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国际政治论文 >> 正文

试析文化因素与日本对外政策的相关性


集体才有价  值,有时甚至以牺牲个人为代价换取集体利益。在对外时,则表现出高度的团结和对集  团的无比忠诚。第二、不欢迎少数意见。日本人非常重视集团内部的“和”。以集团内  部的合作与协调作为最高目标。为了使团体制度成功运转,日本人认为应该明智地避免  公开对抗。因此他们逐步养成了一定的集体技巧和品德,塑造了一种至少表面上是平和  、宽容和温顺的性格。即使内心不愿意,也不直截了当地说“不”。第三、集团内部由  严格的上下关系构成。集团由各级领导者和成员构成。领导者必须满足组织成员的所有  需要,这称为“恩”。作为回报,各级成员必须忠于上司,并履行自己相应的义务,这  称为“义理”。因此这实质上构成了一种集团内部相互依存的关系,使整个集团更加紧  密。第四、竞争的集团主义。在集团内部,各成员为显示能力差异,会出现激烈的竞争  ,但这种竞争以不危及集团整体团结为限度。此外,目标指向型集团(goal-orientedgroup)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也有学者指出,日本的集团主义具有封闭性,集团内部  追求和谐统一,成员间可以进行顺利的交流。但在对外时却表现出强烈的封闭性,称集  团外的人为“外人”,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表现出对“外人”的排斥。反映在国家层面上  ,则表现为强烈的“锁国”心理。
  如前所述,强调集体的意识影响了日本社会全部人际关系的风格。这种影响也反映在  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上。即所谓的“一边倒”。先是倒向英国,30年代又转向德国,二  战后则长期依附于美国。日本的左翼人士则长期倒向苏联。这其中固然有各种利益因素  在起作用,但能够依附在一个利益集团并长期共存,恰恰反映了日本国民及其决策者在  外交政策上的集团主义倾向,同时也是日本的一大“优点”。尤其是二战后,正是因为  成为日美同盟的一员,日本才能够相继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  总协定等重要的国际性机构,并从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因此,日本历届政府在制定外交战略时,都首先要强调“深化日美关系”的首要目标和  “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基本原则。当作为集团整体对外时,日本则坚决地支持美国的  各项政策和决定。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还不十分强大的日本却坚决地同美国站在  一起,对苏联采取了经济制裁,并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冷战结束后,为成为政治大国  ,日本更加紧密地依附于日美同盟。不顾当地居民的反对和数次美军暴行的恶劣影响,  依然允许美国继续使用军事基地;修订了《日美安保条约》,使日美成为更紧密的攻守  同盟;支持美国打海湾战争、反恐战争,并出钱、出兵,以实际行动体现对集团的忠诚  。
  当然,作为一个集团,日美同盟不但与其他国家和集团之间存在冲突,其内部也存在  着激烈竞争,这突出表现在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中。不管是70年代的纤维贸易摩擦还是  90年代的汽车贸易摩擦,都具有集团内部竞争的性质。当然,尽管集团存在内部竞争,  尽管随着日本实力的不断增强,“对美自主”意识的加强,日本并没有取代美国在同盟  中的领导地位,这一同盟依然十分稳固。这充分反映了日本人的集团主义精神和“义理  ”意识。
  在集团中形成的那种避免公开对抗、“以和为贵”的性格,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到日本  的外交手法上。日本的外交史上虽然也有明确指责他国的记录,但多数情况下都是“求  同存异”,在国家目标和外交战略上缺乏鲜明的形象,日本外交也因此被称为“合气道  外交”。(五百旗头真,2001<11>:7)
  除集团主义外,在日本外交中表现较为明显的另一种民族特性就是“町人根性”。町  人出现在德川时代,主要指掌握商业资本的商人。出现初期,町人的地位十分低下,在  所谓“士农工商”的四民中排在最末。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他们利用自己所掌握的  经济优势逐渐提高了政治地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出特有的影响力,以致出现了“  大阪富商一怒,天下诸侯皆惊”的局面,(源了圆,1981:98)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  立的行事风格——町人根性。町人根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力主义,其外在表现就是无原  则性和注重实用性。
  受町人固有的重商和经济至上思想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多元价值观,不承认惟一正  确的思想体系,也不认为有绝对的正义。更不会为了分对错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有违“  和为贵”的原则。因此,他们不大喜欢纠缠于抽象的理论,只要所有人都同意,符合大  众的利益,就是正确的。中根千枝指出,“日本文化不存在完全独立的框子、形体和骨  架……日本像是一个软体动物”,(《东亚文化论坛》,1998:86)这形象地概括出町人  根性的表现之一——无原则性。表现在政治上,则给人以捉摸不定的印象。例如,德川  时代,拥护幕府体制被视为“正确”,而后来“尊王攘夷”却取而代之;二战时期,日  本大力宣扬“世界一同”,但战败后,和平民主却成为日本至高无上的奋斗目标;日本  战败后,美国占领军对日本人迅速表现出的积极配合态度无不感到吃惊,日本天皇甚至  专程拜访了麦克阿瑟元帅。这种无原则性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让不了解日本的人常感到 &

nbsp;手足无措。
  町人根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实用主义。由于固有的无原则性,日本人缺乏不惜一切去  追求的绝对价值观念,更多地注重眼前利益,这也是日本人为什么被称为“经济动物”  的原因。由于幕府时期的当权者在经济上陷入困境,商人们便利用借债的机会对幕府政  治施加影响,从而出现了前文提到的“大阪富商一怒,天下诸侯皆惊”的局面。在今天  ,则表现为日本政治中最自信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手段——经济手段。例如,为争当联合  国常任理事国,日本通过对外经济援助拉取选票。自民党总务局长铃木宗男说:“支持  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的都是接受了政府开发援助的国家。”(孙承,2001<8>:44)外务  省官员甚至宣称:ODA(政府开发援助)外交是日本外交的主要手段。二战后,日本通过  日元贷款、技术合作、设立亚洲开发银行等手段,从经济上拉拢并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东  南亚国家,实现了“经济地平的扩大”。其外交中的重商主义色彩相当浓厚。
  除集团主义和町人根性外,对日本政治、经济产生影响的因素还很多,比如日本的神  道教、佛教等精神因素。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认为,在任何伟大  的历史事件表象的背后,都存在着发展的精神动因。以西欧资本主义为例,是新教伦理  精神转换为资本主义精神,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按照这一思维模式,我们也  应该承认,儒教、神道教、佛教都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当然,尽管文化因素对日本政治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但我们不能一味夸大文化的作用  ,应该看到文化因素是以潜

《试析文化因素与日本对外政策的相关性(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60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国际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