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论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特色


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对这个根本点,他总是要求“横下心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页。)。他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讲这件事,抓这件事。他把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实现发展战略特别是发展经济作为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作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根本点。他说:“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6页。)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还是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也正是因为始终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在强调经济建设中心地位、基础地位的同时,邓小平十分注意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经济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社会和人的一致发展,也不会自动导致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邓小平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的基本观点,即: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就在于它既能实现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又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邓小平又有所创新,形成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他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等等。其实,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同志从不同的角度一再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并始终致力于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逐步实现。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这是邓小平对自己全面发展思想的总结。党的基本路线完整而具体地体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将“富强、民主、文明”,作为我国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奋斗目标,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包括经济建设在内的整个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发展,而是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在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结合新情况,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引导中国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充分显示了我党对近年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视,表明我党对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西方发展理论虽然经历了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到讲究综合发展,从强调物为中心到强调人为中心,从被动依附性发展到主张主动内源性发展,从只考虑一时的繁荣到强调可持续发展等不同阶段,但这些发展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现代化即是西化、美国化,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正是不发达国家现代化必须仿效、照搬的一般特征,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艾森斯塔德在《社会进化与发展》一书中说:“从历史上看,现代化是一个朝着欧美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于十七至十九世纪就在欧美各国完成了。”西方的发展理论者试图通过现代化理论的传播,向发展中国家展现“只要向西方学习,就一定会实现现代化”的“美好”前景,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接受西方的社会制度,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现代化理论的这一思想无非是要告诉人们:人类现代化的模式只有一个,即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模式;西方化、资本主义化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必然途径,也是唯一途径。这一理论后来遭到了多方面的批判,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决不是西方化,西方化也决不能使之现代化,而只能成为西方的附庸。实现现代化的途径是多样的,资本主义化并不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邓小平的现代化发展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从性质上看,实现现代化有两条基本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模式不是单一的,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不能将西方模式绝对化,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道路并不是每一个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必然重复的。对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是完成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赖以巩固的不可或缺的前提。不实现现代化,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只讲现代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样关系就大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4页。)。邓小平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将两者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文明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的发展不能离开世界文明的主潮流。纵览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的洋务运动,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其主旋律就是寻求中国的强盛之路。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年来面临的众多难题中的头号迫切课题。只有义无反顾地走向现代化,中国才能重返世界发展的主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地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要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注:《邓小

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就是努力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9页。)。 
同时,邓小平告诫国人,不要忘了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邓小平站在民族本位立场上,立足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加以分析并阐述的。因为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针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全盘西化”的观点,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9页。)资本主义的道路过去在中国走不通,现在仍然走不通。“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7页。),更不用说现代化了。进而把社会主义上升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制度保证”、“立国之本”的高度来认识。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最高层次的现代化,不仅是指社会主义制度能保证有效地推进中国现代化,而且还指它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它是中国现代化的最佳选择。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制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要求最大限度地占有剩余价值和增殖资本,这必然会造成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我们在现代化的目标中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正是对资本主义这种不公平制度的否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实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消灭贫穷,又要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价值取向所体现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成为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本质的区别。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从而避免了重走资本主义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痛苦进程,力争使现代化发展的

《论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特色(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55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