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西方经济学 >> 正文

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


。该方法的价值在于简便直观(可以很方便地把基尼系数转化成非常直观的图形),系数越高(最大值为1),表明集群值越大,即产业在地理上愈加集中。克鲁格曼、费尔曼等人就用这种方法测算美国制造业的集群程度(克鲁格曼1991;费尔曼,1996)。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不满足于这种简便但有缺陷的方法,正如艾尔森和格莱赛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中的一篇文章(1997)中所指出的,基尼系数大于零并不一定表明有集群现象存在,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规模差异。举例而言,如果一个地区存在着一个规模很大的企业,可能就会造成该地区在该产业上有较高的吉尼系数,但实际上并无明显的集群现象出现,而只是产业组织的问题。换言之,基尼系数只能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情况,在应用领域有一定的缺陷,尽管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是集群的主要形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艾尔森和格莱赛(1997)提出了新的集群指数(the  index  of  concentration),把产业组织的差异情况考虑了进去。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即存在大量中小企业时,这个指数和吉尼系数是完全一致的,在有垄断即大企业存在的情况下,这个指数则要求用(1-∑iχi2)去除吉尼系数,以消除企业规模过大使吉尼系数失真的结果。艾尔森和格莱赛的方法比克鲁格曼等人的方法有了改进和完善,目前,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使用艾尔森和格莱赛指数来测定产业的集群程度(罗森沃和斯壮基,2001;伍得沃得,1999)。
    三、形成机理与竞争优势
  研究产业集群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家最关注的还是集群形成的原因及其内在机理,这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占了多数。马歇尔的三要素分析可以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理论贡献,现在仍有相当多的文献以这种分析为基础。克鲁格曼也认同马歇尔的三要素分析框架,但他对技术外溢这一多数人认为是最重要的集群形成原因却有些不以为然。他的观点是,技术外溢主要产生于高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但美国历史上和当代产业集群的主体并不是高技术产业,而是一般制造业。另外,技术外溢一旦形成,其作用就不限于某个地区,而是会扩散到全国乃至世界(克鲁格曼,1986)。在克鲁格曼的眼光中,技术外溢很难模型化,计量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分析上更多地是一种假设、理论推断和案例研究。因此,他承认技术外溢存在,但不认为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克鲁格曼,1991;1994)。与众人不同,历史事件(accidents  of  history)在克鲁格曼看来却有很重要的意义,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某个地区形成产业的集群,常常由于先有一个企业发展得很好,然后逐渐聚集起一批企业,至于为什么会有第一个企业则很可能是偶然的一个历史事情所决定的(克鲁格曼,1991;1999)。
  不少学者并不同意克鲁格曼的这种分析。英国的两位学者宾治和亨瑞1998年发表文章,以英国的运动赛车产业集群为例,评析克鲁格曼关于产业集群和经济地理学的观点。他们通过对英国运动赛车产业集群的研究,认为“历史事件的说法”只是一种未深入到里层的分析,如果对像英国运动赛车产业这样的集群进行深入研究的话,一定会发现有复杂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宾治和亨瑞,1998)。概括而言,当代的主流理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在集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1.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有不少产业在靠近自然资源的地方聚集。另外,企业总是希望以最低的成本进入市场,这里面当然包括运输成本这一重要的成本因素,所以,同类企业比较容易在一个靠近市场、运输成本较为低廉的地方聚集。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基本上都属于自然的因素,与产业组织和竞争基本无关,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种自然性的因素在现在的产业集群中起的作用已经是相对次要的了。
  2.规模经济与外部性。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和外部性(extermality)是经济学家讨论最多的关键性因素。相同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个地方,很大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在起作用。由于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生产,就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同时也产生巨大的需求,这种规模经济效应足以保证在这个地区的企业能够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的高品质、低成本的供给。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即使是新加入的企业,也能得到各种技能的劳动力供给,而且,价格一定是最便宜的。外部性的分析更具有学理性,也更精炼和准确,其结果和规模经济分析是差不多的。先进入某个地区的企业在生产中会产生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如果这个企业规模很大的话,产生的外部性就更大,如为后进入的企业创造了生产和生活用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的获得渠道,甚至是生产地点的知名度,后来的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正面的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从而使自己无需经过市场交换就获得利益。所以,充分的外部性就足以使后来的企业聚集在原有的企业周围,产业集群就形成了。
  3.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使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得到专业化的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延伸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技术服务业、专业销售公司、商业性印刷出版业、展览业、信息咨询业。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和案例的研究证明了大学、研究中心、职业培训机构对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波特,1998;高登和菲力普,2000;西尔和布瑞那,2001)。在这些相关延伸产业的发展和竞争中,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专业服务市场,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出现。至于相关延伸产业的大量集中,则是和集群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追随客户使相关延伸产业被吸引到集群中来,二者是同时发展的。
  4.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总是倾向于能够获得最大投资回报的地区,先投资的外国企业对后来的企业具有示范性,加上一些国家对外国投资有鼓励性政策,因此,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带动下,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方先后出现了不同产业的集群。葡萄牙、爱尔兰、印度、巴基斯坦、巴西、墨西哥这些国家是西方经济学家研究产业集群的主要案例(波特,1990,1998;高登和菲力普,2000;劳尔,2001)。
  5.企业家精神、制度与政府政策。企业家精神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兴趣点。为什么在几乎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地区形成了

产业集群,有的地区却没有,仅用自然的、运输的、规模经济的因素已不足以说明,这时候企业家精神就起到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最先进入这个地区或在这个地区产业内的企业,领导人具备的企业家精神是吸引其他产业内企业和相关企业聚集在周围的决定性因素,这在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研究产业集群时,都对这种产业组织的新发展和地区经济的新现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因为产业的集群提高了本地区产业与其他地区产业相比的竞争力。波特等人还把这种竞争力的提高应用到国家范围,认为产业集群是国家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波特,1990,1998;克鲁格曼,1991;雷科,1999;西尔和布瑞那,2000)。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产业集群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driver  of  economy),是一种路径依赖(西尔和布瑞那,2000)。产业集群提高地区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竞争力,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是规模经济的长远效应;在产业集群中,企业能够保持收益递增,而在集群外的企业却没有这种优势(克鲁格曼,1991);二是加快技术创新,由于产业的聚集产生技术外溢,有利于促进技术和知识的交流和改进。
  有必要提到,也有的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的评价并不高,认为这些新理论并没有超越马歇尔和佩罗索的学说,称之为新瓶中的陈酒(哈里森,1991)。还有的经济学家不认同波特所建立的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理论框架,认为竞争力的提高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兰西等,2001)。
    四、几点简要评析和启示
  自2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58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西方经济学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