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国际政治论文 >> 正文

解读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新视角


,用行政命令手段  进行全盘集体化运动;用行政命令在市场上加速排挤资本主义。斯大林宣布苏联基本实  现社会主义,主要依据是当时苏联“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4](P393-394)。三是  斯大林宣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生产力的性质”[4](P543),堵塞了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之路。四是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对立的世界市场理论,[4](P561)导  致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同资本主义市场交流,不能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这  就割断了社会主义国家同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联系,自己封闭了自己。五是斯大林  把社会主义的计划原则教条式地规定为惟一的指令性计划原则,[5](P280)由国家计委  编制全国统一计划经济表层层下达,像法律一样命令执行,把国民经济统得过死。六是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因而最大限度地加强阶级斗争、加强国  家机器。[6](P150)在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指导下,苏联进行大规模清洗、滥杀了大量  的无辜,留下了很大的后遗症。[7](P28)七是斯大林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主  要来源于农民,农民必须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缴纳额外的“贡款”。农民的“贡款”  虽然解决了工业化资金来源问题,但却造成了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
  斯大林在指导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经济、政治  、文化和对外关系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斯大林最大错误是把过度集权的体制  与过“左”的路线结合起来,从而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高速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展民主自由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高度集中的中央经济管理体制来看,一是在所有制方面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  制——全民所有制(国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按照斯大林的理解,社会主义应该进一  步将集体农庄所有制变为国营农场,使全社会变为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这既不符合苏联  生产力水平和层次,又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阻碍生  产力发展的状况。二是在工业发展战略方面,斯大林的工业化既优先发展重工业,又超  高速发展。但是这种战略是用牺牲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实施的,因而导致了国民经  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而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的粗放道路,直接  导致了苏联经济发展速度递减、素质低下和竞争力较弱。三是在经济体制方面采用自上  而下的指令性计划,借助于行政手段来组织和管理经济,否定经济杠杆,排斥市场机制  。其结果形成了“部门—企业”或“部门—托拉斯—企业”的二级或三级管理模式,造  成条块分割、地区分割,人为地割裂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联系。这种完全排斥商品经  济、高度集权的国家垄断性产品经济,是苏联长期缺乏活力和动力、越来越僵化的总根  源。
  高度集权化的政治体制模式的危害,也是极其严重的:一是党的组织行政化和党政干  部特权化。国家机关成了党的机关的附属品,或者说党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成为凌  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党政官员按不同级别享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特殊权益,因而形成  了自己的特殊利益,形成了脱离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广大劳动群众无法感受到这些人  是代表他们掌权。二是国家权力个人化和监督机制无效化。下级权力集中到上级机关,  各种权力都被集中到中央机关,中央的权力又集中到党的第一书记。结果造成了个人专  断,个人崇拜;缺乏有力的监督系统和制约机制,终于使公共权力失去监督,出现“社  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异化现象,并进而走向腐败。三是干部选举制度流于形式  ,干部选拔制度委任化。苏联1936年宪法虽然也规定了新的选举制度,然而又同时规定  上级可提出甚至指令和强行委派苏维埃候选人,等额选举、选举结果须经上级批准才有  效的做法,使苏维埃选举名存实亡。委任制使干部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久而  久之,造成了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的顽症,造成了党群与干群之间的隔阂,进而损害了  党的领导的代表性。四是法制虚无化和司法机关畸形化。国家司法部门的工作受斯大林  的直接控制,内务部权力急剧膨胀,甚至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苏共高度集权的政治体  制模式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官僚特权阶层,使本应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政治代表的共  产党的代表性和合法性受到严重损害。
  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主要特征是,不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和严密的逻辑  力量解决思想理论的问题,而是凭借权力的力量压服人;文化上、学术上的是是非非,  都要由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裁决或做结论,把斯大林的言论教条化,实行文化专制主  义。这一思想文化模式,给苏联思想文化的发展和苏联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一是僵  化、凝固的“左”的理论教条,长期束缚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二是被简单化、教  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失去了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功能。三是这种文化模式不仅束缚  了人们的科学创新,而且消灭了一系列自然科学学派,摧残了科学技术队伍的精华,促  进了伪科学的发展,阻碍了苏联科学文化的发展,使其在同西方国家的竞争中最终败北  

。一句话,苏联思想文化模式长期以来违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在历史条件还是在基本国情方面,都与苏联有很大的差别。  但是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斯大林一味强调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反对社会主义的道路多  样性。他把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教条化、绝对化,强迫东欧国家接  受。1948年,东欧国家被迫放弃适合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本国特色的、深受人民  欢迎的有生命力的人民民主道路。从此,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人(南共联盟除外)基本上停  止了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多种道路的尝试,将斯大林模式移植到东欧各国,使  东欧社会主义失去了勃勃生机,造成了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生产力的萎缩以及社会经  济政治危机的爆发。东欧各国(南斯拉夫联邦除外)也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革,苏联模  式多少有些改变,但这些改革都是改改停停、进进退退,这个模式基本的东西没有触动  ,其结果是东欧各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都明显滞后,东欧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不仅没有赶  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反而拉大了差距。尤为严重的是,东欧国家共产党长期忽视党  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工作,许多党员领导干部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共产  党失去了同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密切联系,使本来就不高的党的威信继续下降,  最后终于被人民所抛弃,教训十分深刻。
      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9年,中国社会的主题是解决由新民主主义转  变为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问题。前者的实践(从1949年到1957年约

《解读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新视角(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61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国际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