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论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特色


【 正 文 】 
二战以后,发展问题成为人们研究的理论热点,各种发展理论、发展模式也相继涌现,如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以佩鲁为代表的新发展观以及弗兰克的依附理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等等,它们都曾经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理论本身存在着种种弊端,一些发展中国家将其作为现代化的指导理论,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邓小平则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和高度的智慧对时代发展主题作出了科学的判断,为我们的民族贡献了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科学理论,具有鲜明的辩证特色: 
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50—7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两分法出发,认为美国社会是整合最高的“一般社会”、“现代社会”,而第三世界国家则属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是传统社会未来追踪的发展模式。并且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传统性”的制度、结构和文化传统不仅不能促成现代化的发端,而且是现代化的巨大阻力,因此,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是对外部环境逼迫不得已的“反应”,只能是一种被动式的、外生式的现代化,是“传播的发展”或者是“依靠外因的发展”。也就是说,第三世界国家只有依靠西方文明的传播和冲击,才能引发现代化的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唯有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对西方文明实施全方位的开放,依靠西方的援助等外部力量,才能顺利实现现代化。这些现代化论者完全否认了实际存在着的时代、民族和地域的差异,与其说是让不发达国家通过他们指引的“捷径”迅速走向现代化,不如说是想让它们永远当发达国家的附庸。按照这种理论进行的发展只能是依附的发展。随后出现的依附理论对传统的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批判和纠正。它坚决反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关于不发达国家只有照搬西方模式和全盘西化才能实现现代化的主张,认为与西方国家联系得越紧密就越不能实现现代化,唯有与西方发达国家脱钩,断绝同它们的经济关系,退出国际分工,退出国际贸易,退出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摆脱它们的剥削和控制,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求本国的发展,实现现代化才有可能。这样,依附理论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是片面的,不现实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不发达国家要想切断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排斥其成功经验和文明成果,只能导致发展中国家走上完全闭关自守和封闭的道路,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发展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国际的,这可以看作是人类在20世纪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在我们这个时代,经济发展不可能是孤立于世界历史运动潮流之外的闭关自守的现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要自主地发展,又要实行对外开放,通过吸取发达国家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管理经验,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壮大自己。如何在保持、发扬自己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对外开放,并在对外开放中丰富这种传统和特色,这是第三世界人民正在实践中探索和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对这一课题作出了颇有意义的回答,他驳倒了形形色色的“西方中心论”的发展观,将发展的民族性与开放性紧密结合起来,建构了主张各民族在全球交往中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立足点,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在对外开放中实现本民族自主发展的科学理论。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其根本点在于强调民族性,强调本国的社会文化结构与功能在本国发展中的作用,即要求充分利用本国人民的内在价值和本国相应的资源与潜力,探索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殊性,即它不仅仅是一个自觉适应现代化潮流的世界化过程,也是一个能动创造、开拓进取的民族化过程。走自己的路,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才是发展中国家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失去了本民族的特点,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不尊重自己的民族是谈不上发展的。走别人的路,受制于人,单纯依靠外界的帮助,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因此,只有民族化的现代化才是正常的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更是没有捷径可走。“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同时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和新中国建立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地阐明了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的必要性。他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孤立的状态下实现现代化。“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任何一个国家, 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想获得发展或加速发展,孤立起来是不行的,闭关自守是不行的。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大的趋势。从而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的科学结论。 他反复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不等于是照搬照抄西方的发展模式,也不会造成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反而它可以使我国尽快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并进一步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开辟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历史条件和文化特点,又面向世界,坚持对外开放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全面协调发展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统一 
二战以后,面对不发达国家的贫穷落后,工业国家的物质匮乏,全世界笼罩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强烈气氛之中,“增长第一”的发展观应运而生。这种发展观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把现代化过程片面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过程,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可以度量的经济指标上,将国民生产总值(GNP )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甚至唯一标准。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们所关心的只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发展的最基本含义就是经济增长,即“发展=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只要经济增长,生产商品丰富,社会的其它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解决,经济增长本身就意味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虽然一些国家的经济在一段时间内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却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分配不公、两极分化、通货膨胀加剧、失业人数增加、社会腐败、政局动荡等等。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并未得到实质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从而造成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人们对这种发展观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相应出现了以佩鲁的《新发展观》为代表的综合发展观。综合发展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决不能只归结为单一的经济发展,发

展应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整体、全面、协调的发展,如果忽视了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就谈不上真正的发展。 
邓小平在其现代化发展理论中,充分考虑了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现实国情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发展理论。 
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是根本。没有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增长,任何社会都没有资格谈什么优越性,而缺乏坚实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是无法巩固和发展的。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反复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注:《邓

《论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特色》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55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