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 正文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弥久常新的话题。但是,对于怎样才是人 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却一直难有令人满意的答案。现实中,不 少人把人的全面发展等同于人实践能力的提高,以人的物质创造力强弱高低来衡量人的 全面发展的程度。所以,当人类借助于科学武器,使自己从一个匍匐于神像脚下的卑微 生物一跃而为雄踞地球的万灵之长之后,就觉得已经获得了全面发展,乃至把金钱的积 累和权力的膨胀作为人的发展的标尺,并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物质创造上,从而以一种 主子的姿态向大自然拼命索取。遗憾的是,当人们面对着自我创造的那些令人眩目的物 质财富时,却难有全面发展的喜悦,反而产生一种失乐园的忧郁。尤其是人们受到来自 大自然和社会的种种报复而警醒时,才发现自我已经迷失,才发现人并没有获得真正意 义上的全面发展。于是,“认识自我”、“人的全面发展”等命题,又以新的意义召唤 着现代人,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呼声汇成一股新的人本主义浪潮。本文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从人性理论的角度,对人的全面发展再作一番探讨,并以之求教大方。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本能的有效社会化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人性的基础上进行。
  什么是人性,至今未有定论。而且一些关于人性的定义,如人性善、人性恶等,都是 人的具体社会行为的评价,根本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从字义上理解,人性应指人的属 性。这属性不仅包括本质属性,也包括非本质属性,不仅包括一般属性,也应指特殊属 性。但是,由于世界上其他物质的一切属性人皆具有,即所谓“万物皆备于我”,那么 ,照此分析人性,则人性与其他物质属性无多大区别。所以,一般都把人性界定在与动 物相区别的属性,即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马克思的话 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人性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没有社会化过程,人与 动物只有形体之别,而无本质之别。只有通过社会化,人才可能成为与动物相区别的人 。世界各地一些关于兽孩的报道告诉我们,当一个人丧失了社会化的环境,即本能失去 了社会化的机会后,那么他就不具备人性,形虽类人,但性不类人。即或回到社会中来 ,也难以适应社会。基于此,我把人性定义为人的本能的社会化。即人性是人的本能在 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社会的强化而形成的。
  如果说,人性是人的本能的社会化,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则应该是人的本能的有效 社会化。
  人的本能社会化的结果,常常出现两极性。例如人的争斗的本能,在社会化过程中, 被正义所激发,则成为勇敢;被非正义利用,则成为一种野蛮。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行 为总视为美好的人性,违背社会意愿的行为总视为非人性的或邪恶人性的。因此,人性 范畴常常是对立的两极:善与恶、爱与恨、诚实与虚伪、无私与贪婪、勇敢与怯懦、敬 爱与嫉妒……实际生活中,人们又把那些本能朝好的方面发展者称为“有人性”,把本 能朝坏的方面发展者称为“没人性”。人们总希望人性朝好的一极发展,因此当一个人 进入社会之后,社会总是努力教育引导每个人,力求使其自然本能循着正确的轨道良性 发展,也就是使人的本能获得有效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一种行为过程。这种行为过程是由外部变量和内部变量这两种变量相互 作用的过程。这两种变量即我们平素所说的遗传与环境。有效的社会化就是使遗传与环 境这两种变量协调作用,互为促进。
  人的本能是遗传的。凡本能都有一种主动显示的趋向,人的许多欲望便是本能显示的 内在动力。欧文曾说过:“人生来就具有谋求幸福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他的一切行为的 基本原因,是终身都有的,用一般人的话来说,这便是人的利己心。”[1]人的欲望促 使人不断外求,而社会的发展则给人的欲望的实现创造种种契机。人的欲望越强烈,本 能显示得越多,人性就越丰富,人的创造物也就越多,社会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丰 富的社会环境又为人的本能显示提供丰富的营养。这种相互作用不断循环着,使人性在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结合的过程不断被优化。许多人认为,人性的发展就是人的自然属 性与社会属性有机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能有效社会化的过程。
  正由于人性的双重性,那么,人性完善就离不开自然与社会。
  按达尔文的观点,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首先是在自然进化中实现的,人从动物界裂变 出来,本身就经历了质的变换、质的飞跃。但是人类属于自然链条中的一环,其发展必 须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的发展保持和谐的状态,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人类 对自然掠夺得愈厉害,为自己的发展设置的障碍也越多。因此,人性有有效社会化,决 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决不能打断人与自然相连的生物链条,要在社会过程中尽量保持人 的良好的自然本性,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在自然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只是物种的进化,还不能说明人性。猴子变人,在 生物学意义上,只不过自诞生了一个新物种,而地球上的物种变化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 。倒是在人进入社会后,动物本能在社会上得到改造,在自然因素中加入了大量的社会 内容,才面貌日新,进一步拉大了与动物的距离。这就是说,人始终是社会的一分子, 只有参与社会竞争,才能获得自立自强,自我完善的能力——最终在社会中获得自我完 善。人的自然禀赋再高,其发展也不能脱离所处的社会,并一定程度受着社会的约束, 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各种人性论,实际上是人对自己在社会 上的本能发挥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究竟人自身发展到怎样的程度才真正是人,而这种 价值判断都是在各人所处的社会中所作的结论,必然带着每个人所处社会的痕迹。因此 ,要想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创造一个良好发展的社会。有了良好发展的社会,人 的本能才能真正获得有效的社会化,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才能获得有机结合。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完美的人性是真、善、美的统一。人性之真是人的本质显露的一种理想的自然状态; 人性之善是社会化的人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调节的最高价值;人性之美是真与善有机结 合的形象化。真、善、美分别从不同方面体现人性真谛,展示出人性的迷人光彩。因此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人性之真,应该是指大自然对人性的一种规定性——合规律性,它确定人的自然价值 。这种规定性确立了人的地位并非凌驾自然之上,而是与大自然平等相处——任何时候 都离不开自然,都要参与自然的进化运动,尽管自然进化对人的巨大推动作用已让位于 社会进化,但是人类无法消除坚固的生物亚结构的实际存在和潜在影响,人性之真便是 强调人与自然的新和谐。
  真是人性的根本。人性的丰富、发展,必须在“真”的基础上进行,离开这一点,便 是异化。要克服异化,必须认识人性的“庐山真面目”,即人性中的各种要素,并正确 地判断人性中哪些因素应该扶持发扬,哪些应该消除克服,哪些应该愉快地接受,哪些 应该谨慎地控制。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追求人性之真,并不是为了反璞归真,而是张扬 人的本能中优良的那一些本质属性。
  人性之善是社会对人的行为一种社会规定性——合道德性,它确立人性的社会价值。 动物是没有善恶观念的,它们参

与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竞争,或食肉,或食草的食性,皆 是适应生存的自然选择,并不存在善恶。而善与恶的观念,则是人从社会伦理道德出发 ,对自身行为所作的价值判断。善,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它是人们在道德领域内辨别好坏的尺度。或者说,是社会对人性的一种规定。
  休谟有一段话,对善的描述颇有见地,他说:“如果在人生的任何关系中间,我都愿 意和某一个人交往,那么他的人性在那种范围内必然可以认为不完善的,如果他对己对 人都没有什么缺陷,那么他的性格就是尽美尽善的了。这是价值和道德的最后标准。” [2]由此可见,人性之善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的,或者说是在社会中实现的。——善的 最终实现是能和所有的人维持友好关系。而“对己对人都没有什么缺陷”,则表示善的 行为是既能满足自身需要,也满足社会及他人需要的一种行为。所以,休谟把善的人性 归纳成“慷慨、仁爱、怜悯、感恩、友谊、忠贞、热忱、无私、好施和构成一个仁善与 慈善的性格的其他一些性质。”而认为“勇敢与野心,如果没有慈善加以调弄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61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