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及其科学意义
着眼于 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 指引社会主义中国胜利前进的同时,倾注了极大的心力,探索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 题,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江泽民同志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亲自 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把创新作为社会前 进的根本动力,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形成 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最重要就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 是决定我们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创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注意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3 年来的实践经验,而且注意总结我们党80年来的历史经验;不仅注意总结我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丰富经验,而且注意认真吸取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正 是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和最新实践的基础上,集中了全党的创造和智慧,是当 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关注的视野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 规律。十六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新境界,最根本的表现就是继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总结新的实践,针对新的 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刻地回答了一系列新的时 代课题,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 高到了新的水平。党的十六大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直接涉及世界观方法论的新思想和新观 点,而且在总结实践新经验、开拓理论新境界、规划建设新蓝图的全过程中,都贯穿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十六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新境界,最突 出的表现就是对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动力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在社会发展规律和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不同的论述,归纳起来,就 是认为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构成的动力系统推动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先进 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有机地联为一体,看作是社会发展中最 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动力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 界。
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紧紧抓住发展 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 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一精辟论述,创造 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和规律的基本原理。
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这一范畴,并强调它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的一致性,揭示了历史规律的层次性。党只有坚持“三个代表”,才能保持自 己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归根结底是因为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要服从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因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最具决定作用的因素。党的先进性之所以是具体 的历史的,其根源也在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是变化发展的,不会停留在 一个水平上。
把最终动力和直接动力、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等统一起来,强调了社会发展动力的系 统性。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 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形式,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些都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它们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生产力、文化和人民利益三个方面,用“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加以概括整合,集中体 现并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和机制理论,发展了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合力” 思想。
突出了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强调了“创新”是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灵魂” 和“不竭动力”;突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利益”动因,并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与“各种具体的利益和内部矛盾”结合起来。这些新思想、新观点,以及关于新 的社会阶层构成和性质的新判断,关于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的一系列新方针、新举措,都既坚持了唯物史观“动力论”的基本原理,又充 分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当代中国实践的新经验,赋予这些基本原理以崭新的 时代内涵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全面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突出地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观上。他 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解 决发展问题,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宏伟蓝图,就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 目标。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江泽民不仅强调“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 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而且提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 化建设、弘扬主旋律与全面繁荣文化市场相结合,科学教育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统一 ,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创新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相促进,发展文化事业 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相配套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举措。这一切,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 展了社会意识各种具体形式特别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基本原 理。
科学阐明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自身的全面进步。十六 大第一次把“政治文明”范畴郑重地载入党的代表大会文献,强调了物质文明的基础地 位、政治文明的中介作用和精神文明的导向功能,把邓小平倡导的“两个文明一起抓” 发展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不同领域发展既相对独立又内 在统一的基本原理。
明确提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六大报告在谈到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 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建 设新蓝图时,更是将生态平衡
再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提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并把它作为主体价值观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江 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这一问题,最初是他在“七·一 讲话”中提出来的,后来又在“5·31讲话”中加以重申,最后在十六大报告中以党的 文件确定下来。
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由“原始 的丰富”即自然经济下狭小范围内人的完整性,经过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下的“异 化”和“片面化”即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片面发展,最后在共产主义下达到全面发展。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疑 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把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深化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 质论和以民为本的价值观。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 73,291-292,382页。)落脚点是人民群众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及其科学意义(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693.html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注意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3 年来的实践经验,而且注意总结我们党80年来的历史经验;不仅注意总结我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丰富经验,而且注意认真吸取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正 是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和最新实践的基础上,集中了全党的创造和智慧,是当 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关注的视野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 规律。十六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新境界,最根本的表现就是继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总结新的实践,针对新的 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刻地回答了一系列新的时 代课题,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 高到了新的水平。党的十六大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直接涉及世界观方法论的新思想和新观 点,而且在总结实践新经验、开拓理论新境界、规划建设新蓝图的全过程中,都贯穿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十六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新境界,最突 出的表现就是对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动力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在社会发展规律和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不同的论述,归纳起来,就 是认为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构成的动力系统推动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先进 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有机地联为一体,看作是社会发展中最 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动力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 界。
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紧紧抓住发展 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 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一精辟论述,创造 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和规律的基本原理。
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这一范畴,并强调它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的一致性,揭示了历史规律的层次性。党只有坚持“三个代表”,才能保持自 己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归根结底是因为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要服从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因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最具决定作用的因素。党的先进性之所以是具体 的历史的,其根源也在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是变化发展的,不会停留在 一个水平上。
把最终动力和直接动力、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等统一起来,强调了社会发展动力的系 统性。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 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形式,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些都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它们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生产力、文化和人民利益三个方面,用“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加以概括整合,集中体 现并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和机制理论,发展了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合力” 思想。
突出了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强调了“创新”是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灵魂” 和“不竭动力”;突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利益”动因,并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与“各种具体的利益和内部矛盾”结合起来。这些新思想、新观点,以及关于新 的社会阶层构成和性质的新判断,关于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的一系列新方针、新举措,都既坚持了唯物史观“动力论”的基本原理,又充 分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当代中国实践的新经验,赋予这些基本原理以崭新的 时代内涵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全面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突出地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观上。他 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解 决发展问题,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宏伟蓝图,就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 目标。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江泽民不仅强调“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 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而且提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 化建设、弘扬主旋律与全面繁荣文化市场相结合,科学教育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统一 ,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创新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相促进,发展文化事业 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相配套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举措。这一切,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 展了社会意识各种具体形式特别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基本原 理。
科学阐明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自身的全面进步。十六 大第一次把“政治文明”范畴郑重地载入党的代表大会文献,强调了物质文明的基础地 位、政治文明的中介作用和精神文明的导向功能,把邓小平倡导的“两个文明一起抓” 发展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不同领域发展既相对独立又内 在统一的基本原理。
明确提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六大报告在谈到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 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建 设新蓝图时,更是将生态平衡
和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确立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目标的四个方面之一;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 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不仅重申了马克思原本阐发过、而被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遗忘了的生态哲学思想,而且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历史 观的基本范畴,纳入社会的“全面发展观”,从时代的高度开拓了唯物史观的新境界。
再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提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并把它作为主体价值观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江 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这一问题,最初是他在“七·一 讲话”中提出来的,后来又在“5·31讲话”中加以重申,最后在十六大报告中以党的 文件确定下来。
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由“原始 的丰富”即自然经济下狭小范围内人的完整性,经过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下的“异 化”和“片面化”即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片面发展,最后在共产主义下达到全面发展。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疑 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把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深化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 质论和以民为本的价值观。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 73,291-292,382页。)落脚点是人民群众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及其科学意义(第2页)》