃增长和增加市场占有率,迅速增长的产出导致过 度的生产能力。有时,需求的增长无法与预测合拍会导致企业产生过量无用的生产能力 和无法销售的库存。更进一步的投资被阻止,因为企业不愿在面对产生过量生产力(有 时也称为资本倒置)时进行投资。
需要弄清楚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于这种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问题还没有 一个真正的答案。因为资本总是持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投资的主要障碍就是投资本身 。尽管投资会起到它的作用,但是它要受到最终产品的市场饱和度的限制。由竞争带来 的推动力和每个大型企业对更大市场份额的追逐,最终将投资的有益贡献变成了它的反 面。就这样,过度的生产能力在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滑坡中扮演着特殊重要的角色。大 型企业在低迷时期为了保持它的利润率宁愿降低产量而不愿降低产品的价格(正如正统 的经济学理论所预期的那样)。这就导致制造业中生产能力利用的长期下降。初步的数 据表明,2001年达到了
1983年以来最低的生产量年利用水平。
正如以上所提到的,经济下滑会自我增强,因为当企业面对巨大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库 存的时候是极不愿意追加投资的。这种情况在今天的高技术产业中尤为明显,最明显的 是在电信业。2002年的《总统经济报告》中提到:“一些领域,尤其是在信息和通信产 业部门,可能过高估计了‘新经济’的潜力,因而过度地进行了生产投资。另外,经济 的一切领域都为2000和2001年总的社会需求量的下滑程度而吃惊,从而不得不向下调整 它们期望的资本股市”。(该报告第40页)
生产力的万能药
面对增长的下滑,经济学家们通常把提高生产能力作为万能药。制造业通常被视为资 本主义经济的引擎,因为它被认为是按照内在机制进行自我扩张活动的系统。以下是它 的假定运作方式:(1)技术上的进步和劳动密集度的增加产生了 《资本主义的新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