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与生命哲学——一种基于“存在论”的历史性考察
尔斯哲学的核心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是通过这种非批判的方式被移入到自己的哲学中,所以,这些思想史上的遗产只能适得其反地掩盖了对于问题的真正洞见,而这就是从一开始雅斯贝尔斯就明确提出来的生存现象。
海德格尔在进一步追问生存现象之前,再次提出形式显明/形式指引的问题。在他看来,形式显明/形式指引所说的形式的东西“其实又是在实际地一具体地一历史地可支配的东西的某个确定地被刻画出来的起点中,并且是在这种起点经验( Ausgangserung)的某中确定地被刻画的阐明中被赢获的”,这样形式地揭示出来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对某个仅仅出于理论目的的理论论题的强调,而是意味着由解释者揭示出来的经验活动本身或者在同时代人的宣告( Kundgabe)中对经验活动本身的关注”。借助这种形式显明/形式指引的方法,海德格尔对于如何通达生存概念或者说生存现象作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说明:“生存……可以被把捉为存在的一种确定方式,被把捉为一种确定的‘是’之含义(‘ist’- Sinn),后者本质上‘是’( ist)‘我是’之意义(‘bin’-slnn),它并非在理论的意谓中真正被拥有,而是在‘我是’(bin)之实行中被拥有的,亦即‘我’(ich)之存在的一种存在方式。通过形式显明,如此这般被理解的自身( Selbst)之存在就意味着生存。由此便得说明,作为自身(即我)的确定方式的生存之意义必须从何处获得。可见,决定性的事情乃是:我拥有自己——这成了那种基本经验,在其中,我与作为自身的我自己相遇,以至于我(在这种经验中生活的我)能够合乎其意义地追问我的‘我是’的意义。”在这里,海德格尔做了一个分疏:生命并不等于生存。生命经验固然是生存的前提,生存必须出自生命,但生命却带有“跌落”的倾向,它本身就处于各种不安和激动之中。生存是生命的指向,但如果我们不能首先对我们的事实性生命经验有着深刻的把握,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生存。海德格尔一再阐明的生存概念,既是他对生命哲学的生命概念批判的结果,也是他所提出的事实性或者说此在概念的本质内涵,正是生存概念所包含的那一个维度,才真正揭示了海德格尔现象学中最为根本的东西。
“我拥有自身”中的我决不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间的我,看作是被剥夺了一切真实联系而裸露着的纯粹的我,相反,理解我的这个前提就是要让自己进入到特定的历史联系中。如果要呈现“我是”,那么我们所需要的那个前提就是彻底地和纯粹地关涉到我自身,在这种关涉所显明出来的基本经验中,我是绝对非区域化的,决不可以被经验为某个普遍之物的个别化或个别情形。为此,生命哲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尝试着对“我”作出区域性的规定,其结果是我被看作成意识流或者纯粹的体验者,而这些做法事实上恰好“熄灭”了“我是”的意义,把我变成了一个可用调节方式来确定和编排的客体。然而,我们不能把“是”看作为客体对象,不能运用理论的认识方法来看待它,否则,我们所经验到的不过就是它的什么。在事实性的生命经验中,我们大多是在周围世界,亦即共同世界和自身世界的经验中获得各种意义,而非理论的实际客观性。同样,生存意义就是这种存在意义,我们只有从对他本身所关心的且拥有的基本经验中才能获得这种意义。然而,如果我追随客观化的认识,那么一种态度性的考察就会变成决定性的,而且,很快就会涌入若干排挤着真正生存的所谓拥有客观化的阐明。
基于此,海德格尔指出,“我拥有自身”的基本经验不是以普遍的我为目的的,相反,如果“我是”的特殊意义能够在真正的占有过程中成为可经验的,则经验之实行必然在我的丰富具体化中取得其本源,并且反过来把这个本源当作目的。这里所说的本源就是事实性的生命经验,而我则是生存。海德格尔强调,这里所说的经验决不是近代哲学所理解的那种经验概念,因为这种理解不过是把经验理解为理论目的中的内在知觉,意在确定一个完全现成的我的心理过程的特性或者行为特性,这从洛克以来的思想家几乎都没有脱离这种理解经验的框架。而事实性的生命经验和那个固定的、现成的、普遍的自我是根本不相同的,因为我的“我”是一个历史性的我,这个我拥有过去,而这个过去也不是一个完全外在的附加物,我之过去对于自我本身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这个过去“是被经验为那个历史地由自我本身——同时共同拥有着自身的经验着的自我——先于过去而为自己设定的期望视域的过去”。这里所说的“过去”和“期望视域”,与那种处在个人心灵的时间意识中的过去和未来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自我的事实性在与自我相关联的基本经验中是决定性的。本己此时此刻所经历的、在这一精神历史的处境中得到实行的事实性生命经验,同样也实行着从中起源的、在其中停留的、向事实性的东西返回的基本经验。海德格尔强调这种经验的历史性,但是,这里所说的历史决不能理解为一种对历史性的理论考察的相关对象,而是要把历史看作是“实行之如何”,亦即看作是“作为本身固然根本不可替换的内容和自身对其本身的关心方式”。说拥有自身是历史性的,是说拥有自身同它自身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海德格尔把这种关系定义为关心(Bekummerung),这个词就是后来《存在与时间》中的Sorge的前身。海德格尔一方面把关心看作是生存现象的核心,因为拥有自身产生于关心,保持在关心,并且倾向于关心,进而言之,拥有自身这种经验之实行必须是在事实性的生命经验本身中得到实行的,而且也是在自身关心中得到说明的。另一方面,历史决不能是人们对之有所认识的那个东西,不只是理论探讨的对象,而“毋宁说,我们自身就是历史,我们在历史中承荷自身”。在关心和历史之间的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的真正内涵。当然,这一切是随着海德格尔对于瞬间( Augenblick.kai-ros)的进一步探讨才丰富起来,并最终逐渐形成了《存在与时间》中的相关讨论。此外,只要我们对照一下海德格尔对于生存与历史之关系的论述,以及宗教和时间之关系的论述,我们就会看到这些论述的内在一致性,也就能够明白他为什么会把宗教经验看作是事实性的生命经验。
海德格尔反对近代以来的历史主义思潮,认为这股思潮最终会必然走向对于任何事物的一种对象化的理解,历史几乎唯一地成了一个客观的东西,成了知识和好奇心的对象,成了我们对将来的行为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机遇和场所,历史学也成了以收集和整理材料为能事的科学,是各种案例的汇编和归类。而在这种对于历史的理解当中,我们就再也找不到任何与我们的生存相关联的东西了。
具体的事实性生命经验本身,具有一种“跌落”到可经验世界(周围世界)客观化的有意义性( Bedeutsamkeiten)之中的固有倾向。与此相关的是,我们的自身世界也有一个类似的倾向,那就是自身就其存在意义而言也容易在一种被客观化的有意义性中被经验为人格性,人格理想。这种倾向如果产生绝大的效果,那么,我们所经验和意识到的过去,就会被当作某种客观的传统,并深入到我们当前的处境中而发挥作用。所以,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对于事实性生命具有一种压制作用,而我们如果要洞察并且从真正的概念性中阐明生存现象,就必须对那些仍以某种方式还在我们的生命经验中起作用的传统进行解构,而这解构的原因当然还得到我们本己的历史性的自我关心中去寻找。
由上可见,海德格尔生命哲学的革命性意蕴就在于,他特别看中自身 《海德格尔与生命哲学——一种基于“存在论”的历史性考察(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525.html
海德格尔在进一步追问生存现象之前,再次提出形式显明/形式指引的问题。在他看来,形式显明/形式指引所说的形式的东西“其实又是在实际地一具体地一历史地可支配的东西的某个确定地被刻画出来的起点中,并且是在这种起点经验( Ausgangserung)的某中确定地被刻画的阐明中被赢获的”,这样形式地揭示出来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对某个仅仅出于理论目的的理论论题的强调,而是意味着由解释者揭示出来的经验活动本身或者在同时代人的宣告( Kundgabe)中对经验活动本身的关注”。借助这种形式显明/形式指引的方法,海德格尔对于如何通达生存概念或者说生存现象作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说明:“生存……可以被把捉为存在的一种确定方式,被把捉为一种确定的‘是’之含义(‘ist’- Sinn),后者本质上‘是’( ist)‘我是’之意义(‘bin’-slnn),它并非在理论的意谓中真正被拥有,而是在‘我是’(bin)之实行中被拥有的,亦即‘我’(ich)之存在的一种存在方式。通过形式显明,如此这般被理解的自身( Selbst)之存在就意味着生存。由此便得说明,作为自身(即我)的确定方式的生存之意义必须从何处获得。可见,决定性的事情乃是:我拥有自己——这成了那种基本经验,在其中,我与作为自身的我自己相遇,以至于我(在这种经验中生活的我)能够合乎其意义地追问我的‘我是’的意义。”在这里,海德格尔做了一个分疏:生命并不等于生存。生命经验固然是生存的前提,生存必须出自生命,但生命却带有“跌落”的倾向,它本身就处于各种不安和激动之中。生存是生命的指向,但如果我们不能首先对我们的事实性生命经验有着深刻的把握,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生存。海德格尔一再阐明的生存概念,既是他对生命哲学的生命概念批判的结果,也是他所提出的事实性或者说此在概念的本质内涵,正是生存概念所包含的那一个维度,才真正揭示了海德格尔现象学中最为根本的东西。
“我拥有自身”中的我决不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间的我,看作是被剥夺了一切真实联系而裸露着的纯粹的我,相反,理解我的这个前提就是要让自己进入到特定的历史联系中。如果要呈现“我是”,那么我们所需要的那个前提就是彻底地和纯粹地关涉到我自身,在这种关涉所显明出来的基本经验中,我是绝对非区域化的,决不可以被经验为某个普遍之物的个别化或个别情形。为此,生命哲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尝试着对“我”作出区域性的规定,其结果是我被看作成意识流或者纯粹的体验者,而这些做法事实上恰好“熄灭”了“我是”的意义,把我变成了一个可用调节方式来确定和编排的客体。然而,我们不能把“是”看作为客体对象,不能运用理论的认识方法来看待它,否则,我们所经验到的不过就是它的什么。在事实性的生命经验中,我们大多是在周围世界,亦即共同世界和自身世界的经验中获得各种意义,而非理论的实际客观性。同样,生存意义就是这种存在意义,我们只有从对他本身所关心的且拥有的基本经验中才能获得这种意义。然而,如果我追随客观化的认识,那么一种态度性的考察就会变成决定性的,而且,很快就会涌入若干排挤着真正生存的所谓拥有客观化的阐明。
基于此,海德格尔指出,“我拥有自身”的基本经验不是以普遍的我为目的的,相反,如果“我是”的特殊意义能够在真正的占有过程中成为可经验的,则经验之实行必然在我的丰富具体化中取得其本源,并且反过来把这个本源当作目的。这里所说的本源就是事实性的生命经验,而我则是生存。海德格尔强调,这里所说的经验决不是近代哲学所理解的那种经验概念,因为这种理解不过是把经验理解为理论目的中的内在知觉,意在确定一个完全现成的我的心理过程的特性或者行为特性,这从洛克以来的思想家几乎都没有脱离这种理解经验的框架。而事实性的生命经验和那个固定的、现成的、普遍的自我是根本不相同的,因为我的“我”是一个历史性的我,这个我拥有过去,而这个过去也不是一个完全外在的附加物,我之过去对于自我本身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这个过去“是被经验为那个历史地由自我本身——同时共同拥有着自身的经验着的自我——先于过去而为自己设定的期望视域的过去”。这里所说的“过去”和“期望视域”,与那种处在个人心灵的时间意识中的过去和未来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自我的事实性在与自我相关联的基本经验中是决定性的。本己此时此刻所经历的、在这一精神历史的处境中得到实行的事实性生命经验,同样也实行着从中起源的、在其中停留的、向事实性的东西返回的基本经验。海德格尔强调这种经验的历史性,但是,这里所说的历史决不能理解为一种对历史性的理论考察的相关对象,而是要把历史看作是“实行之如何”,亦即看作是“作为本身固然根本不可替换的内容和自身对其本身的关心方式”。说拥有自身是历史性的,是说拥有自身同它自身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海德格尔把这种关系定义为关心(Bekummerung),这个词就是后来《存在与时间》中的Sorge的前身。海德格尔一方面把关心看作是生存现象的核心,因为拥有自身产生于关心,保持在关心,并且倾向于关心,进而言之,拥有自身这种经验之实行必须是在事实性的生命经验本身中得到实行的,而且也是在自身关心中得到说明的。另一方面,历史决不能是人们对之有所认识的那个东西,不只是理论探讨的对象,而“毋宁说,我们自身就是历史,我们在历史中承荷自身”。在关心和历史之间的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的真正内涵。当然,这一切是随着海德格尔对于瞬间( Augenblick.kai-ros)的进一步探讨才丰富起来,并最终逐渐形成了《存在与时间》中的相关讨论。此外,只要我们对照一下海德格尔对于生存与历史之关系的论述,以及宗教和时间之关系的论述,我们就会看到这些论述的内在一致性,也就能够明白他为什么会把宗教经验看作是事实性的生命经验。
海德格尔反对近代以来的历史主义思潮,认为这股思潮最终会必然走向对于任何事物的一种对象化的理解,历史几乎唯一地成了一个客观的东西,成了知识和好奇心的对象,成了我们对将来的行为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机遇和场所,历史学也成了以收集和整理材料为能事的科学,是各种案例的汇编和归类。而在这种对于历史的理解当中,我们就再也找不到任何与我们的生存相关联的东西了。
具体的事实性生命经验本身,具有一种“跌落”到可经验世界(周围世界)客观化的有意义性( Bedeutsamkeiten)之中的固有倾向。与此相关的是,我们的自身世界也有一个类似的倾向,那就是自身就其存在意义而言也容易在一种被客观化的有意义性中被经验为人格性,人格理想。这种倾向如果产生绝大的效果,那么,我们所经验和意识到的过去,就会被当作某种客观的传统,并深入到我们当前的处境中而发挥作用。所以,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对于事实性生命具有一种压制作用,而我们如果要洞察并且从真正的概念性中阐明生存现象,就必须对那些仍以某种方式还在我们的生命经验中起作用的传统进行解构,而这解构的原因当然还得到我们本己的历史性的自我关心中去寻找。
由上可见,海德格尔生命哲学的革命性意蕴就在于,他特别看中自身 《海德格尔与生命哲学——一种基于“存在论”的历史性考察(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