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主要特点


【关 键 词】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主要特点 
【 正 文 】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全面系统,而且辩证统一;不仅立足国情,而且面向世界,充分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性与目标性、继承性与发展性、开放性与选择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一、高屋建瓴,全面系统 
不是就精神文明建设而论精神文明建设,而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战略全局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是一个结构严谨、内容完整的理论体系。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除了经济发展的条件以外,还受人们的自身素质、传统习俗、观念意识、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等影响。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全面规划、整体建设、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才能达到目的。他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体系。一是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方针。邓小平从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实践出发,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他不仅从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的角度,更从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文明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是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目标、任务和内容。邓小平第一次把精神文明归结到人的素质状况上,以人的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他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等全方位的角度考虑,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确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过程中,邓小平进一步强调要注意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他认为,对于共产党员、先进分子而言,应当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与道德,但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不发达,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还普遍不高,因此,对大多数人民来说,应该树立共同理想和共同道德。这个共同理想,在现阶段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个共同道德,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更能把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来。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方法。邓小平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人的建设与物的建设的有机统一,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在空间上是全面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全社会参与;在时间上是持久的,寄希望于“速战速决”是不可能的,必须扎扎实实,常抓不懈。为此,他根据思想工作的特殊性和我国十年动乱的深刻教训,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为主,不搞运动,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思想,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统一行动等。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主体和领导。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教训和当前实际,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区别以往一切文明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在逻辑结构的全面而具体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在的有机统一和互补,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理解,而且为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跳出审视社会发展的单一经济视角的局限,转向多视角审视社会发展,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把握规律,辩证决策 
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邓小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足点。他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不是一般性的经验总结,而是在充分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客观规律的把握。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地论述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充分的现实基础;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和重要保证,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有着自身独特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遵循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如继承性、开放性、借鉴性。他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脱离世界。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于外来文化,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也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对于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垃圾,决“不能盲目地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4页)。另一方面,邓小平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然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邓小平指出,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始终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抓住了这一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正确方向。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人们精神生活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全面化的趋势,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个体的发展被置于广阔而多变的社会空间中,不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而且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日益广泛。因此,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现形式也应丰富多样、生动活泼,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总之,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真正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在坚持规律的基础上,邓小平充分运用辩证法来分析研究精神文明建设

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邓小平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在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满足都要靠经济发展来完成,因而物质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具有中心地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并最终起决定作用,因而他一再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逐步创造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所以必须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这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功能。因此,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两个文明一起抓,才能建设一个科学发达、文化昌明、政治民主、法制健全、道德高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主要特点》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53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